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的创新发展
刘明
222401198804122554
一、引言
烈士纪念设施是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记忆,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传统 (李明阳,202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截至 2023 年底,全国已核定公布的烈士纪念设施达1.6 万余处,涵盖烈士陵园、纪念堂馆、纪念碑亭等多种类型 (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数据)。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创新保护管理模式,提升设施的教育功能与社会价值,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烈士纪念设施的重要价值与时代意义
(一)历史文化价值
烈士纪念设施是历史的实物见证,记录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例如,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保留了大量革命时期的文物、遗址,直观展现了井冈山斗争时期的艰苦岁月,为研究中国革命史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王建国,2020)。
(二)精神传承价值
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烈士纪念设施通过实物展示、场景复原等方式,生动诠释了英烈们的崇高精神。刘胡兰纪念馆通过讲述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激励无数参观者传承不怕牺牲、忠诚于党的精神品质(陈红梅,2019)。
(三)时代发展需求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烈士纪念设施是凝聚民族力量、增强文化自信的关键载体。其承载的英烈精神能够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刘志强,2022)。
三、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现状与问题
(一)设施老化与维护不足
部分烈士纪念设施因建成时间久、资金投入有限,存在建筑结构老化、展陈设备陈旧等问题。如一些偏远地区的烈士陵园,墓碑风化严重,纪念场馆漏水、墙体开裂,影响参观体验和设施安全 (赵文涛,2020)。
(二)展示形式单一
传统的图文展板、实物陈列等展示方式缺乏吸引力,难以满足新时代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观展需求。部分纪念馆展陈内容多年未更新,互动性、体验性不足,导致参观教育效果不佳 (孙晓燕,2021)。
(三)数字化水平较低
虽然部分大型烈士纪念设施已开展数字化建设,但仍有大量设施尚未建立数字化档案,缺乏线上展示平台,难以突破地域限制传播红色文化 (吴宇,2022)。
(四)协同管理机制不完善
烈士纪念设施管理涉及退役军人事务、文物、民政等多个部门,存在职责划分不明确、信息沟通不畅等问题,影响保护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李建军,2021)。
四、新时代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的创新路径
(一)加强政策法规保障与资金支持
1. 完善法律法规: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配套政策的细化落实,制定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专项法规,明确保护标准、管理责任和法律责任 (张为民,2020)。
2. 拓宽资金渠道:建立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社会捐赠为辅的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例如,浙江省设立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专项资金,同时鼓励企业、社会组织通过公益项目参与设施修缮 (王云霞,2022)。
(二)推进数字化与智慧化建设
1. 建立数字档案:运用三维扫描、高清摄影等技术,对烈士纪念设施、文物藏品进行数字化采集,构建完整的数字档案库 (陈强,2021)。
2. 开展线上展示:开发 VR 全景展厅、云讲解等线上平台,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如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推出“云祭扫”“VR 展馆”,2023 年线上参观人次突破500 万 (数据来源于陵园官网)。
(三)创新展陈与活化利用模式
1. 沉浸式体验设计:运用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打造沉浸式展览。例如,上海龙华烈士纪念馆通过 VR 技术还原龙华二十四烈士就义场景,增强观众的情感共鸣 (刘芳,2022)。
2. 文化创意开发:结合烈士纪念设施特色,开发文创产品、主题研学课程等。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推出的“红色文创盲盒”“韶山红色研学路线”,深受游客喜爱 (赵晓霞,2021)。
(四)优化协同管理机制
1. 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由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牵头,联合文物、教育、文旅等部门成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规划设施保护、宣传教育、旅游开发等工作 (周明,2020)。
2. 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鼓励志愿者团队、专业机构参与设施讲解、日常维护等工作。如江西井冈山组建“红色讲解员”志愿者队伍,提升服务水平 (吴婷,2022)。
五、结论
新时代背景下,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的创新发展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英烈精神的必然要求。通过加强政策法规保障、推进数字化建设、创新展陈模式、优化协同管理等措施,能够有效解决当前保护管理工作中的痛点问题,提升烈士纪念设施的社会影响力和教育功能。未来,应进一步结合时代发展需求,持续探索创新路径,推动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让英烈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李明阳. 新时代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J].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21(03):102 - 108.
[2] 王建国 .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实践与思考 [J].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20(02): 78 - 83.
[3] 陈红梅 . 红色文化传承视域下烈士纪念馆的功能发挥 [J]. 纪念馆研究 ,2019(04): 65 - 71.
[4] 刘志强 .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研究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2(05): 135 - 140.
[5] 赵文涛. 基层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现状与对策[J]. 中国退役军人, 2020(12):88 - 90.
[6] 孙晓燕 . 红色纪念馆展陈创新路径探析 [J]. 文化遗产 , 2021(03): 120 -126.
[7] 吴宇. 数字技术在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的应用[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22(14): 185 - 188.
[8] 李建军 . 烈士纪念设施管理体制优化研究 [J]. 行政论坛 , 2021(04): 112 -118.
[9] 张为民 . 英雄烈士保护法律体系的完善路径 [J]. 法学杂志 , 2020(06): 115- 123.
[10] 王云霞 . 烈士纪念设施保护资金保障机制研究 [J]. 财政研究 , 2022(07):105 - 114.
[11] 陈强 . 三维数字化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J].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21(03): 109 - 115.
[12] 刘芳 . 沉浸式展陈在红色纪念馆中的应用 [J]. 装饰 , 2022(08): 132 - 135.
[13] 赵晓霞 . 红色文创产品开发策略研究 [J]. 包装工程 , 2021(16): 235 - 240.
[14] 周明 . 跨部门协同治理视角下的红色资源管理 [J]. 公共管理学报 ,2020(04): 142 - 150.
[15] 吴婷. 社会力量参与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的模式研究[J]. 中国非营利评论,2022(02): 158 -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