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的建构路径研究

作者

武师节 岳浩 刘硕 裴娉婷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103

引言

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教育共同体,使家长、学校和社区在共同育人的过程中,形成相互依赖、资源共享、信息互动的良性循环。每一方通过资源整合,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合力。家校社三方通过定期沟通、共享教育信息、共同参与教育活动等方式,达成育人的共同目标,确保孩子的全面发展。

一、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的内涵与价值

“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并非三者的简单叠加,而是指家庭、学校、社区(社会力量)基于共同育人目标,通过制度化的联结方式与运行机制,整合各自优势资源,形成目标一致、行动协调、责任共担的教育共同体。其核心在于打破壁垒,实现教育功能的无缝衔接与优势互补。

该教联体的价值在于:它超越了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将育人的时空延伸到家庭生活与社会实践;弥合了不同教育主体间的期望差异,促进学生认知、情感、能力与社会性的协调发展;更能有效应对复杂社会环境下青少年成长面临的多重挑战,提升教育的韧性与适应性。

二、当前构建教联体面临的主要困境

构建有效的教联体并非坦途,主要面临三重障碍

1.‌角色模糊与权责不清:‌家庭、学校、社区对自身在协同中的具体职责、权限边界认知模糊。家长或过度干预学校教学,或将教育责任完全推给学校;社区往往定位不明,参与度低;学校有时也难于界定边界,易导致责任推诿或越位干预。

2. 沟通机制匮乏低效:‌现有家校沟通多停留于单向事务性通知(成绩发布、活动告知),缺乏深度、常态化交流。家校社三方之间普遍缺乏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与深度对话渠道,“信息孤岛”现象突出,难以达成深度共识与协作。

3. 资源整合缺乏协同性:‌家庭的教育期望(如升学导向)、学校的课程教学目标、社区的可提供资源(场地、人员、实践机会)之间缺乏有效对接平台和信息沟通机制。同时,资源呈现“碎片化”状态,存在重复投入或错配浪费,未能围绕育人目标实现系统整合与优化配置,形成1+1+1>3 的合力。

三、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的核心建构路径

要想解决这些困境,就需推动教联体落地生根,主要有以下几个关键路径。

(一)明晰协同定位,厘清权责边界

要让家庭、学校和社区真正形成育人合力,首先必须明确各自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现在很多矛盾都源于大家搞不清楚自己的责任边界。建议由教育局牵头,邀请学校校长、家长代表、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开会讨论,制定一份《协同育人工作指南》。这份指南不能是空话套话,而要具体到可操作的程度。比如规定家长主要负责孩子在家时的行为习惯培养、道德品质教育和情感关怀;学校重点做好课程教学、能力培养和集体生活指导;社区则需要提供实践活动场地、组织志愿服务、协助开展文化活动等。特别要注意划清红线,比如家长不能干涉学校正常教学安排,学校不能把批改作业等教学任务转嫁给家长,社区不能搞形式主义的活动增加各方负担。这份指南应该发放到每个家庭,并在社区公告栏张贴,让所有人都清楚自己的责任范围。

(二)搭建多元平台,畅通互动渠道

现在家校沟通主要靠每学期一两次家长会,社区基本不参与,这种模式效果很有限。需要建立更多实实在在的交流渠道。家校之间可以每月安排一次专题讨论会,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商量教育方法,比如七年级重点讨论如何适应中学生活,九年级着重交流升学指导。每个班级都要建立微信群,但要有老师负责管理,避免变成闲聊群或广告群,主要用来发通知、分享教育资源和讨论共性问题。学校每月应该设置校长接待日,让家长有机会直接反映建议。社区方面要成立由学校、居委会、周边单位组成的协同育人小组,每季度开会对接需求,比如学校需要社会实践基地,社区可以帮助联系辖区企业;社区开展文化活动时,也可以邀请学校师生参与。社区服务中心可以定期举办家长讲座,请专业人士讲解亲子沟通技巧、心理健康知识等实用内容。

(三)整合优势资源,设计共育项目

学校可以发挥专业优势,负责设计活动的教育目标和基本框架。比如开展职业体验日活动,学校先确定活动要达到什么效果,需要哪些职业类型。然后发动家长报名,看看哪位家长能提供合适的职业体验机会,可以是带孩子去工作场所参观,也可以来学校讲讲自己的工作。社区则需要帮忙联系辖区内的企业、博物馆、文化馆等单位,看看哪些地方适合学生参观学习。

同时,还可以组织社区文化探索活动。学校老师先设计好活动方案,明确要让学生了解哪些社区文化。社区工作人员负责提供场地和讲解人员,比如老艺人、非遗传承人等。家长则要配合带孩子参加活动,并在活动后和孩子一起完成学校布置的小任务。这样三方各司其职,活动才能办好。或者定期举办家长课堂。邀请有特长的家长来学校给孩子们上课,比如会书法的教书法,会烘焙的教烘焙。学校提供场地和必要的教学设备,社区可以帮忙宣传,动员更多家长参与。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体验,又让家长和社区真正参与到教育中来。

(四)健全长效机制,保障持续运行

要让家校社协同育人长期坚持下去,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保障机制。一是定期评估机制。每学期末,学校可以组织家长代表、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开会,总结这学期开展的活动效果如何。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各方参与的感受和建议。根据反馈及时调整活动安排,比如发现某些活动参与度低,就要分析原因并改进。二是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的家长可以给予适当鼓励,比如颁发优秀家长志愿者证书,或者在学校开放日给予优先参与权。对支持力度大的社区单位,可以在学校网站、公告栏公开致谢,或者优先获得学校的教育资源支持。对表现突出的教师,也应该在评优评先时予以考虑。三要重视能力建设。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培训,重点提升他们与家长、社区沟通协调的能力。社区可以开设家长学校,邀请专家来讲解家庭教育知识,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这些措施看似简单,但坚持下去就能形成良性循环。

结语

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的构建,是回应时代挑战、优化育人生态的系统工程。其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突破固有藩篱,以明晰的规则界定各方责任,以开放的姿态搭建沟通桥梁,以创新的思维整合育人资源,并以坚实的制度保障其长效运转。当家庭的情感力量、学校的专业智慧与社会的广阔资源真正同频共振,一个目标更一致、力量更凝聚、支持更立体的大教育格局方能形成,最终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铺就更坚实的基石。

参考文献

[1] 邱利见 . 教育家精神赋能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 : 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 [J]. 理论导刊 ,2025(5):107-115.

[2] 刘霞 . 基于”共同理性”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路径 [J]. 中国教师 ,2025(3):34-38.

[3] 刘宇佳 . 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 价值意蕴与实践要项 [J]. 教育视界 ,2025(5):35-38.

[4] 李百成, 潘小峰. 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的特征、价值与建设路径[J].教学与管理 ,2025(10):6-10.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武师节;女;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人;19890812 ;满族;研究生;中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第二作者:岳浩刘硕;男;山东省淄博市人;2006.01 ;汉族;学生。

第三作者:裴娉婷;女;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人;2005.07 ;汉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