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音乐教育在中职音乐教与学的新审视研究
杨连强
辽宁工贸学校 辽宁沈阳 110122
一、引言
从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与日俱增,持续加大投入并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旨在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契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这一政策指引下,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阶段,其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面临着深度变革与优化的迫切需求。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熏陶,更是被赋予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育创新思维和强化职业竞争力的重任。随着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转变,中职院校逐渐意识到单一专业技能培养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二、中职音乐教学现状剖析
(一)教学方法传统单一
在当前的中职音乐教学中,许多教师仍依赖传统教学方法。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要形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比如在乐理知识教学时,教师往往逐字逐句讲解概念、规则,像音符时值、和弦构成等内容,仅通过黑板板书与口头讲述,缺乏生动演示与互动环节,学生难以理解,学习积极性不高。在音乐技能教学,如声乐、乐器演奏课程中,也多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练习,较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音乐风格、情感表达等深层次内容,限制了学生音乐创造力与表现力的发展。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课程占比较大,如音乐史、音乐理论分析等,而实践课程,像舞台表演、音乐创作实践等课时不足。以某中职院校音乐专业为例,一学期64 课时中,理论课达 40 课时,实践课仅 24 课时。这导致学生虽掌握一定理论知识,但实际操作能力薄弱,在面对实际音乐项目时无从下手。另一方面,课程内容与职业需求联系不紧密。课程体系未充分考虑不同职业方向需求,如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缺乏针对舞台表演技巧、演出策划的课程;音乐制作专业学生在数字音频处理、音乐软件运用方面课程设置不足,无法满足毕业后在相关行业的工作要求。
(三)学生学习情况参差不齐
中职学生入学时音乐基础差异大。部分学生有一定音乐学习经历,掌握基本乐理和乐器演奏技能;但相当一部分学生音乐基础近乎空白,对音乐知识了解甚少。这种巨大差异给教学带来挑战,教师难以制定统一教学进度与方法,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薄弱的学生“跟不上”。此外,学生学习动机也呈现多样化。部分学生对音乐有浓厚兴趣,将音乐作为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学习积极性高;但也有学生因升学压力小、家长期望等因素选择音乐专业,缺乏内在学习动力,学习态度不端正,课堂参与度低,影响整体教学效果。
三、音乐教育新理念对中职教学的影响
(一)以学生为中心,推动个性化教学
素质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促使中职音乐教学从传统的“教师主导”向“学生中心”转变。教师开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教学前通过问卷调查、技能测试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音乐基础、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比如在声乐教学中,根据学生嗓音条件、音域特点和喜好的音乐风格,为学生量身定制教学方案。对于嗓音明亮、适合流行音乐的学生,教师会提供更多流行歌曲演唱技巧训练,引导他们进行风格化演绎;而对于音域宽广、有美声潜力的学生,则侧重于美声发声方法和经典曲目的
教学。
(二)全面素养培育,拓展教学维度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引下,中职音乐教学不再局限于音乐技能的传授,而是拓展到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在音乐欣赏课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为例,不仅让学生感受其激昂的旋律和磅礴的气势,更通过介绍贝多芬的生平经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让学生理解作品中蕴含的对命运的抗争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四、中职音乐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一)情境创设教学法,沉浸音乐世界
创设情境教学法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激发情感共鸣。教师可以根据不同音乐课程内容,利用多媒体、道具、场景布置等手段营造出特定情境。例如,在民族音乐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独特魅力,教师可以将教室布置成蒙古包的场景,播放草原风光视频,同时播放马头琴演奏的蒙古族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广袤的蒙古草原。在这样的情境下,讲解蒙古族音乐的节奏特点、旋律风格以及背后的游牧文化,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音乐内涵。
(二)跨学科融合教学,培养综合素养
打破学科界限,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能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升综合素养。中职音乐教学可以与语文、历史、美术等学科进行融合。在音乐作品赏析课程中,结合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分析音乐作品的歌词内涵,体会其中的文学意境和情感表达,如赏析古诗词歌曲时,从诗词的文学价值和音乐的艺术表现两个角度进行解读,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三)中职音乐教学评价体系重构
摒弃单一以考试成绩论优劣的传统模式,将课堂表现纳入评价体系核心位置。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例如在音乐作品分析课程的小组讨论中,学生能否积极发表独特见解,与小组成员有效沟通交流,共同完成对作品的深度剖析,这都将成为评价的重要依据。
七、结论
中职音乐教育需全面革新,从理念更新、模式创新、师资强化到评价重构,多管齐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兼具扎实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的音乐人才,满足音乐产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推动中职音乐教育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
参考文献:
[1]吕丽. 培育中职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教学路径探究——以“声乐”专题学习为例 [J]. 戏剧之家, 2025, (04): 172-174.
[2]林闽娟.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J]. 教师, 2025, (02): 140-142.
[3]权利慧. 中职学校音乐欣赏教学优化策略探究 [J]. 学周刊, 2025, (03): 38-40.
作者简介:杨连强(1967 年 4 月),男,籍贯:山东;学历:本科;职称:中级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