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故事会: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校本课程开发
吴变云
甘肃省庄浪县南坪学区中心小学 744699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非遗项目面临着传承困境。与此同时,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将非遗文化与英语教学相结合,开发“非遗故事会”校本课程,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国非遗文化,并能用英语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互鉴。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索开发以“非遗故事会”为主题的英语校本课程,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为学校英语教学提供特色化、本土化的课程资源。该课程的开发具有多方面意义:其一,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增强学生对中国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其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能够用英语准确、生动地表达中国非遗文化内涵;其三,为学校打造特色校本课程提供范例,推动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在国际语境中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二、“非遗故事会”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学生能够了解一定数量的中国非遗项目,包括其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制作工艺等。
2. 掌握与非遗文化相关的英语词汇、短语和表达方式,积累丰富的英语语言知识。
(二)能力目标
1. 提升学生用英语准确、流利地描述和讲解非遗项目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2. 增强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非遗文化资料的能力,以及将其转化为英语故事的创作能力。
3. 锻炼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国际交流中自如地传播中国非遗文化。
(三)情感目标
1. 激发学生对中国非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国非遗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文化自信,让学生愿意主动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四、“非遗故事会”校本课程的内容设计
(一)内容选择原则
1. 代表性原则:选择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独特文化价值的非遗项目,如京剧、剪纸、皮影戏、武术、传统节日习俗等,确保学生接触到最具代表性的中国非遗文化。
2. 适应性原则: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认知能力,选取难度适中的非遗内容,并将其转化为适合学生学习的英语故事形式。
3. 趣味性原则:挑选生动有趣、富有故事性的非遗项目,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二)课程内容框架
1. 非遗文化基础模块:介绍非遗文化的概念、分类和重要意义,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各类非遗项目,激发学生兴趣。同时,教授基础的非遗英语词汇,如“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非物质文化遗产)”“Peking Opera(京剧)”“paper-cutting(剪纸)”等。
2. 经典非遗故事模块:选取经典的非遗故事,如京剧《白蛇传》、剪纸中的吉祥故事等,将其改编成英语小故事。在讲解故事过程中,深入分析故事中的文化元素和英语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非遗实践体验模块:组织学生参与非遗实践活动,如学习剪纸、体验京剧妆容和服饰、练习武术等。在实践过程中,用英语进行指导和交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非遗文化魅力,同时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4. 跨文化对比模块:将中国非遗文化与国外类似文化进行对比,如中国剪纸与西方剪纸艺术的差异,引导学生从文化对比的角度深入理解非遗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维能力,并用英语进行分析和表达。
五、“非遗故事会”校本课程的实施
(一)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创设非遗文化相关的英语学习情境,如模拟非遗展览讲解、举办非遗文化英语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表达。
2. 项目式学习法: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非遗文化项目研究,如制作英语非遗文化手抄报、拍摄英语非遗故事短片等。通过完成项目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非遗文化。
(二)教学组织形式
1. 课堂教学:在课堂上进行非遗文化知识讲解、英语词汇和语法教学、故事分析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课堂展示等,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 课外实践:组织课外非遗文化实践活动,如参观非遗博物馆、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讲座和实践指导等。同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收集非遗文化资料,创作英语故事,并在班级或学校平台进行分享。
六、“非遗故事会”校本课程的评价
(一)评价原则
1. 多元化原则: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2. 过程性原则: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参与度、努力程度、进步情况等,而不仅仅关注学习结果。
3. 发展性原则:评价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评价反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明确努力方向,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素养。
(二)评价内容与方式
1.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堂测试、作业、期末笔试等方式,考查学生对非遗文化知识和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如非遗项目的名称、特点、英语词汇和句子的运用等。
2. 能力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课外实践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例如,在英语非遗故事演讲活动中,评价学生的口语流利度、内容丰富度和肢体语言运用等。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学生反思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兴趣、认同感和传承责任感的变化,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情感体验。
七、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与案例分析
(一)实践学校概况
选取南坪学区中心小学作为实践学校,该校英语教学基础较好,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兴趣,但对非遗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待提高。
(二)课程实施过程
1. 在课程实施初期,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非遗文化和英语学习的兴趣和需求,根据调查结果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2. 按照课程内容框架,依次开展各模块教学。在非遗文化基础模块,通过播放精彩的非遗纪录片片段,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学习相关英语词汇。在经典非遗故事模块,组织学生分组表演英语故事,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记忆。
3. 在课外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非遗博物馆,邀请剪纸非遗传承人到学校指导学生学习剪纸,并要求学生用英语记录实践过程和感受。
(三)实施效果分析
1. 通过对学生的知识测试和能力评估发现,学生对非遗文化知识和英语词汇的掌握程度明显提高,英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2.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兴趣显著增强, 85% 以上的学生表示愿意主动了解和传承非遗文化,文化自信得到提升。
3. 学校的英语教学特色更加突出,形成了独特的校本课程体系,在区域内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
八、结论
总之,开发“非遗故事会”校本课程,将非遗文化与英语教学相结合,是传承非遗文化、提升学生英语能力和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同时,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清田 . 核心素养导向的校本课程开发[M].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 邹尚智 . 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M]. 天津教育出版社.2015
[3] 李臣之 . 校本课程开发[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