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及智能监测技术应用

作者

余鹤芹 贾尚娟

中国水利水电第一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引言

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能源供应、防洪灌溉、水资源调配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混凝土因其具有良好的可塑性、高强度和耐久性,成为水利水电工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建筑材料。然而,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是较为常见的问题。混凝土裂缝的产生不仅会影响结构的外观质量,还可能降低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导致钢筋锈蚀、渗漏等一系列问题,严重时甚至会威胁工程的安全运行。随着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技术要求的日益提高,传统的裂缝检测和监测方法已难以满足工程需求。智能监测技术凭借其高精度、实时性、自动化等优势,为混凝土裂缝的监测和防控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深入分析混凝土裂缝成因,并有效应用智能监测技术,对于保障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的安全、可靠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

2.1 材料因素

混凝土材料本身的特性是导致裂缝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水泥品种和质量对混凝土裂缝影响显著,不同品种的水泥水化热不同,如硅酸盐水泥水化热较高,在大体积混凝土工程中,大量的水化热积聚在混凝土内部,会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产生较大的温度梯度,当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引发裂缝。此外,水泥的安定性不良,也会导致混凝土硬化后体积膨胀不均,产生裂缝。

骨料的质量和级配同样影响混凝土的性能。骨料粒径过大、级配不合理,会使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变差,在浇筑过程中容易出现离析、泌水现象,进而导致裂缝产生。骨料中含泥量过高,会降低骨料与水泥石之间的粘结强度,增加混凝土的干缩性,引发干缩裂缝。

混凝土中的外加剂如果使用不当,也可能成为裂缝的诱因。例如,减水剂掺量过多,会使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延长,早期强度降低,在养护不当的情况下,容易产生塑性收缩裂缝;膨胀剂掺量不合理,可能导致混凝土膨胀不均匀,产生裂缝。

2.2 施工因素

施工过程中的各种不当操作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重要原因。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合理,水胶比过大,会使混凝土的强度降低,干缩性增大,容易产生干缩裂缝和塑性收缩裂缝。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如果搅拌时间不足,会导致混凝土拌合物不均匀,各组分不能充分反应,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增加裂缝产生的风险。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振捣不密实会使混凝土内部存在空洞、蜂窝等缺陷,降低混凝土的整体性和强度,在荷载作用下容易产生裂缝。此外,浇筑速度过快、高度过高,会使混凝土产生较大的冲击力,导致混凝土离析,也会增加裂缝出现的可能性。

混凝土养护是保证其质量的关键环节。养护不及时或养护时间不足,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过快,会产生干缩裂缝。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措施不当,无法有效控制混凝土内部和表面的温差,会因温度应力产生裂缝。在冬季施工时,如果保温措施不到位,混凝土受冻,会导致其内部结构破坏,产生裂缝。

2.3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有着重要影响。温度变化是引发混凝土裂缝的常见环境因素之一。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混凝土结构会受到季节更替、昼夜温差等温度变化的影响。当温度升高时,混凝土膨胀;温度降低时,混凝土收缩。如果混凝土结构各部位温度变化不均匀,就会产生温度应力,当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裂缝就会出现。特别是在大体积混凝土工程中,内部温度升高快,表面散热快,内外温差大,更容易产生温度裂缝。

湿度变化同样会导致混凝土裂缝。混凝土在干燥环境中,水分不断蒸发,会引起体积收缩,当收缩受到约束时,就会产生收缩应力,从而导致裂缝产生。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混凝土结构长期处于干湿交替的环境中,干湿循环会使混凝土内部的微裂缝不断扩展,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

2.4 结构受力因素

混凝土结构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各种荷载的作用,当荷载产生的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承载能力时,就会导致裂缝产生。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混凝土坝体、水闸等结构会受到水压力、土压力、地震力等多种荷载的共同作用。例如,在蓄水过程中,混凝土坝体受到的水压力不断增大,坝体内部的应力状态发生变化,如果设计或施工不当,坝体可能会出现裂缝。地震力具有突发性和复杂性,会使混凝土结构产生剧烈的振动和变形,容易引发裂缝。此外,结构的不均匀沉降也会导致混凝土产生附加应力,当附加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裂缝。

三、智能监测技术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监测中的应用

3.1 光纤传感技术

光纤传感技术是一种基于光的传输和调制原理的监测技术,在混凝土裂缝监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能够实现对混凝土结构的长距离、连续监测,通过检测光纤中光信号的变化,获取混凝土结构的应变、温度等信息,从而判断裂缝的产生和发展。例如,当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时,裂缝处的光纤会发生变形,导致光信号的强度、波长等参数发生变化,通过对这些变化的分析,可以确定裂缝的位置、长度和宽度。

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具有精度高、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光纤光栅是一种对温度和应变敏感的光学器件,将光纤光栅传感器埋入混凝土结构中,当混凝土结构发生变形时,光纤光栅的中心波长会发生漂移,通过监测中心波长的变化,能够精确测量混凝土结构的应变变化,进而实现对裂缝的监测。光纤传感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大坝、隧道等混凝土结构裂缝监测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为工程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可靠的监测数据。

3.2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由大量的无线传感器节点组成,这些节点能够实时采集混凝土结构的各种信息,如应变、位移、温度等,并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将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无线传感器节点具有体积小、功耗低、部署灵活等特点,可以根据工程需求,在混凝土结构的关键部位进行密集部署,实现对裂缝的全方位监测。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通过在混凝土坝体表面或内部布置无线传感器节点,能够实时监测坝体的应力、应变变化情况,及时发现裂缝的迹象。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还可以与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相结合,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实现对裂缝发展趋势的预测和预警。

四、结论

本论文系统分析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包括材料因素、施工因素、环境因素和结构受力因素等,并详细阐述了智能监测技术在混凝土裂缝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表明,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应从材料选择、施工工艺、环境控制和结构设计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预防裂缝的产生。智能监测技术具有高精度、实时性、自动化等优势,能够及时发现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和发展,为工程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赵阳,等.水利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技术[J].中国高新科技,2021(2):45-47.

[2]苏怀智,等.大坝安全多源监控研究进展[J].计算机辅助土木与基础设施工程,2024,39(8):1123-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