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科过敏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诊治策略综述
龚光梅
玉溪市中山医院 652500
一、引言
随着环境变化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儿科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增加。过敏性疾病,包括过敏性鼻炎、哮喘、食物过敏等,已成为儿童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其中,食物过敏中的儿童牛奶蛋白过敏在婴幼儿群体中较为常见,需引起足够重视。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过敏性疾病在儿童群体中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均呈上升趋势。近年来,科学界对过敏性疾病的研究逐步加深,但如何合理制定有效的诊治策略,仍是临床医学面临的重大挑战。本论文将从流行病学特征、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尤其关注儿童牛奶蛋白过敏这一类型,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全面的理论支持。
二、儿科过敏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2.1 发病率和流行趋势
全球儿童过敏性疾病发病率近几十年上升约 50% ,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更突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儿童过敏性鼻炎、哮喘发病率持续走高,食物和皮肤过敏也呈增长态势。儿童牛奶蛋白过敏在婴幼儿中发病率为 2%-7.5% ,地区差异明显。环境污染、生活方式西化、遗传易感性等因素共同作用,使这类疾病成为影响儿童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需社会高度关注。
2.2 影响因素分析
儿科过敏性疾病受环境、遗传等多因素影响。空气污染中 PM2.5 等颗粒物刺激呼吸道,与哮喘、过敏性鼻炎密切相关。过度清洁环境减少儿童微生物接触,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异常。父母有过敏史的儿童患病风险高,牛奶蛋白过敏者家族食物过敏史影响显著。此外,婴幼儿牛奶蛋白引入时间不当,也会增加过敏可能,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推动疾病流行。
2.3 临床表现与诊断
儿科过敏性疾病症状多样,轻有皮肤瘙痒、喷嚏等,重则气道狭窄、休克、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等,夜间易发作;过敏性鼻炎以喷嚏、鼻塞等为主。儿童牛奶蛋白过敏累及多系统,皮肤有湿疹、荨麻疹;消化系统出现呕吐、腹泻等;呼吸系统可致喘息、呼吸困难,还可能引发休克和血管神经性水肿。诊断常用皮肤试验和血清 IgE 检测,牛奶蛋白过敏可采用食物激发试验(金标准),需医生监护。
三、儿科过敏性疾病的诊治策略
3.1 诊断方法的更新与进展
过敏性疾病诊断方法不断更新完善,传统皮肤划痕试验和血清 IgE 检测虽常用,但存在局限性。分子诊断技术发展带来新方法,基因检测可判断儿童是否为过敏体质,为早期干预提供指导;过敏原谱分析通过多项检测全面评估儿童对各类过敏原的反应,精准确定过敏原。对于儿童牛奶蛋白过敏,分子过敏原检测能识别具体致敏蛋白组分,大幅提高诊断准确性。这些新型诊断方法的应用,使过敏性疾病诊断更精准、高效,为个体化治疗奠定坚实基础,推动了儿科过敏诊疗水平的提升。
3.2 药物治疗策略
当前儿科过敏性疾病药物治疗迈向精细化和个体化。抗组胺药广泛用于缓解过敏症状,对牛奶蛋白过敏引发的皮肤瘙痒、荨麻疹及血管神经性水肿效果显著。过敏性鼻炎患者使用局部鼻用类固醇,能有效减轻炎症反应。中重度过敏性哮喘患者,传统药物控制不佳时,生物制剂如抗 IgE 抗体(奥马珠单抗)和抗 IL-5 药物(美泊利单抗)展现良好效果,可抑制特定免疫反应改善哮喘控制。发生过敏性休克时,肾上腺素为首选抢救药物,需立即肌肉注射,同时配合吸氧、静脉补液等支持治疗。儿童用药需兼顾疗效与安全性,个体化用药是关键,确保在有效控制病情的同时,减少药物副作用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3.3 个体化治疗与干预策略
个体化治疗是儿科过敏性疾病治疗的重要方向,需结合儿童免疫特点、病程及症状严重程度制定方案。过敏性哮喘患儿除药物治疗外,结合肺功能监测、行为干预及过敏原回避,可减少过敏原暴露和发作频率。针对食物过敏,尤其是牛奶蛋白过敏,个体化饮食管理和过敏原回避是常态。牛奶蛋白过敏患儿需严格避免食用牛奶及相关制品,选择深度水解蛋白或氨基酸配方奶粉保证营养。定期进行过敏原检测和饮食评估,能及时调整方案,长期控制症状。个体化干预注重治疗效果与儿童成长发育的平衡,确保治疗不影响其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四、儿科过敏性疾病的预防与管理
4.1 预防策略的实施
预防儿科过敏性疾病需从儿童出生早期入手,多维度采取措施。政府和社区应加强空气污染治理,尤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的地区,减少空气中花粉、尘螨及污染物等过敏原。对于有过敏家族史的高危婴幼儿,预防牛奶蛋白过敏可在医生指导下延迟引入牛奶蛋白,或选用部分水解蛋白配方奶粉降低风险。孕期母亲需做好健康管理,保持均衡饮食,避免接触烟草和空气污染等有害物质,降低婴儿后期过敏风险。家庭要注重室内环境调节,定期清洁家居和床上用品,减少尘螨滋生。通过健康教育和早期干预,帮助家长培养孩子健康生活习惯,从源头降低过敏性疾病发生几率。
4.2 过敏源回避与环境管理
过敏原回避是控制和治疗儿科过敏性疾病的核心策略,能有效减少病情反复发作。家庭环境管理方面,定期清洁、使用空气净化器、保持良好通风,可减少尘螨、花粉、霉菌等室内过敏原积聚。对宠物过敏的儿童,应避免宠物进入其生活空间。饮食上,有食物过敏史的儿童,如牛奶蛋白过敏患儿,需在医生指导下识别和回避过敏原,仔细阅读食品标签,杜绝食用含牛奶蛋白的食品。同时,培养勤洗手、保持清洁等良好生活习惯,降低过敏反应发生风险。全方位的过敏原回避和环境管理,能为过敏儿童营造更安全的生活环境,助力病情控制。
4.3 长期管理与随访
儿科过敏性疾病多为慢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等需长期管理和随访。定期随访可让医生评估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方案,避免病情恶化。哮喘患儿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测,能判断药物效果和疾病控制情况。牛奶蛋白过敏患儿定期随访可监测过敏状态变化,部分患儿随年龄增长对牛奶蛋白耐受性可能增强,医生可据此调整饮食方案。随访还包括检查药物依从性,确保患者坚持治疗,避免因中断治疗导致症状复发。医生需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向家长传授过敏性疾病管理知识,包括严重过敏反应的急救措施,提供生活指导,提升儿童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五、结论
儿科过敏性疾病流行态势严峻,给儿童健康带来巨大挑战,儿童牛奶蛋白过敏作为常见类型,其多样化临床表现及严重症状需重点关注。随着诊治方法更新,个体化治疗和精准诊断的推广为疾病管理提供新思路。然而,过敏性疾病防治需综合考虑环境管理、家庭干预和长期医疗随访等多方面因素。未来,随着科技进步,更多创新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将不断涌现,有望显著改善儿童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提高患儿生活质量,为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陈康小.儿科过敏性紫癜的临床治疗方法进展与评估[J].中外医药研究,2025,4(08):163-165.
[2]向莉.抓住紧密型儿科医联体建设机遇推进儿科过敏性疾病分级诊疗数字化体系构建[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24,18(06):477-480.
[3]汪受传.伏风理论指导儿科过敏性疾病辨证论治[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40(10):1097-1102.
[4]杨进东.儿科疾病的早期识别和预防[N].医药养生保健报,2024-03-28(016).
[5]武明云,虞坚尔,薛征,等.海派徐氏儿科治疗儿童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的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23,57(05):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