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绿道系统规划与城市更新融合问题及优化路径探讨

作者

叶宁

南京浦口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更新成为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的重要手段,绿道系统作为城市生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生态保护、休闲游憩与文化传承等多重功能,其规划与城市更新的融合对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绿道系统规划与城市更新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规划衔接不畅、实施机制不完善、公众参与不足等。

一、绿道系统规划与城市更新融合的特点

(一)生态功能与城市功能的互补性

绿道系统以其独特的生态功能,与城市功能形成了显著的互补性,绿道作为连接城市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绿色空间的纽带,不仅为城市生态系统提供了必要的生态服务,如空气净化、水土保持等,还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休闲健身的场所。城市功能如经济发展、社会服务等,则为绿道系统的建设、维护和管理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支持。这种互补性促进了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空间布局与城市发展的协同性

绿道系统规划的空间布局与城市发展之间展现出高度的协同性,绿道网络的合理布局,不仅串联起城市中的绿色资源,形成生态廊道,还促进了城市空间的有机整合与优化利用。这种布局策略与城市发展方向相契合,既满足了城市扩张和更新的需求,又保留了生态环境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通过绿道系统的引导,城市发展得以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体现了空间布局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与协同共进。

(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生性

绿道系统规划所实现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呈现出显著的共生性特征,一方面绿道通过提供优质的公共休闲空间,促进了居民身心健康,增强了社区凝聚力,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这些社会效益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另一方面绿道系统的建设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商业发展,如餐饮、住宿、旅游等相关产业的繁荣,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这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相互促进、共生共荣,彰显了绿道系统规划在城市更新中的多重价值[1]。

二、绿道系统规划与城市更新融合的存在问题——以南京市浦口区为

(一)规划衔接不畅,目标与理念存在差异

在绿道系统规划与城市更新融合的过程中,规划衔接不畅及目标与理念存在差异的问题尤为突出,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不同规划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导致绿道系统规划与城市更新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各自为政,目标设定与理念导向出现偏差。例如南京市编制的《绿道总体规划(2019-2035)》侧重于生态保护与休闲功能的实现,而《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4-2026)》更关注于土地利用效率与经济效益的提升,两者在核心目标与价值理念上区别,直接影响了规划实施的整体效果与协同性。

(二)实施机制不完善,协同推进难度大

由于缺乏统一、高效的跨部门协调机制,绿道系统规划与城市更新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往往面临职责不清、权责不明的问题,导致各部门之间难以形成合力。以浦口区为例,原则上全区绿道建设由园林绿化主管部门主导,实际开展中河道沿线绿道由水务部门负责,公园景区内绿道由文旅部门实施,而片区更新又由住建部门牵头,多个部门在责任主体、资金分配、建设管理等方面缺乏统筹,也进一步增加了协同推进的难度,使得绿道系统规划与城市更新在实施层面难以达到预期效果[2]。

(三)公众参与不足,需求与意愿未充分体现

在绿道系统规划与城市更新融合的过程中,公众参与不足的问题尤为显著,这直接导致了居民的实际需求与意愿未能得到充分体现,由于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渠道和机制,居民在绿道系统规划与城市更新项目中的声音往往被忽视,其对于绿道功能、布局、使用便捷性等方面的期望与建议难以纳入规划考量。这种信息不对称和参与缺失,不仅影响了绿道系统的实用性和居民满意度,也制约了城市更新过程中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规划成果难以真正贴近民生、反映民意。

三、绿道系统规划与城市更新融合的优化对策

(一)强化规划协同,构建统一规划体系

在绿道系统规划与城市更新融合的过程中,强化规划协同、构建统一规划体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为实现这一目标,应构建包含生态、社会、经济等多维度目标的统一规划框架,明确绿道系统在城市更新中的定位与功能,确保两者在空间布局、功能整合、时序安排等方面保持高度一致。例如,参照成都天府绿道“ 每公里绿道配套 0.5 公顷更新用地” 的刚性指标,可确保生态空间与城市功能的空间匹配。其次,应强化技术支撑,利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GIS)对既有更新地块与绿道网络进行空间叠合分析,重点优化冲突节点布局。最后,需建立目标协同评估体系,将绿道连通度、生物多样性指数等6 项生态指标纳入城市更新考核范畴。通过一系列措施,从顶层设计视角促进绿道系统规划与城市更新的深度融合。

(二)完善实施机制,加强部门协同与合作

在推进绿道系统规划与城市更新融合的过程中,完善实施机制并加强部门间的协同与合作是关键所在,需建立健全跨部门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在绿道系统规划与城市更新项目中的具体职责与任务分工,确保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例如成立区级绿道更新指挥部,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等方式,加强信息共享与沟通协作,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挑战。设立专项统筹资金,强化上级奖补资金政策引导与资金分配,确保绿道系统规划与城市更新项目有足够的资源保障,也是完善实施机制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升部门间的协同效率,推动绿道系统规划与城市更新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提高公众参与度,充分反映居民需求

在绿道系统规划与城市更新深度融合的进程中,提高公众参与度并确保居民需求得到充分反映,是提升规划科学性与民主性的重要途径,为实现这一目标,需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公众参与机制,涵盖前期调研、方案制定、实施监督等全流程。通过社区座谈会、问卷调查、网络平台互动等形式,广泛收集居民对绿道选线、服务功能、景观设计、配套设施等方面的偏好数据,建立“ 需求热度图谱” ,确保规划方案能够精准对接居民的高频诉求。建立公众意见反馈与采纳机制,对居民提出的合理诉求进行及时回应与落实,增强居民对规划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还应加强公众参与的宣传与教育,提升居民对绿道系统规划与城市更新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其参与热情与创造力。

结论

绿道系统规划与城市更新的融合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当前面临的规划协同不足、实施机制不完善、公众参与度低等核心问题,提出构建统一规划体系、完善跨部门协同机制、拓宽公众参与渠道等优化策略。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提升绿道系统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还能增强城市更新的科学性与民主性,实现城市发展与居民福祉的协同提升。未来需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推动绿道系统规划与城市更新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为构建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于美慧.论滨河绿道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以苏州元和高新区活力环为例[J].智能城市应用,2024,7(11):1-4.

[2]陈雪."城市双修"理念下滨水绿道景观设计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