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区域发展需求的乡镇高中新课程实施路径探索

作者

陈在枝

漳州一中古雷港分校 363215

摘要:在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乡镇高中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是提升乡镇教育质量、服务地方发展的关键。本文聚焦于区域发展需求,深入剖析乡镇高中新课程实施的现状。区域产业转型的迫切需求为乡镇高中新课程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而多元资源的整合利用则为其筑牢了坚实基础。基于此,提出了优化课程体系设置以对接区域产业需求、开展校企合作项目提供实践学习平台、强化乡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乡土情怀等实施策略,力求探索出契合乡镇高中特色、有力推动区域发展的新课程实施路径。

关键词:区域发展;乡镇高中;新课程;乡土情怀

一、乡镇高中新课程实施面临的机遇

(一)区域产业转型需求驱动

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促使对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结构有了新的期望。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领域的转型,要求乡镇高中培养的学生具备更广泛的知识储备和适应新产业发展的能力。这种产业转型需求成为乡镇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强大驱动力,促使学校重新审视课程设置,增加与新兴产业相关的课程内容,如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基础等,以满足区域产业对人才的新需求,为学生未来顺利进入区域产业就业或进一步深造奠定基础。

(二)多元资源整合利用

乡镇地区蕴藏着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底蕴深厚的人文资源以及独具特色的社会资源。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观、生态系统等自然资源,能够为地理、生物等学科的教学提供生动鲜活的素材。而历史文化遗迹、传统手工艺等人文资源,则可以巧妙融入历史、艺术等课程的教学环节中,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立体。此外,与当地企业、社区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借助企业的先进生产设备、社区的实践活动场地等社会资源,能够为学生创造大量的实践学习契机。通过这种多元资源的整合利用,不仅极大地拓宽了新课程实施的渠道,还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方位了解家乡,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氛围。二、基于区域发展需求的乡镇高中新课程实施策略

(一)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对接区域产业需求

优化课程体系设置是乡镇高中新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在对接区域产业需求方面,首先要进行深入的区域产业调研。了解区域内主导产业、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确定这些产业对人才知识、技能和素质的需求。然后,对传统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增加与区域产业相关的课程内容,如在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区域,可在生物课程中增加现代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等内容;在工业转型区域,可在物理、化学课程中融入现代工业生产流程、新材料等知识。同时,要注重课程的整合,打破学科界限,形成综合性课程。例如,在我们学校所在区域,近年来花卉种植产业发展迅速。我们可以与相关农业技术专家合作,开发一门“花卉种植与养护”校本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先安排理论教学部分,通过课堂讲解花卉的生长习性、土壤要求、病虫害防治等基础知识,让学生对花卉种植有初步的理论认识。然后,利用学校的生物实验园和周边花卉种植基地,开展实践教学。组织学生亲自参与花卉的播种、移栽、施肥、修剪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花卉种植的实际技能。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花卉市场动态,了解花卉产业的发展前景,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和创业精神。

(二)开展校企合作项目,提供实践学习平台

校企合作是乡镇高中新课程实施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与当地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根据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岗位需求,共同设计实践教学项目。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场地、设备和指导人员,学校教师则协助企业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学。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让企业提前了解学生的专业素养,为未来招聘人才做好准备。例如,在我们学校,考虑到区域内有一家机械制造企业,我们可以与该企业开展合作项目。首先,我们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在高中阶段,利用寒暑假和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在实习初期,安排学生参观企业的生产车间,了解机械制造的整个流程,包括原材料加工、零部件制造、产品组装等环节。然后,根据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将学生分组安排到不同的生产岗位进行实践操作。例如,对于学习机械制图课程的学生,安排他们在企业的设计部门,参与简单零部件的图纸绘制工作,由企业的工程师进行指导和审核。对于学习机械加工工艺的学生,安排他们在生产车间,跟随工人师傅学习机床操作、零件加工等技能。在实习过程中,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与学生和企业指导人员沟通,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校企合作项目,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机械制造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提高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三)强化乡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乡土情怀

乡土文化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学习乡土文化,学生可以了解家乡的历史、地理、民俗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同时,乡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乡土文化中的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等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年轻一代去传承和发扬。此外,乡土文化教育还可以丰富课程资源,为学校的课程改革提供新的思路。例如,在我们杜浔镇,乡土文化资源丰富。作为教师,我将乡土文化融入到政治教学中。在讲授文化生活这一模块时,我引入了杜浔镇的民俗文化,如杜浔酥糖的制作工艺。我向学生讲述了杜浔酥糖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杜浔酥糖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通过实地调查、采访酥糖制作艺人等方式,深入了解了杜浔酥糖的文化价值。同时,我还将杜浔镇的古民居建筑文化融入到教学中。我带领学生参观古民居,讲解古民居建筑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思想,如儒家的“中和”思想在建筑布局中的体现。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学生不仅提高了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而且增强了对家乡的乡土情怀,愿意为家乡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语

区域产业转型需求和多元资源整合利用为乡镇高中新课程实施带来了宝贵机遇。通过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对接区域产业需求、开展校企合作项目提供实践学习平台、强化乡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乡土情怀等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乡镇高中新课程实施的质量,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知识和技能,又热爱家乡、愿意为区域发展贡献力量的高素质人才。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乡镇高中应不断关注区域发展动态,持续优化新课程实施路径,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本文系2022年度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乡镇学校区域发展的实践与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ZX22-305)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郑谊文.学科教研基地,撬动普通高中质量提升[J].四川教育,2024,(02):37-38.

[2]陈文惠.发挥高校带动效应推进各类教育创新[N].汕头日报,2022-07-06(002).

[3]卢惠斌.锚定高质量发展,实现学校教育新突破[N].语言文字报,2023-09-2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