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精神科医护人员培训水平对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陆海富
杭州市富阳区第三人民医院 浙江杭州 311400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 患者治疗依从性较低的情况已然成为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所在。 着紧密的联系,而培训是提升专业能力的关键渠道[1]。然而, 训内容与临床需求的匹配程度以及培训效果转化机制等方 务核心机构,其医护人员培训模式具有典型代表性 人员专业能力所产生的影响展开分析,同时深入探讨这三者与患者治疗依从 在的关联 为优化培训方案提供实证方面的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此次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的方式,选取2024 年 1 月~2025 年 5 月在杭州市某医院老年精神科工作的 86 名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如下:①在职的医生、护士、心理治疗师;②年龄≥18 岁;③从事老年精神科工作≥1 年;④自愿参与此次调查研究。排除标准如下:①兼职人员或者实习人员;②过去一年之内没有参与任何形式的培训;③因为休假或者其他缘由无法完成问卷填写。研究对象中,男性有38 人,占比44.19%,女性有 48 人,占比为 55.81%;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 26 至35 岁,占比 52.33%,其次是 36 至45 岁,占比 23.26%,职业构成里医生占比最高,为 43.02%,其次是心理治疗师,占比38.37%,护士占比18.60%。工作年限以11 至 15 年居多,占比 55.81%,职称以中级为主,占比 72.09%,该研究依靠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所有参与者都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借助问卷星平台来设计电子问卷, 由经过统 培训的研究人员负责发放并指导填写。问卷内容包含医护人员基本信息、培训状况、专业能力 训与依从性关系评定等五个方面。在问卷填写之前,明确地向相关人员告知研究 目的 分钟。最终回收有效问卷 86 份,有效率 100%。数据收集后由双人独立录入,确保准确性。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严格遵循伦理规范,对参与者的隐私给予保护。
1.3 观察指标
①一般资料。对医护人员的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年限以及职称等基础信息展开收集工作,目的在于剖析不同人群特征对于培训需求以及患者依从性所产生影响的差异情况。年龄分为≤25 岁、26-35 岁、36-45 岁及≥46 岁四组;工作年限划分为 1 年以下、1-5 年、6-10 年、11-15 年及 16 年及以上五个层级;职称则分为四类,分别是初级职称、中级职称、副高级职称以及高级职称。
②培训情况评估。包括了过去一年之内的培训次数情况,具体分为 0 次、1 至 2 次、3 至 4 次以及 5 次及以上等;培训形式包括院内培训、学术会议、在线课程以及进修学习,培训内容满意度是依靠完全契合至完全不契合的 5 级评分来体现,以及希望加强的培训方向,如老年精神疾病专业知识、沟通技巧、心理干预方法等方面。
③专业能力自评。运用 Likert 5 级评分法来对医护人员关于老年精神疾病诊断、药物知识、沟通能力、依从性问题处理以及最新治疗进展了解程度等自我评价给予评估,其中分值越高也就意味着其能力越强。④患者依从性影响因素。对医护人员就患者年龄、认知功能、家属支持、沟通方式以及治疗方案复杂性等因素对于治疗依从性所产生的影响的看法展开评估,运用 5 级评分制。
⑤培训与依从性关系。分析培训对提高依从性的作用、最有效的培训类型及培训方法应用频率。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 SPSS27.0 软件来开展数据分析工作。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n)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医护人员培训情况分析
本研究对 86 名老年精神科医护人员的培训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 1 所示。
表 1 医护人员培训情况分布(n=86)

由表 1 可知,53.49%的医护人员在过去一年内接受了 5 次及以上 市某医院的培训频率较高。培训形式以学术会议(70.93%)和在线课程(63.95%) 对较低。在培训内容满意度方面,70.93%的医护人员认为现有培训基本满足工作需要,但仍有9. 的受访者表示不太满足或完全不满足。进一步分析发现,心理干预方法(79.07%)和沟通技巧(59.30%)是医护人员最希望加强的培训方向,提示未来培训应侧重实践技能提升。
2.2 医护人员培训情况对专业能力的影响
结果如表 2 所示。
表 2 医护人员培训情况与专业能力自评的关系

由表2 可见,培训次数与专业能力呈显著正相关。过去一年接受 5 次及以上培训的医护人员在诊断能力(4.24±0.73)、药物知识(4.13±0.78)及沟通能力(4.35±0.72)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未接受培训者(P<0.001)。培训形式中,进修学习对专业能力的提升效果最为显著(P=0.002),尤其在沟通能力(4.28±0.76)和最新治疗进展了解(4.17±0.74)方面表现突出。此外,学术会议参与者的综合能力评分(3.89±0.85)高于在线课程参与者(3.45±0.92),提示面对面交流可能更有利于知识转化。
2.3 医护人员专业能力自评现状医护人员对自身专业能力的评价如表 2 所示。表 3 医护人员专业能力自评分布(n=86)


表 3 显示,医护人员在诊断能力和依 受访者认为自身诊断能力非常弱,32.56%对处理依从性问题的能力评 (52.32%),但仍有 29.07%自评较弱。药物知识方面,62.79%的 解。值得注意的是,尽管 45.35%的医护人员对最新治疗进展非常了解,但仍有 16.28 完 提示培训内容可能存在覆盖不均衡的问题。
2.4 患者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医护人员对影响患者依从性的因素评价如表 3
表 4 患者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评价(n=86)

由表 4 可知,家属支持以及患者年龄是医 的依从性影响因 与之相较,对于认知功能的影响存在不同看法,有41.86%的医护人员觉得没 ,治疗方案的复杂性同样被31.40%的医护人员视作关键障碍,有 43.02%的受访者认为沟通方式对依从性没有影响,这或许和样本中沟通能力自评较高存在关联,不过也说明部分医护人员低估了沟通技巧的作用。
2.5 培训与患者依从性关系的评估护人员对培训与患者治疗依从性关系的评价结果如表 5 所示
表 5 培训与患者依从性关系的评估(n=86)

由表 5 可知,41.86%的医护人员认为培训对提高患者依从性无 仍有 23.26%认为作用非常大,观点存在明显分歧。进一步分析发现,心理干预培训(79.07%)和沟通技巧培训(67.44%) 认为是最有效的培训类型,与医护人员希望加强的培训方向一致(表 1)。然而,培训方法的应用频率较低,仅 17.44%的医护人员经常应用所学方法,31.40%从未应用,提示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可能存在脱节。
关于增加培训频率的作用,58.14%的医护人员认为很可能进一步提高患者依从性,但 19.77%持否定态度。结合表4 中家属支持对依从性的显著影响(63.95%认为影响较大),推测培训效果可能受外部因素(如家庭环境)制约。因此,未来培训需注重实践转化,例如通过情景模拟强化心理干预和沟通技巧的应用能力,同时探索家庭协同干预模式,以提升培训的实际效果。
2.6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以患者依从性评分为因变量,以培训次数、培训形式、专业能力等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表 6 所示。表 6 影响患者依从性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3 讨论
本研究围绕老年精神科医护 果说明培训频率、形式跟专业能力提升以及患者依从性有着十分突出的 了 5 次及以上的培训,并且培训次数跟专业能力自评呈 相 识以及沟通能力方面表现较为突出。这一结果和以往的研究相契合, 能力,进修学习对专业能力的提升效果最为明显,在沟通能力和最 以及系统化知识更新存在关系,然而虽然学术会议参与率达到了 70.93%,但其效果比不 识传授可能无法实现能力的实质性提升。
对于患者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医护人员大多觉得家属支持以及患者年龄是主要的影响因素,然而,对于沟通方式所起作用却认识不够。这与专业能力自评中沟通能力得分较高形成对比,反映部分医护人员可能高估自身沟通技巧的实际效果[3]
此外,有 41.86%的受访者认为培训对于提高依从性没有作用,这也许和培训内容跟实际工作需求不相契合有关系,有 31.40%的医护人员从来没有运用过培训所学的方法。多元回归分析说明,培训次数、进修学习经历、沟通能力以及对家属支持的认知是影响患者依从性的关键因素[4]。未来培训应当重视实践转化,像是增加情景模拟和案例分析,同时把家属纳入干预体系,研究还发现,心理干预和沟通技巧是医护人员最急需的培训内容,这和老年精神疾病的特点相契合,患者大多时候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和情绪问题,需要特殊的沟通技巧和心理干预方法。
4 结论
通过研究看出,老年精神科医护人员培训水平会对患者治疗依从性产生影响,培训频率、进修学习经历以及沟通能力提升是其中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高频次培训可有效提高医护人员诊断能力以及药物知识,进修学习对实践技能转化有着较为突出的作用。然而,培训内容和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状况,心理干预和沟通技巧培训的实践应用率急需提高。未来,要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培训体系,强化情景模拟与家属协同干预,同时建立培训效果追踪机制,促进知识向临床能力转化,凭借针对性优化培训策略,有希望全面提升老年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以及长期预后。
参考文献
[1]李丽,陆晓姿,白璐源等.精神科医护人员对精神病态度 20 年前后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2,36(3):191-196.
[2]丘志贱,黄美莲,曾卫才.精神病专科医院医护人员职业倦怠与共情能力相关性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22,51(9):996-998.
[3]郑艳妮,朱东升,李昕蓉,等.某精神病专科医院医护人员健康状态及其影响因素[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23,49(3):282-285.
[4]张巧林,石文杰,于腊梅,等.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生活质量现状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4,15(24):50-55.
作者简介:陆海富(1996.10)女,汉族,籍贯:,学历:本科, 护师,主要从事精神专科护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