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媒体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优化路径研究

作者

邵兰慧

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 300387

随着平台技术的迅猛演进与信息传播结构的重构,新闻传播行业正在经历从“内容主导”向“技术驱动—平台逻辑—数据算法”三位一体的深层转型。此种变革不仅重塑了传播流程与媒介形态,也对新闻人才的能力结构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复合化要求。本文基于媒介环境理论与能力本位教育理念,构建“媒介技术演进—行业能力需求—教育体系响应”的三维分析框架,并以部分“985 工程”高校新闻传播院系近三年教学改革的课程文本、实践平台结构及用人单位反馈为样本,展开多源异构材料的定量分析,旨在揭示当前人才培养机制中的核心断层,并据此提出具备现实可行性的系统优化方案。

一、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在新闻传播教育体系转型的宏观背景下,厘清其结构性张力的理论根基与内在逻辑,成为建构可操作性路径优化方案的前提。媒介环境理论与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为剖析传播技术演进、行业能力结构重构与教育系统回应之间的互动机制,提供了兼具结构分析力与实践解释力的理论支点。其中,媒介环境理论强调媒介作为技术形态,不仅承担传播信息的中介角色,更深度介入并改造社会结构与认知方式,构成制度运行与文化表征的内在条件。能力本位教育理念(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CBE)打破了“知识—能力—结果”线性传递路径的传统教育范式,转而强调“成果导向”“过程可评估”与“任务驱动式生成”的教学理念。基于此,

本文构建“媒介技术演进—行业能力需求—教育体系供给”三位一体的动态响应分析框架。该框架强调:一是技术逻辑如何渗透至人才能力结构的重构之中;二是行业对能力的认知性再定义如何反作用于高等教育内容组织与教学设计逻辑;三是教育体系本身如何通过组织机制、资源调度与结构弹性实现动态适配。这一框架不仅具有结构层级上的解释力,更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了变量提取与结构匹配的基础逻辑。

二、现实图景中的结构性失衡

(一) 教学内容“旧轨难承新车”

目前,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体系依然延续传统新闻学范式构建路径,以“采写编评—新闻伦理—媒介理论”三位一体结构为主干,其核心内容围绕纸媒与广播时代的信息生产逻辑展开,难以有效承接平台传播机制、数据驱动内容生成与用户行为算法反馈等新兴传播技术所需的能力建构目标。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2 年底,在国内 112 所开设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的重点高校中,仅28%将“数据新闻”“内容平台化运营”“舆情可视化”等模块纳入主干课程,而这些课程多以短期选修或项目课形式存在,尚未形成系统化、阶段性递进的知识与技能生成链条。

(二)师资结构“学而不产”

据《高等教育师资发展报告(2023)》统计,近三年间,参与主流媒体平台内容生产、参与平台协同机制或MCN 运营项目的新闻传播专业教师占比不足 15% 。与此同时,职称评审与绩效考核体系高度依赖论文数量、课题等级与教学工作量,缺乏对技术实战经验、平台项目协作能力的制度性评价与激励,进一步削弱了教师主动更新其能力结构的内生动力。

(三) 实践平台“闭门造车”

实践教学作为能力生成的关键环节,其平台结构应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与动态反馈机制。但现实中

多数高校所设立的“融媒体实验室”“模拟编辑部”等教学平台,虽然在物理设施与功能划分上实现了升级,但其运行机制仍封闭于校内,缺乏与真实内容平台、传播算法系统及用户社群环境的实质性链接。

三、优化路径的系统建构

(一) 课程体系转型:从“传播知识”走向“平台素养”融合

课程体系的转型不应局限于教学内容的增减或课时结构的调整,而应着眼于传播技术逻辑、平台行为机制与用户数据反馈机制在人才能力建构中的基础性地位,重构课程架构的生成逻辑与知识组织方式。在课程内容配置上,应由传统“媒介理论—内容生产—舆论引导”的线性知识结构,转向涵盖“平台算法机制、短视频内容结构、用户行为建模、数据可视化传播”等模块的系统性内容体系。

(二) 实践机制创新:打造“学媒协同”的多维共育平台

高校可依托新闻学院、传媒实验中心或新媒体学院设立“校媒共育平台”,引入真实内容项目、平台任务订单或企业传播策划案,实现从内容生成到平台发布再到用户反馈的数据闭环实践链条;同时应打破教师单向指导的实践模式,引入平台编辑、内容策划总监、数据分析师等行业导师,共同参与教学设计与项目评估,推动实践教学从“学术主导—模拟操作”向“行业共治—真实反馈”转变,从而提升学生平台实战能力与传播效果判断力。

(三) 师资体系再造:跨界互融中的教育力量重构

一方面,高校应建立“学界—业界—平台界”三元互通机制,吸纳具备内容运营、传播策划、数据分析与平台管理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特聘教师、项目导师或课程合作者,拓展教师结构的多元性与行业联结力;另一方面,鼓励现有教师开展“技术更新式”再培训,参与内容实验项目、平台共研计划或行业联合调研,提升其对传播技术逻辑、平台运作机制与受众偏好算法的系统性理解能力。

四、结语

在传播范式深度平台化与媒介结构高度技术化的时代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体系所承担的知识再生产职能正在经历从“内容本位”向“能力导向”的系统性重构。其系统性重构不能仅依赖于个别高校的“项目制试验”或“特色化尝试”,而应建立在课程体系平台化、实践机制实战化、师资结构跨界化与评价逻辑数据化的整体基础之上。唯有在制度机制与结构路径层面完成教育体系的深度更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能真正实现从“媒介适应”走向“传播引领”的跃迁式发展逻辑。

参考文献:

[1]​ 张志安,王海燕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困境与突破》[J].新闻大学, 2023(2): 118-128.

[2]​ 陈力丹,刘海龙 .《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目标重构与课程体系创新》[J].国际新闻界,2022,44(5): 102-115.

[3]​ 王润泽,李泓江 .《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伦理维度与实践导向》[J].新闻记者,2024(6): 89-97.

作者简介:邵兰慧(1998.5),女,籍贯:山东;学历:在读博士;研究方向:新媒体与数字传播;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