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改进及创新
丁克 赵景环 张迪
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平原街道商丘市第十六中学 476000
摘要:作业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环节。本文立足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围绕作业设计进行创新性探索,提出构建分层梯度设计、融入生活实践背景等四种创新策略。通过分析具体教学案例,论证这些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高作业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双减政策;初中数学;作业设计;创新策略
引言: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对义务教育阶段作业管理提出明确要求。初中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其作业设计直接关系到“双减”政策的落实成效。如何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创新作业设计方式,减轻学生负担,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构建分层梯度设计,促进个性化发展
分层递进式作业设计是落实因材施教理念的重要途径。通过设计基础性、发展性和挑战性三个层次的作业内容,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练习机会,既确保基础知识的掌握,又为优秀学生提供发展空间,实现作业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同时,这种分层设计也有助于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指导,真正实现教学相长[1]。分层作业不仅能让学生在适合自己水平的层次上获得成就感,还能激发他们挑战更高层次的学习动力。
以《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作业设计为例,第一层为基础题,要求学生绘制平面直角坐标系并标出各象限内的点和坐标轴上的点,巩固基本概念;第二层为应用题,让学生解决某同学在商场购物时的位置确定和路线规划问题,将坐标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第三层为拓展题,要求学生证明点A(2,3)关于x轴、y轴的对称点坐标,培养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这种分层设计既照顾了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又满足了优秀学生的发展需求,同时通过层层递进,激励学生不断进步,提高学习效果。在实践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适时调整作业难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挑战中取得进步。
二、融入生活实践背景,提升应用能力水平
生活情境化作业设计强调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通过精心设计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作业内容,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提高学习兴趣和应用能力[2]。这种贴近生活的设计方式不仅让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具体,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思维。当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时,学习动力和主动性都会大幅提升,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数学学习效果的提升。
以《统计调查》的作业设计为例,要求学生开展家庭成员年龄分布调查并用统计图表呈现,分析学校食堂饭菜满意度调查结果并提出改进建议。这类作业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统计方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通过收集真实数据、整理分析数据、绘制统计图表、得出调查结论等一系列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统计的基本方法,也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种贴近生活的作业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动力。教师在设计此类作业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选择更多贴近他们的调查主题,如调查同学们的课外活动时间分配、班级卫生值日效果评估等,让数学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
三、注重实践操作体验,培养探究创新能力
实践探究式作业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通过设计具有操作性和探究性的作业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规律、验证结论,加深对数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3]。这种以动手实践为主导的作业方式,不仅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具象化,还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这正是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良好契机。
以《平移》的作业设计为例,要求学生用纸张画出教室平面图并标注座位位置,然后进行向右平移2米的变换操作;同时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平移现象,如电梯运动、滑滑梯等,并描述其平移特征。这种实践性作业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理解平移的概念和性质。在探索生活中的平移现象过程中,学生能够建立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教师在布置此类作业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进行创造性实践,如使用几何画板软件演示平移过程,或者制作简单的机械模型展示平移特征,让探究过程更加丰富多彩。
四、搭建小组协作平台,实现成果展示交流
协作互动式作业设计强调发挥团队合作的优势。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完成作业,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同时通过成果展示与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共同进步。这种合作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还能让他们在互助中学会理解、包容与责任担当。
以《统计调查》的小组作业为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调查主题,共同完成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等工作,并制作展示材料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组员之间分工协作、互帮互助,既减轻了个人负担,又提高了作业质量。通过成果展示和交流,学生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在展示和交流中获得成就感,增强学习信心。这种协作式作业既体现了“双减”政策要求,又实现了提质增效的目标。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最佳团队奖、最佳展示奖等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每个小组都能在良性竞争中实现共同提高。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学会倾听、表达和换位思考,培养其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结语:创新作业设计是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抓手。通过构建分层递进、生活实践、操作探究、协作互动等多元化作业模式,不仅能有效减轻学生负担,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通过科学的作业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真正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
注: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项目《基于“双减”的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研究》(项目编号:2024YB1269)。
参考文献:
[1]朱英蓉.新课标下初中数学作业的设计与评价[J].科技风,2024,(35):35-37.
[2]马景瑞.“双减”背景下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与实施[J].甘肃教育研究,2024,(19):125-127.
[3]韦健康.浅谈“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优化设计与创新策略[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第八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新区德卧中学;,2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