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引领下幼儿心理健康与社会情感能力培养
牛晓彤
太和县县直幼儿园 236600
引言
趣味教育是以人的心理情趣为主导,以全面发展人的心理素质和提高人的学习乐趣为目的,以受教育者的个体心理特征为基础,在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启发和引导下,让受教育者自主性地,创造性地、有规律性地、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理论和真理[1]。从趣味引领视角入手,推进幼儿心理健康与社会情感能力培养时,幼儿教师应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与幼儿之间做好互动交流,针对性地提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及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质量,为幼儿日后的学习及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一、凸显趣味活动课程设计,点燃幼儿参与兴趣
幼儿心理健康与社会情感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做好趣味课程设计,对幼儿心理健康、社会情感能力进行针对性地培养及发展,为幼儿日后的学习及成长打下良好基础[2]。趣味活动课程的设计,应以幼儿的身心特点及学习特点入手,并将趣味活动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情感教育等做好有效地融合,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使幼儿在面对课程活动时,保持较高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幼儿活动体验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并使幼儿的社会情感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及提升。
如在趣味活动课程设计时,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及学习特点,以“童话育儿课程”的设计为例,将童话文学及童话元素融入到幼儿学习生活当中,并关联幼儿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等情况,激发幼儿参与课程学习的兴趣。如围绕“童话育儿”这一视角,围绕童话剧场、绘本场景、角色隐喻等特色课程的设计,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引导幼儿通过角色扮演、场景互动、任务协作等方式,引导幼儿积极地投入到课程活动当中,以此来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及共情力。同时,在开展“童话育儿”课程时,教师应关注幼儿的身心特点及学习特点,借助于趣味性的视频资料,将童话故事转化为趣味性的视频资料,引导幼儿内化品质,促进人格塑造。
又如,在趣味活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当前幼儿教育教学形势的发展变化予以把握,围绕课程游戏化理念的融入,推进游戏化课程的构建,联系幼儿的兴趣及发展需求进行游戏化课程设计,将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情感教育融入到游戏化课程当中,对幼儿的学习及成长进行有效地引导。如联系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联系“情绪卡片”的设计,以游戏化课程引导幼儿对不同情绪的表现及背后原因进行了解。在游戏活动开展时,联系“团队任务”的设计,组织幼儿之间进行相互合作、相互探究、相互交流,凸显幼儿社会情感的培养。在课程活动当中,围绕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凸显课程教学的功能及作用,使幼儿在游戏场景当中,对社会规则进行了解,并在游戏活动的体验当中,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助力幼儿的长远发展及进步。
二、重视情境浸润引导,增强幼儿学习体验感
从趣味引导视角入手,推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及发展,教师应注重联系情境浸润及体验式学习活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效果及质量,促进幼儿的学习及成长[3]。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幼儿的身心特点及学习特点,以直观化、形象化的引导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课程活动当中,使幼儿在良好情境当中,对心理健康知识加深学习。同时,在情境浸润引导下,凸显幼儿的体验感,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互动,进一步促进幼儿社会情感的培养。
如在情境浸润引导时,教师应注重对情境创设问题予以高度重视,联系“魔法情绪屋”、“情绪气象站”等情境的创设,关联幼儿的不良心理情绪,引导幼儿在情境当中发泄。在情境创设中,教师应注重把握好幼儿的情感发展特征,将情境创设与心理健康活动进行有效关联。如联系“我的情绪小怪兽”情境创设,借助于涂画、音乐节奏游戏活动等,帮助幼儿识别不良情绪、发泄不良情绪。
又如,在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情感能力培养时,教师应关注幼儿的学习体验感,增强幼儿的活动体验。在体验式学习活动创设时,围绕“情境创设+体验活动”的方式,以情境引发、焦点探究、演绎进阶等方式,增强幼儿的学习体验感,使幼儿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如在环境创设中,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之后联系童话场景增强幼儿的参与兴趣,促进幼儿的直观化感知。在活动当中,教师应把握好幼儿的能力、素养情况,采取进阶式的任务设计方式,以角色互动的方式推动幼儿社会情感的构建。如在情境创设时,联系幼儿的生活经历,联系爸爸、妈妈的工作,以及爸爸、妈妈参加工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使幼儿在课程活动中,意识到个人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将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有效融入到幼儿教育教学活动当中。
三、凸显个性化教育与评估,优化教育教学质量
趣味引领下幼儿心理健康与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及发展,教师应注重对幼儿参与课程活动的情况做好把握,做好教学评价工作,及时地反馈幼儿参与课程活动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做好问题改进及优化,针对性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强化幼儿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及发展[4]。
如在幼儿心理健康与社会情感能力培养时,教师应注重对幼儿的个体差异、个性化特点做好把握,构建“识别——调控——迁移”的引导模式。这一过程中,联系幼儿教育教学形势的发展变化,教师可以借助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以“数”分析,把握幼儿的心理健康情况、社会情感发展情况等,之后以“智”引导,借助于AI 技术评估分析幼儿的身心特点、社会情感等,并在AI 赋能下,为幼儿教师教学活动开展提供个性化建议。如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时,借助 AI 技术赋能,生成幼儿心理画像,建立起幼儿个性化成长档案。之后,根据幼儿的差异性,针对性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又如,在促进幼儿社会情感能力培养时,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情况,建立起完善的成长性评价体系,对幼儿存在的问题、不足做好识别。在趣味引领下,联系幼儿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注重围绕“目标—原则—方法—流程—工具”等视角,建立起成长性评估体系。这一过程中,对幼儿参与课程学习活动、游戏活动、体育活动、劳动等情况进行评价分析,从多元视角入手,建立起幼儿成长评估框架,对幼儿的学习及成长情况进行全面地评价,为幼儿心理健康、社会化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通过这一方式,使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效果、质量得到针对性地提升。
结束语:综合上述分析来看,幼儿心理健康及社会情感能力培养过程中,幼儿教师应注重立足于时代形势的发展变化,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注重采取趣味引导的方式,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身心状态,积极地投入到幼儿园学习活动当中,实现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目标。通过加强趣味引领,激发幼儿参与心理健康、社会化活动的兴趣,发挥幼儿主观能动性,使幼儿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得到提升,助力幼儿日后的学习及成长。
参考文献:
[1]徐香爱.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究[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5,(Z1):199-200.
[2]张啸.多孩政策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及策略分析[J].吉林教育,2025,(21):73-75.
[3]王静.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与策略探讨[J].好家长,2025,(49):80-81.
[4]苏贞.幼儿社会情感学习中情感表达与沟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5,(08):15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