缩略图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实体化运行机制研究与实践

作者

杨为琳

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 276826

引言:

近些年来,《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相继出台,其中明确提出了要创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战略目标,从而推进职业教育同产业达成深度结合,在国家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当下,以创新为动力源、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于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有着越来越高的需求,而且标准也变得更为严格,当前大多数行业的产教融合共同体仍然处于浅层次的合作阶段,缺乏一套系统的运作机制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造成人才培养同企业需求相脱节,科研成果难以有效转化等诸多问题频繁出现,很难支撑起新型生产力的发展,构建起实体化的产教融合模式,已经成为了破解供需错配这一难题、改善职业教育服务效能的关键途径。

一、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实体化运行的现实困境

(一)实体载体缺乏导致合作形式化

当下,多数共同体未形成起完备的实体化支撑体系,合作形式大多停留在“实习基地创建”、“短期技能培训”之类的浅表层层面,很难渗透到课程规划、技术研发等关键范畴,虽然有些校企合作已经签订了协议,不过由于缺少长久的协同治理机制,所以融合的效果很有限。

(二)权责利机制不清晰导致主体动力缺乏

企业同职业院校间的权责界定不清,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一方面企业负责人才培养要投入设备购买及师资配给之类,现有政策缺少专属的税收减免或者财政补助,使得其参加的热情不高,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在技术研发当中很难拿到市场化的支撑,科技成果转化速率受阻,双方很难达成互利互补的合作局面,这就限制了实体化运作的长久延续性。

(三)资源整合效率低下,支撑能力不足

当下职业教育体系陷入诸多困境,师资力量配备呈现出碎片化的态势,“双师型”教师占比偏低,企业高技能人才参加校企合作的意愿不高,很难应对新质生产力对实践教学所提出的要求;设备和技术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健全,一些院校实训设施更新迟缓,企业核心技改成果受保密政策约束而未对外公开,致使资源重复投入和低效使用现象频发,从而阻碍职业教育实体化发展进一步推进。

(四)评价机制缺失导致运行效果难以衡量

当下职业教育评价体系过分依靠传统办学指标,而轻视了“人才适配度”,“技术转化效能”,“产业贡献水平”这些新兴生产力要素,而且缺少对共同体运作过程的动态监测和及时反馈机制,造成政策调整滞后,从而对总体绩效带来很大影响。

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实体化运行机制构建

(一)协同治理机制:厘清多元主体权责关系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院校主体、协会协同”的基本准则,创建实体化的“共同体理事会”,政府着重做顶层设计,制订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之类的政策,搭建起监督评价体系,企业占核心地位,所占比例不低于百分之五十,把控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划和技术革新走向,职业院校承担详细的教学执行和技能培育事务,行业协会负责公布行业动态消息,调节校企合作的利益分配事宜,从而营造出“多主体联动,职能分明”的治理架构。

(二)资源共享机制:要素支撑能力的整合

师资协同培养机制构建:建立起“企业高技能人才-高校专任教师”互动平台,促使企业中的专家可以按时参加学校教学环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证学校的教师能够深入到企业中去实习锻炼,在这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团队;设备技术资 作为支撑来达成校企双方共建共用实训基地目的,并且在这一过程 分清楚了产权关系,而后是高校方面通过开放自身的实验室为公司的创新性研究提供 持作用,并且采取了类似使用权共通、明确所有权归宿的方式使得资源利用效率得以提高;课程内容协同培育机制打造:共同开发符合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课程形成一套闭环的“行业信息-教学内容”更新系统。

(三)利益联结机制:激发主体参与动力的路径探索

创建“风险同担、利益共融”的协同机制:就成果转换所获收益划分而言,合理分摊成果转换后的收益,以此调动相关方投入创新的热情;对于人才教育的刺激,在人才培养方面,政府给那些招录了共同体里学生的公司以就业补贴形式给予补贴,并依照企业回馈不断改进教学规划,增强人才培训的精确性;在财税政策方面给予支撑时,通过税收减免以及专项资金的扶助,可以缓解实体化运作企业的财务压力,并且还能加强这个平台上建设计划的财力支撑力度。

(四)动态评价机制:聚焦新质生产力导向

构建以“新质生产力贡献”为主导的综合评定体系,涵盖人才契合度考察,技术革新成果量化,产业转型效能评定,由独立第三方组织定时开展监测并予以评价,把评价结果同政府扶持政策,企业奖励机制联系起来,形成“评价-反馈-改进”循环运作,保证实体化运作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

总结:新质生产力的培养离不开职业教育同产业的深层融合,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实体化运作成了重要途径,若能打造“协同治理,资源共享,利益联结,动态评估”四位一体的运作模式,在实践中整合各方资源并挖掘其内生动力,便可较好解决当下产教融合只是表面上融合的现象,从而给新质生产力的成长给予人力资本和技术方面的支撑,展望将来,应该加强政策层面的支持并利用数字化手段,像开发智能管理系统这类事情来促使实体化向着高质量和可持续的方向进步,从而帮助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达到更高层次。

参考文献:

[8] 崔发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基本功能、制度设计与推进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3(28):6-12.

[9] 邓琳佳,宋志平.高职产教融合共同体建构的价值逻辑、实践难点及推进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3(28):20-27.

[10] 黄群慧,盛方富.新质生产力系统:要素特质、结构承载与功能取向[J].改革,2024(2):15-24.

[11] 周文,许凌云.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改革,2023(10):1-13.

[12] 张德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J].江苏高教,2024(5):19-21.

[13] 蔡文伯, 龚杏玲. 我国高等教育、人力资本与科技创新的耦合协调研究[J]. 高校教育管理,2024,18(4):13-29,59.

杨为琳(1986.01-),女,汉,山东日照人,教务处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本文为:中国电子劳动学会2024 年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改革发展课题《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高质量建设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研究与实践》(Ceal2024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