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实践”教育理念下初中历史与劳动教育融合教学的实践研究
孙莹
南京市科利华中学棠城分校 211500
引言:教学家陶行知认为教育源于生活,并以生活为中心,强调要在做中学、在做中学,实现“教、学、做”合一。“生活·实践”教育理念则是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创作性发展,更加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1]。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融入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得以全面贯彻的体现,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掌握历史的基础知识,发展劳动的基本技能。
一、确立融合化的教学目标
融合化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明确劳动教育功能和历史学科教学的结合点,在历史教学工作中,劳动教育不只是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借助实践活动推动学生加深对历史背景、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理解,教师需在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里设定与劳动有关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以劳动体验为途径实现对历史知识的把握[2]。
例如在进行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原始农耕生活》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的教学目标需要更加突出立体化,在知识目标层面,学生需掌握原始农耕文明的发展概况,理解农耕劳动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在劳动实践目标层面,引导学生通过模拟种植水稻(河姆渡居民)、粟(半坡居民),或制作简易骨耜、石斧等农具模型,掌握原始农耕劳动的基本技能;在素养目标层面,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原始先民的劳动智慧,培养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树立“劳动创造文明”的历史观。又如在八年级下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生活变化” 一课,可设定“通过调查家庭或社区中‘劳动工具的变迁’,理解改革开放对劳动生产效率和人民生活的影响”的实践目标,让学生在劳动调查中深化对历史发展趋势的认知。
二、合理选择课堂教学内容
教师在进行课堂内容的选择时,应充分考虑历史教学内容的特点,筛选出既能体现历史学科特色,又能承载劳动教育功能的内容。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方面来看,其中与劳动教育相关联的内容丰富多样。
就《中国历史》而言,七年级下册《盛唐气象》这一课里,涉及唐代手工业发展的内容有极大挖掘价值,教材全面介绍了唐代丝织业技艺高超,如蜀锦色泽鲜亮、图案精巧,也说到唐三彩造型灵动、釉色绚烂,成为唐代陶瓷业的杰出楷模。这些内容与劳动教育紧密联系,教师可针对唐代手工业劳动展开教学工作,让学生了解唐代工匠的劳动进程与技艺传承;从《世界历史》角度看,九年级上册课本《古代两河流域》中,教材中关于古巴比伦王国农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内容讲到两河流域的居民借助修建灌溉系统,开展农耕生产,造就了灿烂的古巴比伦文明,同时介绍了古巴比伦城的建筑成就,这些内容展现出古代两河流域人民的劳动智慧及劳动成就,契合劳动教育与历史教学融合的理念。
三、创新实践课堂教学方法
在“生活・实践”教育理念指引下,创新实践课堂教学方法是实现初中历史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的关键。基于所选教学内容,可采用情景教学法和项目式教学法等富有实践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做中学”[3]。
在开展《盛唐气象》唐代手工业内容教学时,不妨采用情景教学法,教师可设置“唐代手工业作坊”这一情境,提前筹备丝绸布料、彩泥、颜料等材料,安排学生分组去扮演唐代丝织工匠与唐三彩工匠,分别模拟织丝和唐三彩的制作。在模拟开展时,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唐代工匠在劳动中需具备什么技能,遇到怎样棘手困难,以及他们的劳作对唐代手工业发展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依靠这种情境模拟,学生不但可直接体会唐代手工业劳动的难处与乐趣,还能提高对唐代历史文化的理解水平;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这堂课中,教师可制订“探究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劳动创新”项目,实行项目式教学,把学生拆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选择一个第二次工业革命里的关键发明,如电灯、汽车、电话等,小组借助查阅资料、走访科技馆等途径,了解发明的背景基础、发明家的劳动实践、发明的制作技术以及发明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程度,各小组制作展示报告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分享。这种采用项目的学习途径,使学生在实践研究中真切感受劳动对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实现初中历史与劳动教育融合教学有效施行,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创新思维。
四、全面优化教育评价体系
要确保初中历史与劳动教育融合教学的有效实施,全面优化教育评价体系至关重要。以往的历史教学评价多把笔试成绩当作主要参考,不易全面反映学生在劳动教育融合教学里的学习成果以及素养提升,故而需构建多样化、过程性的评价体系。首先评价内容应进一步优化,不仅要包含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水平,还需囊括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合作能力、创新思维等内容。完成《盛唐气象》一课的学习之后,教师可采用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途径对学生历史知识掌握情况予以评价,还需重视对学生劳动技能及合作能力发展成效的评价,实现学生学习的全面性综合评价;其次评价主体需实现多样化,需转变以往仅靠教师评价的单一模式,采用学生自评、互相评价以及家长评价等手段,从各个角度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形,使评价更加客观公正;最后评价方式应聚焦过程性,让评价贯穿教学的整个阶段,而不是只在教学结束后做一次评价,应在过程当中及时给学生做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成长。
结语:实现劳动教育理念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机融合,不仅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确立融合化的教学目标,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并完善评价体系,从多个方面着手二者的融合,实现“生活·实践”教育理念的生动诠释。
参考文献:
[1]武超,荆婉婉.基于生活·实践教育理念的劳动教育[J].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22,(07):21-22.
[2]胡易佳.劳动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融合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25,(S1):3-5.
[3]曹淑花.初中历史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实施方法——以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单元教学为例[J].学园,2025,18(01):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