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探析
张渝
易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河北省 074200
引言:
信息化浪潮促使教育发生深刻变革,教师角色正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技术融合者与创新实践者,这一过程中,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关系到教育公平与质量的整体提升,是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环节,本文将紧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深入分析当前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围绕理念更新、技术融合与制度保障三个方面,系统探讨科学可行的能力提升路径,为教师适应新时代教育要求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1. 信息化背景下教师教学能力的转型需求
1.1 教师专业素养的新内涵
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已跳出传统学科知识和教学技巧掌握的局限,朝着 “复合型、创新型、技术型” 方向全面拓展,教师需具备扎实的数字素养,这包括熟练操作各类智能教学设备、掌握多功能教学平台的使用方法,以及对教学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应用能力,以此支持科学决策和精准教学,这些能力已成为教师胜任现代课堂的基本门槛,信息化教学强调资源整合与跨学科融合,教师应具备跨界思维,整合多源异构信息,设计结构化、多样化、针对性的课程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教师还需强化信息伦理与网络安全意识,在使用网络平台、共享教学资源和处理学生信息过程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教育公平与学生权益,教师应具备持续学习与反思提升的意识,积极跟进教育技术的更新迭代,持续调整教学策略,提升课程设计与教学创新能力,真正实现从 “知识传授者” 向 “学习引导者”“课程设计者” 乃至 “教育变革推动者” 的角色转型。
1.2 当前教学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教学能力的建设仍存在不少短板,这些短板阻碍了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抱有保守心态,缺乏系统认知和主动研习的意愿,这使得技术应用仅停留在表层,沦为 “炫技” 的工具,无法推动教学模式与理念的根本性革新,教学实践里,“技术代替方法” 的错误认知较为常见,教师在课堂中过多依赖 PPT、微课、教学平台等表层工具,却轻视了技术与教学内容、目标之间的适配程度,这导致教学逻辑性不强、结构零散,不少教师在教学数据分析与运用方面能力欠缺,难以借助平台反馈切实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兴趣喜好和薄弱环节,这对精准教学和个性化指导的开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教师培训工作中,培训内容跟不上时代发展、形式单调、缺少实践指导等问题突出,培训体系没有做到根据不同对象和需求进行分类施策,使得教师难以建立起持续、自主、个性化的教学能力提升渠道,进而制约了其专业成长与课堂教学质量的协同提高。
1.3 转型背景下的能力发展趋势
面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层需求,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正朝着多维化、系统化、数据驱动化的方向演进,教师能力构建将越发看重技术素养与教学设计能力的融合,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懂得运用技术,更要善于借助技术促进教学模式革新,数据素养已成为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能够对教学平台产生的数据展开分析,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兴趣偏好、知识掌握状况等进行可视化呈现,并依据这些信息调整教学策略,未来的教师能力会着重凸显协同合作意识,教师不再是独自工作的个体,而是在技术平台和教学共同体中开展互动合作,参与到资源共建、课程共研、成果共享中去,个性化、精细化的教师发展支持机制也会持续优化,借助智能推荐、自主选学、实践导向等途径,推动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成长,构建起适应新时代教育生态的教学能力结构。
2.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探析
2.1 教学理念的更新与重塑
信息化背景下,教学理念的革新构成了教师能力提升的核心基础,传统 “以教师为中心” 的灌输式教学,已很难契合新时代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教师需要转型为 “学习促进者” 与 “教学设计者”,理念的更新,首要反映在教学目标的转变上,从着重知识掌握转为关注学生综合素养与核心能力的培育;教学过程则需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崇 “探究式、合作式、项目式” 的教学策略,激励学生主动投入与深度研习,教师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将技术变革当作推动教学进步的关键力量,积极开拓新型学习空间与教学模式,像翻转课堂、智慧教室、混合教学等都值得尝试,教学理念的更新绝非仅仅是观念层面的革新,更要落实到教学行为的转变中,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发展为导向,融合技术工具、规划灵活路径,真正达成教学方式与育人目标的统一。
2.2 教育技术的融合与应用
教育技术的有效融合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合理挑选并运用恰当的数字化工具与平台,让教学内容呈现形式更加多样,交互性也得到增强,通过智慧黑板、微课视频、虚拟仿真软件等手段,能够丰富课堂表现形式,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有所提高,教师要熟练掌握教学管理平台的使用方法,以此实现线上布置作业、开展评价反馈、追踪学习轨迹等功能,让教学效率与精准性得到提升,技术应用不能只停留在形式变化上,更要推动教学方式的重新构建,基于学习数据实施动态分层教学、借助 AI 智能辅助进行课堂诊断与优化都是可行的方向,教师还得具备一定的技术整合与创新能力,能够自主设计资源、开发课程、组织网络教学活动,技术的应用终究是手段而非目的,只有和课程内容、教学设计深度融合。
2.3 教师专业发展机制的完善
要让教师教学能力得到持续提升,就得打造系统化且支持力度强的专业发展机制,校本研修制度需要得到强化,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与教师发展需求,安排教研专题研讨、同伴互助交流、教学反思总结等活动,打造能让教师持续学习与交流的环境,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师培训体系应得到推进,鼓励教师参与MOOC、SPOC、教师成长平台等多种学习形式,让碎片化时间得到高效利用,也让学习内容能实现个性化选择,教师能力提升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激励与评价机制不可或缺,从教学创新、技术融合应用、课堂实践效果等多个维度对教师进行评价,促使教师主动寻求发展、自主实现提升,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起资源支持与发展路径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提供教学实验平台、实践机会、课题研究等资源保障,让教师能在真实教学场景中不断尝试、积累经验并优化教学,完成从 “能力提升” 到 “专业成长” 的跨越。
结语:
在信息化不断深入的教育环境中,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既是适应技术变革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教育质量提高的核心动力,只有更新教学理念、让教育技术深度融合、完善专业发展机制,才能让教师真正从 “教书匠” 蜕变为 “育人者”,各级教育管理者要搭建系统支持平台,调动教师主动学习与实践创新的热情,推动教学方式不断变革优化,进而打造高效、智能、个性化的现代教学体系,助力教育公平与质量实现双重提升。
参考文献:
[1] 高学敏 . 智慧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J].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5,34(03):24-27.
[2] 陈亚奇 , 华春秀 , 未小明 , 王卿 , 王运贤 .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践行教育家精神的思考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5,24(09):97-100.
[3] 李开英 , 农瑛婷 .“互联网 + ”背景下汽车工程技术专业信息化教学改革探索 [J]. 汽车测试报告 ,2025(08):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