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群混合感染的流行特点与综合防控措施
胡育先
大埔县茶阳镇综合事务中心 514223
引言
随着集约化养猪生产模式加快推进,猪群感染疾病呈现出由单一病原主导向多病原混合感染转变的发展趋势,混合感染病原之间的协同增毒效应与免疫逃逸机制显著提升疫病传播速度与致死风险,临床上常出现症状非典型、治疗无特效、病程迁延及反复发作等复杂表现,严重影响养殖效益与公共动物卫生安全。当前针对混合感染的防控工作仍以单一疫病控制为主,缺乏系统性、针对性与前瞻性综合干预方案。
一、猪群混合感染的流行特点
猪群混合感染作为当前集约化养猪生产中常见且复杂的动物疫病形式,具有多病原协同侵袭、感染谱广泛、传播路径复杂和诊断防控难度大等流行病学特征。其流行往往表现为病毒、细菌、支原体、寄生虫等多种病原体在同一机体或同一猪群中交叉感染、继发感染或并发感染,常见的病原组合包括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与猪圆环病毒2 型、猪肺疫巴氏杆菌与副猪嗜血杆菌、猪流感病毒与链球菌等,病原体间的协同作用显著加剧临床症状、延长病程并提高致死率。混合感染的流行与猪场引种频繁、疫苗程序不规范、生物安全薄弱、饲养密度过大、营养不均衡及环境应激等因素密切相关,特别是在断奶、转群、免疫或气候剧变等应激时点,易诱发隐性感染病原活化并扩散传播,导致局部小规模感染迅速演变为区域性暴发流行。此外,混合感染的流行呈现出明显的年龄阶段性与系统器官靶向性,幼龄仔猪以消化道和呼吸道病原并发为主,育成猪则多见于免疫抑制性病毒与细菌的复合感染,且易引发免疫耐受、继发感染与慢性消耗性疾病。猪群混合感染往往表现为临床症状复杂多样、治疗效果不确定、死亡率高、康复期长,不仅严重影响养殖效益和动物福利,也为病原监测、诊断鉴别及防控策略实施带来极大挑战,需高度重视其流行特点并实施系统性、前瞻性、精准化的综合干预措施。
二、猪群混合感染的综合防控措施
(一)精准免疫程序制定与多联疫苗合理接
在猪群混合感染防控体系中,精准免疫程序制定与多联疫苗合理接种构成基础性防线,其核心在于依据猪群特定生理阶段、免疫状态及流行病学背景,科学规划免疫时间节点、疫苗种类、接种剂量及接种路径,从而实现对多种高发疫病的协同预防与干预。针对多病原交叉感染风险较高的育成期与转群期,应优先构建覆盖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猪链球菌病、猪肺疫等主要病原的多联疫苗免疫组合,并合理布局初免与加强免疫间隔,以激发稳固的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双重防线。多联疫苗的合理选用应基于不同疫苗间的抗原兼容性、免疫干扰性及免疫记忆维持周期,避免不合理叠加使用导致的免疫抑制或过度应激反应,同时确保疫苗储运、复溶、稀释及接种操作严格符合生物制品技术规范,以防止免疫失败或继发感染。对于具有区域性流行特征的特定病原体,应结合地方流行毒株动态调整疫苗抗原谱,提高疫苗匹配度与免疫保护水平。精准免疫还需借助猪群免疫监测技术手段,对抗体水平变化、疫苗应答效率及免疫空白窗口进行动态评估,优化免疫程序并实施个体差异化补免策略,从而实现以最小干预强度换取最优防控效果,构建适应混合感染防控需求的高效免疫屏障体系。
(二)生物安全措施强化与猪舍环境净化
生物安全措施的强化与猪舍环境的系统净化是阻断多病原交叉传播、控制混合感染源头扩散的关键环节,应以“外防引入、内防扩散、全程管控”为基本原则,通过多层级、多节点的控制手段构建立体化、闭环式生物安全管理体系。首先,应严格执行猪场封闭管理制度,严控人员、车辆、物资等外源性风险因素进入场区,所有入场人员必须经过消毒、换装、健康状态排查,并建立隔离观察制度与进出场登记制度;同时对引进种猪实施不少于 30 日的隔离检疫并进行全病原检测,确保外来群体不携带隐性感染病原。其次,应优化猪舍建筑布局与通风设计,合理划分清洁区、缓冲区与污染区,设置独立生产单元与单向物流路径,有效降低病原在不同猪群间传播的可能性。在环境净化方面,应规范猪舍清洗消毒流程,科学选用高效低毒的消毒剂并进行轮换使用,重点针对粪污通道、食槽、水线、门把手等高风险接触面进行定期处理,防止病原聚集与再污染;同时,应开展环境样本定期采样与病原监测,动态掌握舍内微生物负荷变化,及时调整净化频率与手段。此外,应加强猪场环境微气候调控,保持温湿度稳定、通风良好、氨气浓度与粉尘含量处于适宜范围,降低应激诱发感染风险,全面构建稳定、安全、清洁的养殖生态环境,为疫病综合防控提供有力保障。
(三)科学用药与抗生素规范化管理
科学用药与抗生素规范化管理是提升混合感染治疗效果、控制耐药性蔓延、防止继发感染的重要技术支撑,要求在精准诊断基础上实施病原定性与药敏联合指导的个体化、靶向性治疗方案,避免经验性、广谱性、滥用性药物干预导致的药物残留与微生态失衡。在治疗实施前,应开展病死猪剖检与病原分离培养,结合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调查及分子诊断手段,明确优势病原及其联合感染模式,并通过标准化药敏试验筛选敏感抗菌药物,形成精确匹配的药物干预策略。药物使用过程中应严格依据药理学特性、最小抑菌浓度与组织穿透能力合理设定给药剂量、频次与疗程,避免低剂量或短疗程导致耐药菌株产生。同时,应结合不同感染部位与系统特征,如呼吸系统感染优先选用脂溶性强、肺组织亲和性高的药物,消化道感染则应考虑局部作用强、系统吸收低的药品,实现药效靶向最大化。对于病毒性病原主导的混合感染,应强调免疫增强剂、抗氧化剂与多肽类免疫调节剂的联合应用,提升宿主抗病能力,减少抗生素依赖性。此外,应建立全程用药记录与追溯体系,强化兽医处方制执行,结合区域性抗生素监测数据进行动态评估,确保药物使用的规范性与可控性,从源头抑制抗药性扩散,构建绿色、高效、可持续的用药管理模式。
结语
猪群混合感染作为复杂多变的疫病表现形式,其高发性、隐蔽性与难控性对养殖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需构建以精准免疫、生物安全与科学用药为核心的立体化防控策略。本文在深入剖析混合感染流行特点基础上,提出覆盖病原阻断、环境净化与耐药性控制的综合干预路径,有助于提升疫病整体控制能力,构建高效、绿色、可持续的猪群健康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王伟伟.猪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的综合防控[J].现代农村科技,2025,(09):93.
[2]许志国.大连地区猪圆环病毒病流行趋势与防控策略[J].今日养猪业,2025,(03):84-85.
[3]严毅.猪附红细胞体和链球菌混合感染诊断与防治[J].畜禽业,2025,36(08):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