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本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文化建设中的融入与创新实践研究

作者

翁敏

福建省龙岩市实验幼儿园 364000

一、本土文化资源与幼儿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涵

(一)本土文化资源的界定与特征

本土文化资源是指特定地域内长期积淀形成的、反映当地自然环境、生活方式、民俗传统、历史记忆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总和。从类型上可分为两类:一是物质类资源,如地方传统建筑(如徽州古民居、陕北窑洞)、特色手工艺品(如剪纸、泥塑)、自然景观(如本地山川、河流);二是非物质类资源,包括民间游戏(如 “丢沙包”“跳房子”)、传统民俗(如节日庆典、节气习俗)、方言童谣、地方戏曲等。其核心特征表现为地域性(与本地生活紧密关联)、传承性(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生活化(源于日常且易于幼儿感知)、趣味性(符合幼儿直观形象思维特点),这为其融入幼儿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天然优势。

(二)幼儿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维度

幼儿园文化建设是围绕 “以文化人” 目标,在环境、课程、活动、家园互动中形成的独特育人氛围,主要包含四大核心维度:一是环境文化,即幼儿园的物理空间布局与视觉呈现,是文化传递的 “隐性课堂”;二是课程文化,将文化元素转化为适合幼儿的学习内容,是文化融入的 “核心载体”;三是活动文化,通过具体实践让幼儿体验文化,是文化感知的 “实践平台”;四是家园文化,联动家庭传递文化理念,是文化延伸的 “重要支撑”。本土文化资源的融入,能让幼儿园文化建设摆脱 “千园一面” 的困境,形成兼具教育性与特色性的育人体系。

二、本土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文化建设的价值

(一)助力幼儿文化认同与人格养成

幼儿期是文化认知与情感萌芽的关键阶段,本土文化资源以 “贴近幼儿生活” 的特点,降低了文化感知的难度。例如,通过方言童谣《拉大锯》,幼儿既能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又能了解本地亲属交往的礼仪;参与 “端午节包粽子” 活动时,幼儿在触摸粽叶、包裹糯米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手部精细动作,更能理解传统节日的寓意。这种 “沉浸式” 体验,能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对家乡文化的亲切感,逐步形成文化认同,同时培养感恩、合作等良好品格。

(二)丰富幼儿园文化建设内容与形式

当前部分幼儿园文化建设存在 “同质化” 问题,多依赖通用型教育资源,缺乏地域特色。本土文化资源的融入可有效破解这一困境:在环境创设上,用本地剪纸装饰走廊、以传统游戏图案设计活动区地面;在课程设计上,将 “本地节气习俗” 转化为主题课程(如 “立秋晒秋”“冬至包饺子”);在活动组织上,开展 “家乡美食节”“民间游戏运动会” 等特色活动。这些创新形式不仅让幼儿园文化更具辨识度,也让教育内容更贴近幼儿生活经验,提升幼儿的参与兴趣。

(三)推动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幼儿园作为社区文化传播的重要节点,其文化建设过程也是本土文化 “活化传承” 的过程。一方面,幼儿在幼儿园接触的本土文化内容,会通过 “家庭分享” 传递给家长,形成 “幼儿— 教师 — 家庭” 的文化传播链;另一方面,教师在转化本土文化资源时,会结合现代教育理念进行创新,如将传统民间游戏 “丢沙包” 优化为 “彩色沙包障碍赛”,既保留游戏核心规则,又增加体能锻炼目标,实现 “传统与现代” 的融合,让本土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焕发新活力。

三、本土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环境创设:打造 “本土文化浸润式空间”

环境在幼儿园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被誉为孩子们的“第三任老师”。为了将本土文化资源有效地融入环境创设,我们必须严格遵循“幼儿视角、互动参与”的基本原则,坚决避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装饰性呈现”。具体实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 公共空间: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在幼儿园的大门入口处,精心设置一面“家乡文化墙”,墙上不仅展示本地详细的地图、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建筑照片,还包括民间艺人的生动画像,让孩子们一进门就能感受到家乡的独特魅力。走廊两侧则悬挂着幼儿亲手绘制的“家乡四季”画作,以及用方言书写的童谣手卡,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户外活动场地的地面更是巧妙地绘制了“跳房子”“格子棋”等传统民间游戏图案,让孩子们在行走和游戏的过程中,随时随地都能接触到本土文化的精髓。

** 活动区:设计富有主题化的场景**

在美工区,提供丰富多样的本地特色材料,如黏土、芦苇、彩纸等,并设立“家乡手工作坊”,引导幼儿动手制作“迷你本地建筑”和“传统剪纸”,通过亲身实践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在角色扮演区,精心布置一个“家乡小集市”,投放各种本地特色小吃模型(如糖葫芦、年糕)和传统服饰道具,让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身临其境地体验本地生活场景。在阅读区,开设一个“本土绘本角”,摆放改编自本地传说的绘本(如《家乡的小石桥》)和方言童谣集,满足幼儿对本土文化阅读的需求,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 班级环境:体现个性化的特色**

各班级根据幼儿的年龄段和兴趣爱好,确定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主题。例如,小班可以以“本地动物朋友”为主题,张贴本地常见动物(如麻雀、松鼠)的图片,并配上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家乡的动物。中班则可以以“家乡美食”为主题,展示幼儿与家长共同制作的美食海报,通过美食了解家乡的文化底蕴。大班则可以以“家乡的过去与现在”为主题,对比展示本地老照片与现状图片,引导幼儿感知家乡的历史变迁和发展变化,培养他们的家乡情怀。

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环境创设,幼儿园不仅能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学习环境,还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文化。

(二)课程开发:构建 “本土文化主题课程体系”

课程作为本土文化资源转化的核心载体,其设计与实施需紧密结合《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指导原则,遵循“感知—体验—表达”的逻辑顺序,构建一个分年龄段、层次递进的主题课程体系:

** 小班:以“感官感知”为核心**

小班阶段的幼儿主要依赖直观形象思维,因此课程设计的重点应放在通过“看、听、摸”等多种感官途径来感知本土文化。例如,可以设计一个名为“家乡的颜色”的主题活动,带领幼儿走出教室,实地观察本地传统建筑的色彩搭配,如红色的门楣、灰色的瓦片等,并鼓励他们用颜料进行模仿涂色,从而在视觉上直观感受家乡的色彩美。此外,还可以开展“方言童谣欣赏”活动,教师用当地方言演唱《摇啊摇》等经典童谣,让幼儿在欢快的节奏中感受方言的独特韵律,无需刻意去理解每一个词的含义,重在培养他们对本土文化的兴趣和亲近感。

∗∗ 中班:以“实践体验”为核心**

进入中班后,幼儿的动手能力和社交需求显著提升,课程设计应相应增加“操作与合作”的环节。例如,围绕“本地传统手工艺”这一主题,可以设计一系列课程:在学习本地剪纸艺术时,从简单的“剪窗花”入手,让幼儿在折叠、裁剪的过程中锻炼手部精细动作,同时体验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此外,还可以开展“民间游戏体验”课程,组织“丢沙包”“老鹰捉小鸡”等经典民间游戏,引导幼儿在游戏中理解规则、学会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社交能力。

** 大班:以“探究表达”为核心**

大班幼儿开始萌发逻辑思维,课程设计应引导他们深入探究本土文化,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表达理解。例如,可以设计一个名为“家乡的桥”的主题课程:首先,带领幼儿实地参观本地的古桥,引导他们观察桥的形状、结构等细节;回到幼儿园后,鼓励幼儿用积木搭建“自己设计的桥”,并向同伴介绍“我的桥有什么特点”,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最后,引导幼儿绘制“家乡桥的故事”绘本,将实地观察与个人想象相结合,通过绘画和文字深化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通过这一系列探究与表达的活动,幼儿不仅能更深入地了解家乡文化,还能提升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活动设计:精心策划并开展 “本土化特色活动”

活动作为文化体验的 “实践载体”,在幼儿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了更好地融入本土文化,我们需要紧密结合节日、季节以及幼儿的兴趣爱好,设计出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本土文化活动,让幼儿在 “做中学、玩中学” 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和传承本土文化。

** 节日主题活动:深入传承民俗文化**

围绕传统节日与本地特色节日,我们精心设计了系列主题活动。例如,在春节来临之际,我们组织 “贴春联、剪福字” 活动,教师不仅详细讲解春联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还指导幼儿用五彩缤纷的彩纸剪出寓意吉祥的 “福” 字,并将其贴在班级门上,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清明节时,我们则组织 “踏青寻春” 活动,带领幼儿前往本地公园,实地观察春天的自然变化,了解 “踏青” 这一传统习俗的由来和意义。此外,在本地特色节日如 “妈祖诞辰”“龙舟节” 期间,我们特别邀请家长中的民间艺人入园,现场展示舞龙、踩高跷等传统表演,让幼儿在近距离的观赏和互动中,深刻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 季节与节气活动:巧妙链接自然与文化**

结合本地季节变化和节气习俗,我们设计了富有特色的季节与节气活动。例如,在 “立秋” 节气到来时,我们开展 “晒秋” 活动,幼儿们将收集来的花生、玉米、干辣椒等农作物放在班级阳台进行晾晒,通过观察晾晒过程中的变化,感受秋天的丰收喜悦。而在 “冬至” 节气,我们则组织 “包饺子” 活动,邀请家长入园与幼儿共同包饺子,并详细讲解冬至吃饺子的传统习俗,在温馨的亲子互动中传递文化的温暖。

**“家乡探秘” 实践活动:走出幼儿园深度感知文化**

为了拓宽幼儿的文化视野,我们定期组织幼儿走出幼儿园,深入本地文化场所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带领幼儿参观本地博物馆,近距离观察和了解传统文物,感受历史的厚重;走进社区,采访剪纸艺人、泥塑艺人等民间手艺人,观看他们的技艺展示,并亲自动手尝试体验,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漫步在本地传统街区,细致观察传统建筑的门环、窗棂等细节,并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的发现和感受。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幼儿不仅能够更直观地感知本土文化,还能在亲身体验中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家园共育:构建“本土文化协同传递机制”

家庭作为文化传承的“第一场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幼儿园需要积极联动家长,共同形成一股强大的本土文化传递合力:

首先,组建“本土文化家长资源库”。通过多种形式如问卷调查、家长会等,全面摸排和了解家长中蕴含的丰富本土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可能包括家长从事的传统手工艺、熟悉的民间游戏、擅长的本地戏曲演唱等。在充分掌握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建立系统化的资源库。根据幼儿园各类活动的具体需求,有针对性地邀请具备相关特长的家长担任“文化导师”,例如,邀请擅长捏泥塑的家长到园内开设“泥塑小课堂”,让幼儿亲身体验传统手工艺的魅力;邀请熟悉民间游戏的家长带领幼儿玩“滚铁环”、“踢毽子”等传统游戏,感受本土游戏的乐趣。

其次,开展“本土文化亲子任务”。精心设计一系列亲子互动任务,引导家庭成员共同参与本土文化的体验与探索。例如,发放“家乡美食探索任务卡”,鼓励家长带领幼儿走街串巷,品尝本地特色小吃,并详细记录下“美食名称、味道、制作材料”等信息;布置“民间游戏亲子打卡”活动,家长与幼儿一起玩转本地民间游戏,拍摄短视频并分享到班级群,教师则对其中优秀的视频进行展示和表彰,激发更多家庭的参与热情。

最后,举办“本土文化家园共育节”。每年定期策划并举办一场以本土文化为主题的“家园共育节”,邀请家长与幼儿共同参与其中。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包括“家乡手工作品展”,展示亲子共同制作的本土手工艺品,彰显家庭创意与手工技艺;“方言童谣亲子赛”,家长与幼儿共同演唱方言童谣,传承地方语言文化;“家乡故事分享会”,家长讲述本地传说或自己与家乡的感人故事,增强幼儿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通过这些活动,让每一个家庭都成为本土文化传递的重要力量,共同筑牢文化传承的根基。

四、本土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文化建设的优化策略

(一)加强资源筛选与转化,确保适宜性

并非所有本土文化资源都适合幼儿学习和接触,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科学且严谨的“筛选—转化”机制。在筛选阶段,应严格遵循“安全性、教育性、趣味性”三大基本原则。具体而言,要避免选择那些过于复杂且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手工艺活动,例如需要使用尖锐工具的雕刻类项目;同时,也要排除那些不符合幼儿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的抽象文化内容。在转化阶段,则需要对筛选出的资源进行“幼儿化”处理,使其更贴近幼儿的实际需求和接受能力。例如,可以将本地传统戏曲进行简化处理,提炼出“戏曲手势模仿”和“简单唱段学唱”等易于幼儿理解和参与的活动形式;还可以将民间故事改编成绘本或情景剧,通过图文并茂和生动演绎的方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本土文化的魅力,从而确保这些资源更加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

(二)提升教师本土文化素养,强化专业性

教师作为本土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教育的“关键执行者”,其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直接影响着融入效果的好坏。为此,幼儿园可以通过以下三大途径来全面提升教师的相关能力:首先,开展“培训学习”活动,邀请本地文化专家和民间艺人走进校园,举办专题讲座,系统讲解本土文化的相关知识,帮助教师建立起扎实的文化基础;其次,组织“实地调研”活动,安排教师走访本地的文化场所,如博物馆、民间艺人工作室等,通过亲身体验和现场观摩,收集第一手的文化资源,并深化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最后,定期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