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浸润理念下学前教育声乐课堂的“情·趣·能”三维建构
詹婷
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在高等教育美育改革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堂面临技能训练与素养培育的双重诉求。传统教学模式因过度强调技术理性,导致学生出现“重技轻道”“学用脱节”等痼疾。下文立足美育浸润理念,提出“情·趣·能”三维建构框架,通过情感陶冶、兴趣激发与能力提升的协同机制,重塑声乐课堂育人生态,推动美育从“形式浸润”向“本质浸润”的深层转型。
一、概念内涵
美育浸润理念作为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之 ,强调通过审美体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本质在于突破传统技能训练的局限,将审美教育渗透于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全过程,构建以情感陶冶、兴趣激发与能力提升为支点的教育生态。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堂中,这一理念具有特殊意义:声乐既是艺术表现形式,也是幼儿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更是传递美育价值的重要载体。
“情·趣·能”三维建构是对美育浸润理念的具象化诠释。“情”指向情感维度,强调通过声乐作品解析与艺术实践,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感知力、共情力与表现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感结构;“趣”代表兴趣维度,要求教学过程突破单向灌输模式,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探究场域,激发内在学习动机;“能”则聚焦能力维度,涵盖声乐技巧、教学能力与美育实施能力的综合培育。三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以“情”为内核、“趣”为纽带、“能”为目标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堂的立体化育人框架。
从哲学层面看,这一建构体现了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的生存论视角启示我们,声乐教育不应局限于技术训练,而应成为引导学生体认生命美感的途径。从教育学视角审视,三维建构呼应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真实情境中通过意义协商实现知识重构与能力发展。其理论价值更在于突破工具理性桎梏,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重建人文精神与职业能力的辩证统一。
二、学前教育声乐课堂的“情·趣·能”三维建构意义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堂面临双重挑战:既要应对艺术教育专业化趋势,又需满足幼儿教师职业能力要求。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技术至上主义倾向,导致学生普遍存在“重技巧轻表达”“会唱不会教”等问题。三维建构的提出,正是对这一困境的学理回应与实践突破。
从学科发展维度看,该模式推动声乐教育从“技艺传承”向“美育浸润”转型。通过重构课程目标体系,将声乐技能训练与审美素养培育深度融合,使课堂成为滋养艺术感知力的场域。这种转型不仅符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政策导向,更契合学前教育专业“全人教育”的培养定位。
就人才培育而言,三维建构具有三重突破意义:其一,破解“技能与素养割裂”难题,通过情感浸润实现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其二,突破“兴趣与能力对立”困局,以趣味性教学激发自主学习动力;其三,消解“艺术与教育分离”痼疾,在声乐实践中培育美育实施能力。这种整合性培养模式,有助于塑造具备艺术素养与教育智慧的新时代幼儿教师。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该建构为高校美育实施提供了方法论启示。它证明美育浸润不是抽象理念,而是可以通过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具体维度实现的实践路径。这种可操作化的理论框架,对其他艺术类课程的美育改革亦具有借鉴价值。
三、美育浸润引导学前教育声乐课堂的“情·趣·能”三维建构策略
(一)情感维度的深度浸润
1. 审美情感培育机制
审美情感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高级形态,其培育需遵循认知发展规律与艺术接受美学原理。在声乐课堂中,应构建“感知—理解—表现”的递进式情感发展链: 通过音乐要素分析培养审美感知力,运用比较聆听法深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最终通过情境化表演实现情感外化。此过程需警惕简单化的情感灌输,而应通过引导性提问、开放性讨论等策略,激发学生的自主审美建构。
从哲学层面审视,审美情感培育本质上是主体间性的实现过程。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理论启示我们,教师应创设平等对话的审美场域,使学生在与作品、教师、同伴的多元互动中拓展审美视域。例如,在教授艺术歌曲时,可引导学生从旋律线条、和声色彩、节奏韵律等维度展开分析,通过谱例对比揭示作曲家的情感编码方式,进而在演唱实践中实现情感解码与再创造。
更深层的理论支撑来自情感认知科学。达马西奥的“躯体标记假说”表明,情感与认知具有生理基础的整合性。据此,声乐教学应设计多通道感知活动,如结合肢体律动解析节奏情感,运用色彩联想诠释和声情绪,使抽象的音乐要素转化为具身化的审美体验。
2. 文化语境重构策略
声乐作品作为文化符号的载体,其审美价值只有在特定文化语境中方能充分显现。传统教学模式往往陷入“就曲论曲”的技术主义泥潭,导致学生对作品的文化内涵理解浮于表面。为此,需构建“历史—地理—社会”三维分析框架,将声乐作品置于广阔的文化时空中进行解读。
以中国民歌教学为例,不应止步于旋律模唱与歌词翻译,而应建立“地域文化—民俗传统—音乐形态”的关联认知。可通过绘制民歌分布地图,揭示地理环境对旋律走向的影响;解析岁时节庆中的民歌应用场景,理解其社会功能;比较不同变体的形态特征,把握文化传播中的变异规律。这种深度语境化教学能帮助学生建立“文化基因”意识,理解艺术表达的文化根脉,进而形成文化自觉与审美自信。
从后现代课程观视角看,文化语境重构实质是解构“欧洲中心主义”叙事,建立多元文化对话机制。教学中可引入世界民族音乐比较,通过印度拉格、非洲鼓乐、印尼甘美兰等异文化音乐的对照分析,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跨文化理解能力。
3. 艺术通感开发路径
艺术通感作为审美心理的重要特征,指不同感官通道间的感知迁移与意义互通。在声乐教学中,应打破艺术门类壁垒,设计跨媒介艺术实践,通过多模态体验激活通感能力。这种复合型艺术实践不仅能拓展审美维度,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幼儿艺术教育的整合性特征。
从神经美学视角看,通感现象与大脑皮层的跨模态联结密切相关。教学中可设计“音乐—视觉”转换训练如根据德彪西《月光》的意境创作抽象绘画,或通过康定斯基的几何抽象画即兴编创旋律。
更深层的理论依据来自格式塔心理学的“异质同构”理论。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发现不同艺术形式中的结构共性,如将声乐旋律的拱形结构与舞蹈造型的曲线美相联系,或比较诗歌韵律与音乐节奏的同构关系。
(二)兴趣维度的持续激发
1. 游戏化学习生态构建
游戏作为人类原始的学习方式,其内在动机激发机制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启示。借鉴“心流理论”,应构建阶梯式挑战任务系统,将声乐技巧训练转化为具有内在奖励机制的游戏活动。此过程需平衡技能难度与学习者能力,使练习始终处于“最近发展区”。
从教育技术学视角看,游戏化学习的本质是“严肃游戏”理念的应用。可开发数字评分系统,将音准、节奏等客观指标转化为可视化反馈,通过积分、勋章等游戏化元素增强成就感。
需警惕的是,游戏化不等于娱乐化。深层游戏化应体现教育目标的内在逻辑,如将巴洛克复调音乐训练设计为“密码破译”任务,使学生在解谜过程中自然掌握对位技巧。上述叙事性任务设计能将技术训练转化为意义建构过程,实现“玩中学”与“学中玩”的统一。
2. 学习者中心课程设计
传统课程设计往往遵循“学科逻辑”,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脱节。逆向教学设计理论主张从预期学习结果出发,倒推教学内容与方法。具体实践中,需通过前置调研了解 00 后学生的音乐偏好与认知特征,将流行音乐元素、数字媒体技术融入传统声乐教学。
从建构主义视角看,课程应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的知识网络。可建立“需求—资源—活动”动态匹配机制,如根据学生兴趣组建流行合唱团、阿卡贝拉组合等学习共同体,在合作创编中自然习得声乐技巧。需处理好的矛盾是经典传承与时代创新的平衡。教学中可设计“传统曲调现代演绎”项目,引导学生用电子音效、节奏游戏等方式重构古典艺术歌曲,在守正创新中建立专业认同。
3. 认知冲突创设策略
认知冲突作为学习发生的触发机制,能打破平衡认知状态,推动概念转变与深度学习。在声乐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设置认知矛盾点,如安排不同风格作品的对比赏析,或引导学生对经典曲目进行解构性重编。
从认知心理学视角看,认知冲突实质是图式顺应的过程。教学中可设计“悖论式任务”,如要求学持古典艺术歌曲风格的前提下进行即兴变奏,或在理解原作意境的基础上进行颠覆性改编。
需注意的是,认知冲突的创设应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避免过度挫败感。教师需提供必要的脚手架,如概念图、思维导图等认知工具,帮助学生在冲突中建构新知,并建立安全的心理环境,鼓励试错与容错,使认知冲突成为积极的学习动力。
(三)能力维度的系统培育
1. 元认知能力培养
元认知作为对认知的认知,是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要素。在声乐教学中,应构建“反思—计划—监控—调整”的元认知训练模型,通过结构化反思活动促进学生元认知发展。
从教育哲学视角看,元认知能力培养本质是培养“反思性实践者”。教学中可引入“声乐学习日志”制度,要求学生定期记录技术难点、情感表达困惑及解决策略,通过教师反馈与同伴互评完善认知模型。更深层的理论支撑来自社会文化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启示我们,元认知发展需通过社会动实现。可组建学习共同体,开展“元认知对话”活动,使学生在交流中内化反思策略。
2. 迁移能力发展路径
迁移作为学习的终极目标,要求将声乐技能转化为幼儿教育实践能力。应设计“幼儿园真实情境模拟”项目,通过角色扮演、案例研讨等方式,构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从迁移理论视角看,需区分近迁移与远迁移的不同要求。近迁移层面,可设计“儿童歌曲即兴伴奏”任务,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为陌生旋律配置和声,培养即兴创作能力。远迁移层面,则需通过“主题式音乐活动设计”项目,引导学生将声乐技巧、音乐知识、教育智慧整合为完整的教学方案。
需突破的难点是情境化知识的转化。教学中可采用“认知学徒制”模式,通过“示范—指导—淡化—自主”四阶段训练,使学生在模拟教学场景中逐步内化专家教师的实践智慧,亦可建立“双导师制”,邀请一线幼儿教师参与教学设计,确保迁移路径的实践有效性。
3. 生态化评价体系
传统评价模式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技能轻素养”的弊端。应建立“过程性档案袋 + 表现性评价 + 反思性写作”的三维评价系统,全面记录学生的能力发展轨迹。
从教育测量学视角看,过程性档案袋能动态呈现学习进展,通过作品集、反思日志、同伴评价等多元证据,构建立体化评价图景。表现性评价则通过现场教学观察、微格教学分析等方式,直接评估学生的实践智慧。反思性写作作为元认知发展的重要指标,能揭示学生的深层学习机制。
需处理好的关系是评价的激励功能与诊断功能的平衡。评价量规的设计应体现发展性原则,将评分标准转化为学习目标,通过“形成性反馈”促进学生持续改进。
(四)三维协同的实现机制
1. 课程目标螺旋式进阶
三维目标的实现需遵循“分层递进、循环上升”的原则。低年级应侧重“情·趣”培育,通过艺术体验建立专业认同;中年级强化“趣·能”联动,在兴趣驱动中发展基础能力;高年级突出“情·能”融合,通过教育实习实现美育能力的实践转化。
从发展心理学视角看,这种螺旋式课程设计符合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低年级可通过“音乐欣赏工作坊”“声乐游戏乐园”等活动,在玩乐中培养审美情感;中年级引入“声乐创编实验室”“数字音乐工作站”等平台,在创新中提升技能;高年级则通过“幼儿园美育实践项目”,在真实场景中检验三维目标的达成度。
需警惕的是目标割裂风险。教学中应建立“三维目标关联矩阵”,明确各阶段的核心任务与衔接点。例如,在中年级的声乐创编活动中,既需保持游戏化特征以维持兴趣,又要渗透文化语境分析以深化情感理解,同时发展即兴伴奏能力以强化技能基础。
2. 教学时空延展策略
传统45 分钟课堂难以满足美育浸润的深度需求。应打破时空局限,构建“课前导学—课中研学—课后拓学”的连续体,利用数字平台延伸教学时空。
从混合学习理论视角看,课前导学可通过微课、在线测试等方式完成基础知识传递;课中研学聚焦高阶思维培养与情感体验;课后拓学则利用虚拟社区、云端资源库等持续支持自主学习。例如,创建“虚拟合唱团”项目,使学生在课后仍能进行协作排练,通过数字音频工作站完成作品混音。
需处理好的矛盾是虚拟与现实的平衡。教学中应保留必要的线下互动,如声乐技巧指导需通过面对面示范实现精准矫正。
3. 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
三维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专业能力的同步提升。应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整合声乐教师、教育学者、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智慧,形成持续改进的教学创新生态。
从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看,实践共同体模式能有效促进隐性知识的共享。可通过“集体备课—协同教学—行动研究”的循环机制,实现教学智慧的共创。例如,在开发“幼儿歌曲创编”课程时,声乐教师提供技术指导,教育学者设计教学框架,幼儿园教师反馈实践需求,形成产学研协同的创新链条。
需建立的保障机制包括“教师学习档案”制度、跨学科教研津贴、教学创新成果奖励等,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通过学生满意度调查、毕业生跟踪研究等方式,客观评价共同体建设的成效。四、结论与反思
“情·趣·能”三维建构是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堂美育转型的系统回应,其理论价值在于构建了艺术教育与教师教育融合发展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