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城市公园绿地服务覆盖盲区识别与公平性调控策略

作者

刘立超

宁乡市园林绿化维护中心 湖南省长沙市  410600

引言

宁乡市建设了 26 处小微绿地,公园绿化服务半径覆盖率提高到 85.62% ,利用边角地、 闲置地等方式改造老城区绿地,打造老城区片区绿化亮点的同时增加城市绿量。建成30 年 以上的老住宅区和医院周围由于人口密集、绿地率低,依然存在较大服务盲区,应进一步合理布局绿化带,完善绿色服务配套设施。

一、城市公园绿地服务覆盖盲区识别指标构建与方法

1.1 识别指标构建

城市公园绿地服务盲区需要建立相应的多维指标体系。从空间距离维度上来说,采用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这一指标作为基础指标,再结合步行可及性指标、道路网密度等条件来计算出空间内居民距公园绿地的距离远近。如:宁乡市考虑居民出行习惯,在城市中选取 500 米为适合人们散步的小型口袋公园服务半径,选取 1000 米为满足散步健身目的的社区公园服务半径。

从人口密度的角度来说,由于各个区域之间的人口密度不一样,所以人们对于公园绿地的需求也不相同。比如利用人口普查数据和人口实时流动的数据得出宁乡市的老城区的人口密度较大,对于公园绿地的需求就更大,但是对于一些新开发的地区来说,人口密度较小,但是随着人口入住率逐渐提高,对于公园绿地的需求也会逐渐增加[1]。

除此之外,考虑到人们的生活成本、受教育程度等因素,中高收入人群对公园绿地的品质要求会高于低收入人群,对于基础服务功能的要求要低于低收入人群。不同土地用途区域内对公园绿地的需求及使用方式存在差异,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等在选址上各有侧重,在配套设施设置方面需求不一。

1.2 识别方法

将公园绿地位置、服务半径、人口分布、土地利用等数据导入 GIS 系统。运用缓冲区分析功能,以公园绿地为中心,按照设定的服务半径生成缓冲区,直观展示公园绿地的理论服务范围。

结合人口密度数据,通过空间插值方法,将离散的人口数据转换为连续的人口密度表面,分析服务范围内的人口覆盖情况。对比理论服务范围与实际人口需求,找出人口密度高但公园绿地服务不足的区域,这些区域即为潜在的服务覆盖盲区。同时,考虑道路网络对可达性的影响,利用网络分析功能,计算居民从不同位置到达公园绿地的实际通行时间和距离,修正基于直线距离的理论服务范围,更准确地识别服务覆盖盲区。

二、覆盖盲区形成机制

2.1 空间剥夺的显性表征

老城区绿地资源缺乏,因城市早期规划建设时没有考虑好建绿问题,当时对城市绿地的概 念片面而狭隘,现在的状况是人均绿地面积远远达不到国家标准要求;再有是 76% 的边角地 都属于无权地块,大多为国有闲置地或者国有争议地,无法被使用。加之现有绿地服务能 力及配套密度仅为 0.12 处/ 千人,远未达到规范标准,离周边群众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2.2 制度障碍的深层诱因

制度上有各种限制,没有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和详细规划对于小微绿地的预留,使更新中找不到规划依据。没有园林和住建等各个部门的配合协作,信息不通、决策低效,难以推进建设。部分建成的早些年的绿地由于无专项资金的原因,运维不好,没有及时修缮,一些设施已经出现破损,占比达到 30% ,也会影响绿地公平性的实现。

三、公平性调控策略体系

3.1 空间精准供给策略

建立以“人口密度 × 绿地缺口 × 用地可行性”三维评估矩阵为依据,在城市人口密集区、 人均绿地缺额大的地区或可用建设用地多的地方选择建设小微绿地的重点区域。在形态适配 设计方面根据不同地块条件因地制宜、因需施策,对带状地块规划线性游园(如民生路小游 园)呈带状延伸于路上,为沿线居民营造连续绿化休闲的空间。对于点状地块做口袋公园(如 振宁小游园),可以利用较小面积闲置用地,使居民就近获得便捷舒适的生活空间。针对畸 零地则运用立体化绿化的理念,例如塘湾小游园利用绿篱围挡分隔部分绿地空间,并对其他 地块进行绿化处理。

3.2 制度创新保障

从制度层面来讲,把小微绿地纳入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行绿线管控。如宁乡市 于 2020—2035 版规划中就明确规定了小微绿地的用地范围以及建设要求等。创新性地设置 临时绿地制度,在其他地方闲置的空地也可以临时加以绿化美化,推动城市绿化的均衡发展; 落实“临时绿地”政策,规定拆违建绿需要按照 1:1 的比例置换,保证城市的绿地总量不能 减下来。推进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建设管理模式,采取如古街小游园这样的模式,街道提供场 地、交由专业单位进行设计、聘请社区居民后期管护等方式,发挥各单位的积极性,实现工 作开展的质量和效率双提高 [2]。

3.3 功能公平配置

依据不同的功能区域的人群需要,分级响应。如针对老年社区,提高坐凳密度,1000 ㎡设置不少于 3 个坐凳组,并增设无障碍设施,方便老人活动。在学校周边增设家长等候区 (如银河公园旁设置的家长等候长廊),为接送孩子上下学的家长提供休息场所;在商业区 配建城市驿站(如兆山公园),可供市民、游客休息、问询等使用。此外,重视文化公平展 现,在绿地区域采用很多乡土植物,宁乡市域植物运用达 85% 以上,展现当地特色;充分做 好工矿遗存修复改造利用工作,承续城市记忆。

3.4 智慧运维体系

建立智慧运维体系,通过采集物联网传感器的相关数据(公园绿地人流量、设施状况等 等),为运维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在公众参与 APP 上开通“绿地随手拍”入口,发动市民参与绿地管理,要求平台工作人员做到绿地问题 30 分钟内处理反馈,提高处理问题的效率。建立“基本养护 + 定期升级”的资金制度,保证每平方米绿地投入不少于 150 元/ 年,养护与升级,确保绿地设施完好,景观效果长盛不衰。

四、结束语

城市公园绿地服务盲区的识别及公平性调控有利于完善人居环境建设,基于 GIS 的城市公园绿地多维指标对盲区进行了定位,并分析了其主要原因为空间剥夺和制度障碍,而绿地空间供给、绿地功能配置和绿地智慧运维为实现绿地公平覆盖提供可行性方案,希望以后能够继续改进方法和思路,使公园绿地发展更加均衡,让全体居民都有机会享受到绿色福利。

参考文献:

[1] 秦晗 , 朱珈仪 , 徐欢 , 等 . 城市公园绿地供给公平性评价与优化布局研究[J]. 园林 ,2022,39(10):95-103.

[2] 陈雷鸣. 公园城市视角下绿地系统综合评价与规划策略研究[D]. 陕西省:西北大学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