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油田原油有机氯含量及腐蚀影响分析

作者

陈彬

中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沈阳采油厂 辽宁沈阳 110316

前言:

随着油田原油资源开采范围的扩大与来源结构的复杂化,原油中氯化物含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特别是有机氯含量对下游设备造成的腐蚀威胁愈加显著。不同于可直接水洗去除的无机氯,有机氯结构稳定、隐蔽性强,在常温条件下难以检测,一旦在高温炼制过程中裂解生成氯化氢,将引发严重的化学与电化学腐蚀问题。轻则导致设备壁厚下降、管道穿孔,重则引发停产事故和环境风险,造成经济损失巨大。

1.原油有机氯的检测技术

1.1 实验室检测方法

原油中无机氯主要以氯化钠、氯化钙等水溶性盐类存在,常用的无机氯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水洗-银离子滴定法、离子选择电极法和电位滴定法,其中水洗-银滴定法因其原理简单、操作方便而广泛应用,但该方法对操作者依赖性较强,且易受到油品中表面活性物的干扰[1]。相比无机氯,有机氯对炼油设备的腐蚀性更强,其在高温条件下裂解生成HCl,直接导致严重的氯化氢腐蚀问题,有机氯检测的核心在于如何在复杂基体中识别和定量分析微量氯代化合物。

1.2 在线监测技术

目前主流的在线检测技术包括近红外光谱法(NI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 射线荧光(XRF)、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 ) 其中,XRF 技术利用氯元素的特征荧光响应,具备非接触、快速检测的优势,适合进行粗略浓度评估;ICP-OES 尽管需要预处理,但可实现高精度测定。红外技术适用于识别有机官能团变化,可结合机器学习模型对复杂原油组分下的氯代物作出更智能的分类判断。

2.原油有机氯的腐蚀影响机制

2.1 化学腐蚀机理

原油中的有机氯在炼制过程中极易裂解形成氯化氢(HCl),在系统存在水汽或微量水的情况下进一步生成盐酸。这种酸性环境对设备尤其是高温换热器、塔器和管道系统形成严重威胁。氯化氢腐蚀不仅作用于碳钢,还可破坏不锈钢钝化膜,使其耐蚀性显著下降,从而加剧整个系统的材料劣化。此类腐蚀以均匀腐蚀为主,但在高氯、高温、高湿等恶劣条件下,也会发生点蚀、应力腐蚀开裂甚至晶间腐蚀等复杂形态。

2.2 电化学腐蚀行为

在油田环境中,电化学腐蚀机制常与化学腐蚀交织存在。氯离子作为典型的活性阴离子,具备极强的穿透能力,能迅速渗透到金属表面钝化膜下,破坏金属保护层,形成阳极区域,引发局部电化学腐蚀反应[2]。其腐蚀特点包括点蚀、缝隙腐蚀、甚至诱发晶间腐蚀。氯离子浓度越高、电位越负,腐蚀速率越快,腐蚀电流密度呈非线性增强。此类腐蚀在微水、酸性环境中表现更为剧烈。在温度升高后,金属的活性增强,电极反应速率加快,同时腐蚀产物难以在高温下形成致密膜,导致腐蚀失控。

3.油田原油有机氯腐蚀影响控制对策

3.1 降低原油含氯量

在采油环节,需强化对采油助剂的标准化管理,禁止使用含氯化学添加剂或替代为无氯环保型药剂。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对投用化学品进行全流程管控,减少外源氯的输入。严格控制混油操作,在原油收集与集输系统中设置“高氯油品隔离区”,防止不同氯含量原油混合使用,特别是不同井区、不同供应商油源的集输需规范统一检测流程。针对含氯量较高的原油,可在初级处理站配置专用脱氯工艺,如吸附脱氯(使用改性活性炭、分子筛等)、热解脱氯(将有机氯裂解为可排除气体)、液液萃取等方式,将氯含量降至可控范围。

3.2 材料与缓蚀剂协同

在原油处理、储运和加工过程中,由于有机氯难以完全消除,因此必须建立起稳固的过程防护体系。该体系需以科学选材为基础,以高效缓蚀剂为支撑,二者协同作用,提升整体抗氯腐蚀能力[3]。在设备选材方面,应优先考虑使用高耐蚀性金属材料,特别是在换热器、精馏塔底部、酸性环境反应器等腐蚀敏感区域。常见的抗氯材质包括316L、904L 不锈钢、Inconel 合金以及哈氏合金等,这些材料能有效抵御氯化物诱发的点蚀与晶间腐蚀。同时,还可对碳钢表面进行防腐涂层、喷涂陶瓷、热喷锌/铝等物理防护措施,延长设备服役寿命。在运行过程中,合理投加缓蚀剂是控制腐蚀的重要手段。缓蚀剂可通过吸附在金属表面,形成保护膜,阻止氯离子与金属直接接触。

3.3 智能化防控

现代腐蚀监测系统可通过部署多种传感器,实现对关键设备和管道内外壁的实时状态感知。智能预警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算法,对历史腐蚀数据建模,识别设备运行中的异常模式,如腐蚀速率突变、电化学噪声增加等现象,从而提前判断潜在风险,辅助决策者进行预防性维护。结合数字孪生技术,可为关键装置构建虚拟腐蚀模型,进行腐蚀演化过程的仿真预测,为工程改造和材料替代提供模拟依据。最终,通过建设统一的腐蚀监控平台,实现油田腐蚀数据的集中管理、远程运维与多维分析,推动腐蚀管理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

结语:

综上所述,有机氯作为原油中的一种“隐性危害”,其对油田设备腐蚀影响具有持续性、隐蔽性与复杂性的特征。随着油田智能化水平提升,结合 AI 算法、大数据分析、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可实现对腐蚀行为的预测性控制和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为油田的安全生产与绿色发展提供持续保障。构建标准化、有前瞻性、有弹性的有机氯腐蚀防控体系,将是油田长期稳定运行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胡康.基于临界腐蚀深度的原油长输管道清管周期优化研究[J].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2025,41(03):54-58+7-8.

[2]刘静,刘尊年,刘荣达,等.原油管道内腐蚀在线监测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材料保护,2025,58(03):16-27.

[3]王志华,洪家骏,张宏奇.机理与数据融合驱动的原油集输管道腐蚀失效预测[J].管道保护,2025,2 (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