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浅谈“生·成”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困境和突破策略

作者

董金梅

婺源县中云镇中心小学 333209

摘要:“生·成”语文阅读教学旨在以学生为中心,促进知识的动态生成。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任面临着一些困境。教学资源方面,存在资源数量不足与适配性差的问题。学生个体差异大,给教学带来挑战。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发展。为突破困境,可推荐多元阅读素材、实施个性化教学、创新教学方法。这有助于拓宽学生视野、满足不同需求、克服传统弊端,从而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多元阅读;个性化教学;语文素养

一、“生·成”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困境

(一)教学资源受限

资源的有限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从数量上看,适合“生·成”教学理念的语文阅读材料相对匮乏。传统的教材内容虽然经典,但数量有限,难以满足学生在生成性学习过程中的大量阅读需求。而且,相关的拓展性阅读资料在学校的资源库中往往储备不足。其次,资源的适配性也存在问题。现有的阅读资源在难度层次、文化背景、主题多样性等方面难以与不同年龄段、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完全适配。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根据学生的实时生成情况提供充足且合适的阅读资源来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影响了“生·成”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二)学生差异挑战

学生作为阅读主体,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在认知水平上,不同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各不相同。部分学生能够快速理解复杂文本中的深层含义,而有些学生可能仅停留在文字表面。阅读兴趣方面,有的学生热衷于科幻、探险类书籍,对文学名著缺乏兴趣;有的则偏好诗歌,对小说无感。这种兴趣差异导致学生在阅读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参差不齐。阅读速度也是差异之一,阅读速度快的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阅读并进行思考,而阅读速度慢的学生可能难以跟上教学节奏,无法充分参与课堂讨论与互动。

(三)传统教学惯性阻碍

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形成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往往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对课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讲解,从生字词到段落大意,再到中心思想,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习惯于把控课堂节奏,主导课堂话语权,而“生·成”语文阅读教学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学生阅读的引导者和促进者,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思考和表达的空间。但传统教学惯性使得教师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仍然不自觉地回到旧有的讲授模式,限制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自主生成与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生·成”语文阅读教学的突破策略

(一)推荐多元阅读素材,拓宽学生阅读视野

丰富多元的阅读素材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阅读空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其阅读思维的生成。不同体裁、题材、文化背景的文本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多样的语言表达方式、思想情感和知识体系。除了教材中的课文,教师可以推荐经典文学作品、科普读物、时事新闻、儿童绘本等各类读物。文学作品能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科普读物可拓展科学知识,时事新闻帮助学生关注社会,儿童绘本以生动形象的画面辅助低年龄段学生理解文字。例如,在学习完《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自然之美和丰富的地理知识,我们可以推荐《森林报》这本书。它以报刊的形式,用轻快的笔调,分十二个月报道了森林中各种有趣的事情,包括动植物的生活、季节变化的特点等。学生通过阅读《森林报》,不仅能拓宽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认知,还能学习到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达,从不同角度感受自然之美,与课堂所学的《美丽的小兴安岭》相互补充,丰富阅读体验,促进阅读思维的生成。

(二)实施个性化教学,满足学生差异需求

个性化教学旨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学习风格等,制定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方案。对于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提供深度阅读材料,布置富有挑战性的思考任务,如让他们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塑造技巧,并与其他同类作品进行比较。对于阅读兴趣不同的学生,教师可以组织兴趣小组,如科幻阅读小组、诗歌朗诵小组等,开展小组内的阅读分享和讨论活动。在教学方法上,针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如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如为视觉型学生提供图片、图表辅助阅读,为听觉型学生播放有声读物,为动觉型学生设计角色扮演等阅读实践活动。例如,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时,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对历史故事非常感兴趣,且理解能力较强。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可以推荐《史记》原著中的相关章节,让他们深入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等,布置任务让他们分析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人物在原著中更多的事迹以及性格特点的多面性。而对于一些对历史不太感兴趣、阅读速度较慢的学生,我们可以组织他们进行课本剧表演,通过扮演角色,亲身体验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情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全体学生在阅读中的成长与生成。

(三)创新教学方法,克服传统教学惯性

创新教学方法是打破传统教学惯性的关键。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问题导向学习、情境教学等多种方法。项目式学习要求学生围绕一个特定的项目主题,如“家乡的传统文化”,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实地调研等方式,完成项目任务,如制作一份介绍家乡传统文化的手抄报或撰写一篇研究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阅读、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问题导向学习则是教师通过设置一系列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考,如在阅读一篇小说时,提问“主人公的选择对故事发展起到了什么关键作用”,激发学生深入探究文本。情境教学是创设与文本相关的真实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本氛围,如在学习古诗词时,通过播放古典音乐、展示古画等方式营造古代文化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涵。以《观潮》教学为例,我们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在课堂开始前,通过播放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的视频,配上激昂的背景音乐,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潮的磅礴气势。在阅读课文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刚才看到的画面,理解文中对大潮声音、形态变化的描写。然后设置问题导向学习环节,提问学生“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大潮的”、“哪些词语生动地表现了大潮的壮观”,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阅读文本,分析文本结构和语言特色。通过这种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教师单纯讲授的模式,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生成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结语

“生·成”语文阅读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使命,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教学资源受限、学生差异挑战以及传统教学惯性阻碍等困境,但通过推荐多元阅读素材、实施个性化教学以及创新教学方法等策略,能够逐步突破这些障碍。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将“生·成”理念切实融入语文阅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在阅读中实现知识的自主构建与思维的自由发展,从而推动语文阅读教学向更高质量、更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方向迈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董洪胜.小学语文低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J].格言(校园版),2024,(36):38-40.

[2]朱晓成.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指导路径探索[J].试题与研究,2024,(36):144-146.

[3]董杨.小学语文阅读差异化教学实施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2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