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继电保护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

谢振宇

南通理工学院 江苏南通 226001

引言

在能源转型与数字化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智能电网凭借高效、灵活、可靠的特性,成为现代电力系统发展的核心方向。智能电网整合了新能源发电、储能、电力电子设备及数字化管控系统,其结构复杂度与运行不确定性显著提升,对电网故障的快速识别、精准隔离及恢复供电提出更高要求。继电保护技术作为电网安全的 “第一道防线”,通过实时监测电网运行参数、快速响应故障信号,可有效避免故障扩大,保障电网设备与人员安全。

一、继电保护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核心应用

(一)电网故障的快速检测与精准定位

智能电网运行中,短路、接地、设备故障等问题易引发电网参数异常,继电保护技术通过各类传感器与检测装置,实时采集电网电压、电流、相位等运行数据,结合故障特征识别算法,可快速判断故障类型与发生位置。例如,基于暂态量分析的继电保护技术,能捕捉故障发生瞬间的电压电流突变信号,在毫秒级时间内识别故障;基于同步相量测量技术的保护装置,可通过多节点数据同步分析,实现对复杂电网故障的精准定位,避免传统保护技术因数据滞后导致的误判或漏判,为故障隔离与抢修赢得时间,减少停电范围与持续时长。

(二)多源协同的区域保护控制

智能电网中新能源电站、微电网、储能系统等分布式电源大量接入,传统基于单一电源的继电保护方式难以适应电网拓扑的动态变化。继电保护技术通过构建区域协同保护体系,实现多电源、多节点保护装置的信息交互与协同决策。例如,在含分布式光伏的配电网中,区域保护系统可整合各光伏逆变器的保护信息与配电网线路保护数据,根据分布式电源出力变化动态调整保护定值,避免分布式电源并网导致的保护误动;在微电网与主网互联场景中,协同保护技术可实现微电网内部保护与主网保护的协调配合,确保微电网并网 / 离网切换时的供电连续性与系统稳定性。

(三)电力设备的状态化保护

智能电网对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提升,继电保护技术从传统的 “故障后跳闸” 向 “状态预判与预警” 延伸,实现对电力设备的状态化保护。通过在变压器、断路器、电缆等关键设备上部署状态监测传感器,继电保护系统可实时采集设备绝缘状态、温度、机械特性等数据,结合劣化趋势分析模型,提前预判设备潜在故障风险。例如,基于油中溶解气体分析的变压器保护技术,能通过监测变压器油中特征气体含量变化,判断内部绝缘老化程度,在故障发生前发出预警;基于机械特性监测的断路器保护技术,可通过分析分合闸时间、速度等参数,识别断路器机械故障,避免因设备突发故障引发电网事故,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运维成本。

二、继电保护技术在智能电网应用中的主要挑战

(一)信息交互延迟与数据可靠性问题

智能电网中继电保护系统需依赖海量运行数据与多节点信息交互,而电网规模扩大与设备数量增加导致数据传输链路复杂,易出现信息延迟或丢失。例如,分布式电源与主网保护装置之间的远距离数据传输,可能因通信带宽不足或网络干扰导致数据滞后,影响保护装置的实时决策;同时,智能电网中数据来源多样,部分传感器或监测设备可能因环境干扰(如电磁辐射、极端天气)产生异常数据,若保护系统缺乏有效的数据校验机制,易基于错误数据做出误判,引发保护误动或拒动,威胁电网安全。

(二)复杂场景下的保护适应性不足

智能电网运行场景的复杂性对继电保护技术的适应性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与波动性导致电网短路电流、潮流分布频繁变化,传统固定定值的继电保护装置难以实时匹配电网运行状态,可能出现保护范围缩小或误动风险;另一方面,智能电网中电力电子设备(如逆变器、柔

直换流器)的非线性特性,会改变故障电流的波形特征,导致基于传统工频量分析的继电保护技术识别精度下降,难以准确区分故障信号与正常运行中的谐波信号,增加保护误判概率。

(三)技术融合与标准统一难题

继电保护技术需与智能电网中的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而当前不同技术体系间存在兼容性问题。例如,继电保护系统与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设备状态监测系统的数据接口不统一,导致数据难以共享,形成 “信息孤岛”,影响协同保护效率;部分传统保护装置未具备边缘计算能力,无法快速处理本地海量监测数据,需依赖云端计算,增加数据传输压力与决策延迟。同时,智能电网继电保护技术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不同厂家的保护装置在通信协议、数据格式、保护逻辑上存在差异,导致多厂家设备协同运行时易出现兼容性问题,增加系统集成难度与维护成本。

三、继电保护技术在智能电网中挑战的应对策

(一)构建高速可靠的信息传输与处理体系

针对信息交互延迟问题,需优化电网通信网络架构,采用 5G、光纤通信等高速传输技术,缩短保护装置间的数据传输时延,确保关键保护信号的实时性;部署边缘计算节点,将部分数据处理任务下沉至保护装置本地,减少云端数据传输量,提升保护决策速度。同时,建立数据可靠性保障机制,通过冗余传输、数据校验算法(如 CRC 校验、哈希验证)过滤异常数据,采用多源数据融合技术交叉验证信息真实性,避免基于错误数据的保护误判,提升继电保护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二)研发自适应与智能化保护技术

为提升复杂场景适应性,需推动继电保护技术向自适应、智能化方向升级。一方面,开发基于动态定值调整的自适应保护技术,通过实时采集电网运行参数(如新能源出力、潮流分布),自动优化保护定值与动作逻辑,适应电网拓扑与运行状态的动态变化;另一方面,引入人工智能算法(如深度学习、强化学习),构建故障识别模型,通过训练海量故障数据提升对非线性故障信号的识别精度,区分电力电子设备谐波与真实故障信号,减少保护误动。

(三)完善技术融合标准与系统集成机制

推动继电保护技术与智能电网技术体系的深度融合,需加快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与接口规范。明确继电保护系统与调度自动化、状态监测等系统的数据交互协议(如 IEC 61850 标准),统一数据格式与通信接口,打破 “信息孤岛”,实现多系统数据共享;制定智能继电保护装置的技术标准,规范设备功能、性能指标与测试方法,确保不同厂家设备的兼容性。同时,构建一体化系统集成平台,将继电保护、设备监测、调度控制等功能整合,实现保护决策与电网调度的协同联动,提升智能电网整体运行效率与安全水平。

结束语

继电保护技术是保障智能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核心支撑,其在故障检测、区域协同保护、设备状态保护等方面的应用,为智能电网应对复杂运行环境、提升供电可靠性提供了关键技术保障。然而,当前该技术面临信息交互延迟、复杂场景适应性不足、技术融合难度大等挑战,需通过构建高速信息体系、研发智能化保护技术、完善标准规范等手段突破瓶颈。未来,随着数字化技术与人工智能的持续发展,继电保护技术将向 “全息感知、实时决策、全域协同” 方向升级,进一步提升智能电网的故障防御能力与运行灵活性,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能源转型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杨婷. 继电保护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运用分析[J]. 自动化应用, 2025, 66 (S1): 151-153.

[2]李昊洋. 智能电网中继电保护技术的应用发展[J]. 智能城市, 2025, 11 (05): 62-66.

[3]袁超南. 继电保护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J]. 光源与照明, 2024, (12): 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