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函数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探索
胡苗苗
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核桃园中学 05460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多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手段为函数教学改革提供了新路径。本文从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函数教学融合的必要性出发,结合教学实践,探索情境创设、概念建构、探究实践、评价反馈等环节的深度融合路径,旨在突破教学难点,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函数教学深度融合的必要性
(一)突破函数教学的抽象性难点
函数的本质是 “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传统教学中,教师多依赖黑板、粉笔和静态图像讲解,难以直观呈现变量的动态变化过程。例如,在讲解一次函数 1(y=kx+b1) (
)的性质时,仅通过绘制有限个函数图像,学生难以理解 \(k\) 和 \(b\) 的取值对图像平移、倾斜程度的影响,容易形成 “死记硬背” 的学习模式。而信息技术可通过动态演示工具,实时调整 \(k\) 和 \(b\) 的值,让学生直观观察图像的变化规律,将抽象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具象的视觉体验,帮助学生建立 “数” 与 “形” 的联系,突破理解难点。
(二)提升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传统函数教学以 “教师讲、学生听” 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缺乏自主探究的机会。信息技术可搭建交互式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操作、实验探究的空间。例如,在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几何画板、GeoGebra 等软件,设计 “自主调整二次项系数 \(a\)、一次项系数 \(b\) 和常数项
,观察抛物线形状、位置变化” 的探究任务。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实时观察、归纳总结,不仅能深入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还能培养主动探究、逻辑推理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函数教学深度融合的具体路径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生动的教学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如视频、动画、虚拟现实)可将抽象的函数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例如,在 “函数的概念” 导入环节,教师可播放一段短视频:超市中,收银员扫描商品条形码,电脑自动显示商品价格(单价固定时,总价随数量变化);马路上,汽车匀速行驶,路程随时间变化;家里,电表上的用电量随时间变化。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场景中都包含两个变化的量,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通过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学生能直观感受到 “函数” 的存在,消除对抽象概念的畏惧心理,激发探索函数知识的兴趣。
(二)借助动态几何软件构建函数概念,深化理解本质
函数概念的构建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教学中,教师通过举例、讲解定义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但学生往往难以把握 “对应关系” 的本质。动态几何软件(如 GeoGebra、几何画板)具有 “动态性、直观性” 的特点,可帮助学生从 “具体实例” 向 “抽象概念”过渡,深化对函数本质的理解。例如,在 “正比例函数” 教学中,教师可利用 GeoGebra 软件设计互动课件: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设置一个可拖动的点
,当学生拖动点 \(P\) 时,软件实时显示 \(x\) 和
的值,并满足 1(y=2x) ) 的关系。同时,软件自动绘制出点 \(P\) 的运动轨迹(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当
从 1增加到 2 时,\(y\) 如何变化? \(y\) 与
的比值是多少?” 学生通过亲手拖动点 \(P\)、观察数据变化和轨迹形成过程,能直观感受到 “对于
的每一个取值,\(y\) 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进而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概念本质。此外,教师还可调整函数解析式(如改为1(y=3x) )、
),让学生观察轨迹的变化,进一步总结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实现 “概念构建” 与 “性质探究” 的有机结合。
三、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函数教学深度融合的保障与挑战
(一)保障措施
加强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培训:教师是融合教学的实施者,其信息技术素养直接影响融合效果。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内容包括多媒体软件操作、动态几何软件使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应用等,同时开展融合教学案例研讨,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完善教学资源建设:学校应加大对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投入,建设涵盖函数教学的微课、课件、题库、在线学习平台等资源库,并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开发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如自制函数教学微课、设计互动课件),同时加强校际资源共享,丰富教学资源供给。
优化教学设备配置:为保障融合教学的顺利开展,学校应配备充足的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稳定的网络环境,确保教师能正常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学生能便捷地进行在线学习和探究。
(二)面临的挑战
技术应用与教学目标的平衡:在融合教学中,部分教师可能过度依赖信息技术,注重技术的 “展示效果”,而忽视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在函数教学中,过度使用动画、视频,导致教学重点不突出,学生注意力被分散。因此,教师需明确技术是服务于教学的工具,应根据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技术手段,避免 “为技术而技术”。
学生信息素养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差异:部分学生的信息素养较低(如不熟悉软件操作),或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如在在线学习中容易分心),影响融合教学的效果。教师需关注这些学生,加强对他们的技术指导和学习引导,帮助其适应融合教学模式。
隐私保护问题:在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学生学习数据时,需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避免数据泄露。学校和教师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数据收集和使用流程,确保学生的个人信息安全。
四、结语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函数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函数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借助动态几何软件构建概念、依托在线协作平台开展探究、运用大数据技术实施精准评价,可有效突破函数教学的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然而,在融合过程中,还需解决教师素养、资源建设、技术与教学平衡等问题。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应进一步探索更高效、更优质的融合路径,推动初中数学函数教学迈向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黄成来 . " 信息技术在初中函数中的应用教学探讨 ." {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 8(2020):2.
[2] 黄荫柱 . " 信息技术在初中函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 数学之友 } 19(2024).
[3] 张晶 . "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函数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 1(2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