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性教学改革的因素

作者

杜丹丹

日照航海工程职业学院 山东省日照市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涉及到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学科建设、教材等方面,以我校为例,浅析影响其改革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如下:

一、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

从国际社会看,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也存在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和平赤字难以消弭、全球挑战交织难解、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依然存在。局部动荡频繁发生,非传统安全上升,个别大国奉行双重国际标准,理念思潮激荡交锋,不断向我国渗透西方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从而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形成强烈的冲击。

从国内状况来看,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当前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长。但仍然存在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这些发展的中的问题对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也提出了新问题和新要求。

在课堂上思政课老师能运用理论将书本上对内容讲清楚,但一遇到社会现实的负面问题和现象,就感到说服力不强,随之教学效果成效不显著。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是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政治素养,同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相对滞后

教师的授课理念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居于主要或核心的地位。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学的主体缺少现代化的教育理念,那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

第一,教书育人理念存在弱化现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教书育人为根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课堂效果的实效性相结合,不断提升教学成效。但在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未能实现以教师为本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转变。以我校为例,在绝大多数课堂上,均未能实现教师为本的教学管理,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效果。

第二,教师角色的定位和学生的批判性。通过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不难得出,一场丰富有趣的思政课堂是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奔赴。教师角色的定位如不能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想象,其教学任务也是异常的繁重。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要解放思想,鼓励学生参与到课程中,也为教学提供了无限可能。通过学生课堂的参与教师也能在课堂上解放固有的教学模式,也能不断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创新。学生的批判思维不仅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需要,更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通过解放思想、鼓励质疑、指导反省和提高重建等环节来让学生不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教师也可以通过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进一步转化教学策略。

第三,互动式教学模式仍需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逐渐建立师生互动主体性的教学模式[1]。通过师生之间的教学现场、教学情景等进行双向沟通,使学生自觉接受理论知识的汲取,通过实践不断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进而使自身行为得到升华,这种师生之间的同频共振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效的凝练和升华。

第四,思政课教学改革需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也会产生新的社会问题,作为民办高职院校,无论从学校的专业设置还是人才培养,都是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形势息息相关。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念也应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实现思想与理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定位存在偏差

第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按照上级文件贯彻落实,但仍然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一方面是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师资力量薄弱。师资单薄、教师队伍流动性大是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团队建设的严重缺陷。二是课程建设不健全。以我校为例,学校自成立 20 多年来,自2024 年 9 月份才设立思政教学部,下设3 个教研室,分别是德育教研室、形策教研室和文史教研室。设立有教研室,课程团队建设自去年慢慢提上日程上来。三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不健全。教师所学专业和讲授课程出入较大,本硕专业不一致的现象依然存在。四是师资职称普遍较低,截至目前,承担德育教研室和形策教研室课程的教师22 人,具有讲师职称的有 3 人,助教职称的 4 人,其他都是无职称的。

第二,将思政课定义为工具性课程的理念。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同时也是思想性、政策性很强的理论课程。就学生群体而言,这是不得不修的课程,只有这样才能顺利毕业。就教师群体而言,思政课是面对全校学校的课程,教学任务繁重,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免有懈怠现象和畏难情绪。就教学管理部门而言:也不能完全理解开设这么多思政课的意义,且对学校发展而言,作用微乎其微。

四、课程管理相对松散

第一,从课程管理上,思政课管理相对松散。从体制上看,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独立设置了基础部,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基本形成了党委领导下的独立开展教学的机构。但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育评价标准和激励约束机制[2]。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行、主动性、创造行得不到有效发挥。从教学管理上看,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前瞻性和计划性,教学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有待提高。从教学实践上看,实践教学基地比较少,从理论教学课堂转为实践教学课堂的转换性困难依然存在。

第二,学科建设不健全。从学科建设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在各级各类课题立项中目前仅获得过校级立项,在一些省级思政教改课题中却和竞争力。精品课程建设缺乏规划,目前我校思政课精品课程参赛作品实力和竞争力仍有加大差距。

第三,课程研究迟缓。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从教学课程研究上看,缺乏创新性的教学改革,教学方式固化,单一化的现象存在。且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学改革的研究、及教学内容的实效性缺乏实效性系统性的体系建设。

结论: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性教学改革的因素的探讨,皆在提升高职院校创新性教学改革成果不断提升,相信航院会变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徐盼盼,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路径研究[J],科学咨询,2024(14),173-174。

2、鲁继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探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32),165-166.

作者简介:杜丹丹 1984 年5 月,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河南新乡,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