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值模拟的空心液滴撞击高温壁面的热-流响应分析
寇云斐 吴入军
上海电机学院 机械学院 上海 201306
1 引言
液滴撞击高温壁面是传热强化、喷雾冷却、涂层制造、燃烧系统等领域中的关键物理过程之一,其涉及复杂的流体动力学响应与相变换热机制,引发诸如铺展、回缩、蒸发、破碎、射流与反弹等一系列非线性现象 [1–3]。液滴撞击行为在不同物理边界和内部结构条件下得到了广泛关注。其中,空心液滴因其内部含气结构,在撞击过程中表现出不同于常规实心液滴的动力学响应,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4–6]。多项实验与模拟研究表明,较高的撞击速度会加剧液滴内部的流动扰动与局部压力峰值,进而引发中心射流、蒸汽膜形成或反弹等现象 [7–9]。
2 物理模型与控制方程
2.1 控制方程(1)能量守恒方程

其中,T 为温度,λ为传热系数,cP 为比热容,Sh 为能量源项。
在上式中, μ 是速度; m/s2ℓ
(2)动量守恒方程

ρ表示密度,单位为 kg/m3 ;t 表示时间,单位为秒(s);T 表示温度,单位为开尔文(K); μ 表示动力粘度,单位为N ⋅s⋅m-2 ;p 表示压力,单位为帕斯卡(Pa);g 表示重力加速度,单位为 m/s2 ;Fbf 表示表面张力源项。
3 不同速度条件下空心液滴撞击壁面的模拟分析
3.1 液滴速度对壁面换热系数的影响
图1 不同速度液滴撞击壁面换热系数图

图 1 展示了五种液滴初始速度下换热系数随时间的变化图。初始速度的变化对换热系数的影响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随着撞击速度从1.21m/s 提升至 2.70m/s ,换热系数峰值从 529 W/(m²·K)增至 1956W/ (m2⋅K) 由图分析可得高速撞击显著增强了气泡空化效应和液滴飞溅,从而扩大了有效换热面积;更大的动能输入缩短了液滴达到最大铺展直径的时间,使换热过程更集中于高温阶段。
3.2 速度场分析
图2 不同液滴速度情况下液滴撞击壁面速度场图

图2 展示了五种液滴初始速度下液滴撞击高温壁面不同时刻的速度场图。在图2(a)中,速度为1.21 m/s 的液滴中心区域轻微隆起但未形成射流结构。至1.2 ms 时接近最大铺展状态,未发生破碎回弹。当速度为 1.71m/s 时,液滴迅速铺展,接触面速度快速降低,而边缘和中心区域仍维持较高速度,速度场呈现环状分布。随后液滴逐渐趋于稳定。速度增至 2.09m/s 时,液滴表现出更强烈的铺展趋势,速度场呈环状扩张。在回缩阶段,速度场逐渐减弱。图2(d)和(e)分别对应撞击速度为 2.42m/s 和 2.70m/s 的情况。液滴铺展更为剧烈,边缘区域容易发生局部破裂,并产生次生小液滴。
结论:撞击速度越大,液滴越早接触壁面,铺展范围也越广。低速下接触延迟,速度集中在底部,铺展较慢;中高速(如 2.09m/s )时,液滴更早开始扩展,径向速度扩散更强,表明动能更高效地转化为铺展运动。中空液滴在撞击过程中表现出“中心塌陷-外扩”特征,初始速度集中在边缘,中心隆起,导致不对称的铺展前沿。中空结构降低了中心压强集中度,削弱整体稳定性,易在边缘产生扰动。速度越大,动量与热量耦合越强,促进中心射流、蒸发增强与换热强化。
参考文献
[1]Bai X., et al. Int. J. Heat Mass Transfer, 2022, 183: 122169.
[2]Wang C., et al. Langmuir, 2016, 32(40): 10247–10255.
[3]Xu Z., et al. Energies, 2024, 17(17): 4510.
[4]Tu S., et al. Theoretical an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2021, 35(4): 429–443.
[5]Li J., et al. Micrograv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2, 34(2): 33.
[6]Liu H., et al. Micrograv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2, 34(4): 87.
[7]ao J., et al. arXiv preprint, 2024: arXiv:2407.05130.
[8]g C., et al. arXiv preprint, 2017: arXiv:1712.09411.
[9]el R., et al. Exp. Fluids, 2022, 63(2): 1–12.基金项目:2025 年度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学研究项目“人工智能赋能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与路径研究”(wzyrw202543)
作者简介:寇云斐(2001-),男,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液滴碰壁行为。通信作者:吴入军(1979-),男,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液滴碰壁行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