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浸润“课后时”育人无声“细处行”
徐惠琴
萧山区瓜沥镇长沙小学311245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劳动教育,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学校劳动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途径,审视学校现下的学生的劳动实践现状,加强劳动教育,刻不容缓。
一、打造以育人为主题的三类实践基地
学校立足校园、社会,利用校内和校外的两种劳动资源,建设三种劳动教育实习基地。
(一)校内劳动实践基地的开发
1、校园每一方都设立了专人负责的卫生角,教室、包干区、读书角等,实现人人有任务,人人有责任。
2、学校成立了南沙农学院劳动实践基地,给队员提供农业实践劳作的舞台,摆脱了以观察为主的劳动实践模式,真正让学生参与到农业劳动中去。南沙农学院劳动实践基地,成为学生“自由呼吸”,生动成长的自然教室。每一种蔬菜都是生命的百科全书,从种植到维护,从观察到记录,从收获到烹饪,记录着栽培过程和每个生命的生长。
(二)区域场馆实践基地的打造
1、活态体验馆旨在亲自动手体验,学会制作比较简单的笛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竹笛所具备的不限地域、时间和场地的优势,可以将竹笛与其他专业知识相结合,讲解相关的历史故事、不同地域竹笛的不同特点等,不光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还培育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
2、竹雕馆是在我校竹笛特色的基础上,结合竹雕设计的学校特有、师生认同的美术课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活动能力。提升孩子自主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一种文化氛围中提升孩子的美术核心素养。
(三)校外劳动实践基地的拓展
学校充分利用公共设施的教育功能,发挥美丽乡村、文明交通、垃圾分类活动等资源,加强对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公益劳动、角色体验等社会劳动,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构建以育人为核心的学科课程体系
德育处统筹工作安排日程,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构建了以“基础型+特色型”两大模块为核心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并结合学校论坛这一研修为依托,开展“让劳动教育落地生根”的班主任主题研修活动。
(一)基础型模块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设计劳动实践课程,开设培养学生发展和劳动素
1、根据国家课标,按要求设立劳动课程,在本学科学习中落实目标。
根据教育部要求,保证每周不少于1 节劳动课,用于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总结、交流等,并与通用技术、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相关内容进行必要的统筹。
2、结合学科特点,跨学科培养劳动技能,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教育。
我校没有专职劳动老师,基本都是兼职,对于劳动课程中很多内容难以在课堂上操作,需要借助专门的工具或者家长一对一的指导。借助家长的力量,把学科和学生劳动能力培养进行融合,让学生真正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融合班团活动,多角度建立价值观念,在精班队活动中获得体验。
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在诸多因素中,环境因素不必不可的关键因子。故而,在班级管理中,实施劳动教育时,班主任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发展环境,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促进学生良好工作习惯的形成,从而使学生的道德修养得到不断完善。
(二)特色型模块
学校以满足要求学生个性成长为需求,并结合特色教学活动形成课程。在特色课程中,发挥学生的特长,专研劳动技巧,让每位学生都学有所成,学有所长。
1、开发劳动岗位,明确每个劳动分工及具体步骤,使校园里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岗位,每个岗位都是能手。
2、开发田园课程,学校开设种植与养护病虫害防治、丰收节、美食节等课程,让学生体验耕耘与收割的乐趣,并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
3、开设竹雕、竹笛制作等学校特色的传统劳动技能课程,并在获得传统劳动技能的过程中加入新的元素。
4、开发劳动创新课程,学生亲历调查、创意设计、评价交流等过程,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三、形成以育人为保障的协作联合机制
劳动教育需要社会各方的协作,更重要的是需要建立有效的社会协作联合机制。学校建立了以学校主导、家庭和社区三维一体的促进机制, 形成“全员教育、全程教育、全程教育”的劳动教育一体化新模式。
(一)构建整体推进
学校组成推进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方法实施劳动教育,实现学校统筹、谋划、推进的新格局。
(二)实施多种教研
教研体系能多层次、全方位的保证了学校劳动教育教研活动的有序开展,形成以“学校劳动教育学科核心组——学校劳动教育教研校本劳动课程研发小组——学校班主任主题论坛”的学校教研组织架构。挖掘资源、设计课程、开展实践、实施评价,以建立特色学校、特色课程等活动为出发点,建立学校劳动教育资源平台。
(三)推动家校融合
1、学校组织创建美丽校园和文明教室,鼓励学生积极做学校里的事情; 组建家长志愿者队伍,走进校门教孩子们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
2、设立“我是家庭劳动小能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主动做,让学生每年学习几项家庭生活技能。
3、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组织校外志愿服务,由家委会牵头,利用周末和节假日进行公益性服务劳动,鼓励学生“社会工作人人做”。
劳动教育就是一把火,点燃了学生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劳动、明白劳动、体会劳动,进而去争取劳动获得的成功喜悦。回眸过去,砥砺前行,学校实现飞速发展。展望未来,不忘初心,相信在新时代、新使命、新教育的美好时代,不断加强学生劳动教育效果,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让他们逐渐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劳动教育,我们将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