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游击队歌》的音乐性内容研究

作者

曹静怡

天津师范大学 300387

音乐性内容指的是无须用文字或形象加以说明,接收者可以通过直观的方式感受到的那些由音响自身逻辑所体现出来的内容因素,包括基本情绪、风格体系、精神特征。《游击队歌》是贺绿汀创作的抗日群众歌曲,旋律多级进,抑扬起伏十分流畅。本文从基本情绪、风格体系、精神特征三个方面,来探讨《游击队歌》所蕴含的音乐性内容。

一、《游击队歌》乐观与壮美并重的基本情绪

人们常说音乐是人类感情的共通语言,实际上主要是指音乐的基本音响常给人们的一般感受是共同的。这种一般的感受就是人们对音乐中基本情绪类型的体验。《游击队歌》具有非常鲜明的基本情绪,不仅能够使听众感受其曲调的活泼激昂,还能将当时的场景刻画的生动形象。接下来,笔者将逐一进行分析与论述。

(一)轻快活泼的节奏

贺绿汀的《游击队歌》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其节奏具有鲜明的特点。

1. 节奏类型

《游击队歌》以富于弹性的小军鼓般的节奏贯穿全曲,这种节奏既给曲调以进行感,又生动地表达了游击战士们巧妙、灵活地与敌人周旋,伺机消灭敌人的典型形象1。

2. 节奏变化

全曲在节奏上既保持了统一,又通过对比产生了丰富的变化。例如,歌曲的第一、二、四句在节奏上相似,而第三句则完全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使得全曲在结构上更加完整,同时也增加了音乐的吸引力。

贺绿汀的《游击队歌》在节奏上具有轻快、流畅、生动、活泼的特点,通过统一与对比、时值变化以及节奏与歌词、歌曲结构的巧妙结合,形成了鲜明的音乐形象,表达了游击战士们的英勇与机智。

( 二) 壮美的旋律

贺绿汀的《游击队歌》是一首充满壮美旋律的抗日救亡歌曲,其音乐特点鲜明,旋律激昂、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 旋律特点

《游击队歌》旋律激昂向上,饱含战斗精神与革命乐观主义,演唱时能激发斗志、传递信念决心。旋律线条流畅自然,进行既合音乐逻辑又易演唱,利于传播接受。节奏明快有力,与旋律紧密融合,塑造鲜明音乐形象,强化感染力。

2. 旋律与歌词的结合

歌词生动呈现游击队员抗日战斗场景、无畏信念,旋律与歌词高度契合,起伏变化呼应情感表达,让演唱更生动传递歌词意涵。

贺绿汀《游击队歌》以激昂旋律、流畅线条、明快节奏,借与歌词及结构 的紧密契合,构建壮美音乐形象,传递信念决心,激发斗志与情感共鸣。

二、《游击队歌》抗战时期革命历史音乐的风格体系

音乐中有些因素看起来似乎是属形式范畴,但实际上又不是形式表现本身,而是形式特征的某些内在含义。假如说,音乐中的基本情绪决定一部作品的基本格调的话,那么,音乐中的风格体系则决定了同种基本格调的不同类型。贺绿汀的创作与抗日战争初期整体的时代背景不可分割,《游击队歌》就是在战火纷飞的那个年代里创出来的,歌曲刻画了游击战士机智、勇敢、顽强的群体英雄形象,表现了抗战必胜的信心,充满了旺盛的斗志和乐观主义精神,显示了中国早期电影音乐的特殊魅力。

(一)与抗日战争背景相匹配的创作手法

卢沟桥事变后,新文艺工作者与民间艺人以文艺为武器投身抗日宣传。1938 年1 月和3 月,武汉先后成立“中华全国歌咏协会”“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抗日民主根据地也开展大规模抗日歌咏活动,抗日音乐工作者队伍壮大。

此时期音乐作品围绕民族存亡展开,反映民众战争生活与抗争决心,多借民歌、小调填词,贴近群众、易传唱。贺绿汀重视民间音乐,创作《游击队歌》时融入其中,用“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等口语化歌词,还借鉴西洋手法,实现西洋音调与现代群众歌曲的较好融合。该曲紧扣时代主题,反映民众与国家共患难的心声,增强民族凝聚力与战斗力,坚定抗战必胜决心,凭借民族性、时代性等音乐特征与艺术价值,至今仍是中国电影歌曲精品。

(二)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的歌曲结构

《游击队歌》是一首带再现的二部曲式。前八小节为一个乐段 , 后八小节为一个乐段。

第一段 , 在节奏上模仿小军鼓的鼓点 , 给人以行进的感觉 ; 弱拍后半拍起为特点的节奏型贯穿全乐段, 唱起来统一和谐; 以四度大跳后上下级进为主的旋律线给人以紧张、活泼的感觉, 这些因素的巧妙组合, 把游击队员那种乐观、机智、顽强的性格特征,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第二段 , 前四小节在节奏上有所变化 , 曲调也安排了两小节的同音反复。以近似数板的音调 , 刻画了游击队战士风趣、乐观的性格和对强大敌人的蔑视。这段音乐从节奏变化、旋律进行、调式色彩都与前段形成了对比。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紧接着再现了第一乐段的前两句 , 使歌曲既有变化又很统一 , 完满地

结束在主音上 2。

三、《游击队歌》崇高的爱国主义的精神特征

音乐中的精神特征决定了基本格调的性质,它不仅反映了作曲家内心深处的思想意识,通常还折射出作曲家所处的时代特征。并非所有的音乐作品都具备精神特征,它是一种深层的文化内涵,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性,是高级审美活动的产物。

“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外敌。贺绿汀怀着对侵略者的愤恨,投身上海救亡演剧一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宣传抗日救亡。他奔赴山西抗日前线,为抗日部队演出,与八路军指战员深入接触,聆听朱德、任弼时等首长报告,意识到打败日寇需正规战与游击战配合,这成为创作灵感来源。

在山西八路军办事处体验生活期间,艰苦的斗争环境和英勇的抗日军民深深触动他。贺绿汀在油灯下,将零散音乐形象整合,创作出《游击队歌》,生动展现游击战士战斗风貌,后经首演及传播,成为激励民众抗战的经典战歌。

《游击队歌》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生动展现游击战士巧妙周旋、英勇抗敌的战斗生活,旋律与歌词充满战斗气息,极大鼓舞了民众爱国热情与抗战信心。歌曲采用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节奏、旋律极具民族特色,易引发共鸣,增强民族凝聚力。其曲调轻快流畅、歌词通俗易懂,便于传唱普及,迅速在群众中广泛传播。作为中国抗战音乐的经典与代表性作品,它充分展现游击战士坚定信念与乐观主义精神,激励无数人奋勇投身保卫家园的抗争,见证了中国人民的伟大觉醒。

四、结语

群众歌曲《游击队歌》以节奏、旋律上的灵活变化,奠定了歌曲乐观、激奋人心的基本情绪,彰显了抗日战争时期革命历史音乐的风格体系,体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该作品将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与具有中国传统的音乐元素和表现手法完美结合,刻画出抗战时的场景,情感表达丰富,不仅为当时的创作提供了灵感,还为当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供了优秀的音乐资源。

参考文献

[1] 周 雪 霏 . 群 众 歌 曲《 游 击 队 歌 》 艺 术 特 征 分 析 [J]. 北 方 音乐 ,2018,38(12):104.

[2] 孝文 . 抗日战歌《游击队歌》[J]. 党史文苑 ,2016,(19):42-43.

[3] 刘叶波 , 金鹃飞 . 贺绿汀电影歌曲《游击队歌》的音乐特征及其演唱风格 [J]. 邵阳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3,12(03):96-99.

[4] 范忠东 . 在抗战歌曲中修复我们的记忆——贺绿汀的《游击队歌》赏析[J]. 民族音乐 ,2007,(02):57.

[5] 李建平 , 刘斌 .《游击队歌》诞生记 [N]. 新华每日电讯 ,2011-05-17(001).

本文系 2025 年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津派文化研究专项《天津红色主题皮影创作的发展与当代传播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码为 :TJJWO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