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课程思政中科学思维与人文情怀的融合路径
轩书科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00
一、引言
逻辑学作为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基础学科,1974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七大基础学科之一,其“求真”的科学特质与“讲理”的人文内涵天然契合课程思政“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目标。
然而,当前高校逻辑学教学中普遍存在“重工具轻人文”“重技术轻价值”的倾向:一方面,过度强调逻辑规则、符号演算等科学思维训练,使课程沦为“冰冷的工具课”;另一方面,思政元素融入多停留在表面,未能与逻辑学科的人文属性深度结合,导致科学思维与人文情怀相互割裂。在此背景下,探索二者的融合路径,成为逻辑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课题。
二、逻辑学课程思政中科学思维与人文情怀融合的现状分析
(一)融合意识缺位:科学思维与人文情怀“两张皮”
多数高校逻辑学教学仍以传统知识体系为核心,聚焦词项、命题、推理等形式化内容的讲授,将科学思维训练等同于“逻辑规则记忆+ 符号演算练习”,忽视逻辑学蕴含的理性精神、文化内涵与价值导向。例如,讲解“三段论推理”时仅强调格与式的规则验证,却未结合“墨子‘以名举实’的论辩逻辑”阐释其文化渊源,也未通过类似“党史中的论证案例”挖掘其价值内涵,导致科学思维训练与人文情怀培育脱节。
(二)融入方式生硬:思政元素与学科内容缺乏契合
部分教师虽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但对“融合”的理解存在偏差,多采用“知识点 + 思政案例”的简单叠加模式。如在“逻辑谬误”章节中生硬插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或在“归纳推理”部分强行关联“爱国主义”,案例与知识点缺乏逻辑关联,不仅难以激发学生共鸣,反而削弱了逻辑教学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正如华银峰在研究中指出的,此类“硬融入”会导致“课程思政功能弱化虚化,甚至出现‘两张皮’问题”。
(三)教学方法单一:难以兼顾思维训练与情怀培育
当前逻辑学教学仍以“课堂讲授 + 习题训练”的传统模式为主,单向度的知识灌输既不利于学生科学思维(如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的主动建构,也无法承载人文情怀的隐性渗透。艺术院校学生逻辑基础薄弱,对抽象符号易产生抵触;公安、法学等应用型专业学生则对“脱离实践的理论讲授”兴趣不足——单一方法难以适配不同专业学情,更无法实现“思维训练”与“情怀培育”的同步落地。
(四)评价体系滞后:融合效果缺乏有效衡量标准
现行逻辑学考核多以“期末笔试 + 平时作业”为主,重点考查逻辑规则掌握与推理能力,几乎未纳入人文情怀、价值观念等思政维度的评价指标。如某高校逻辑学课程考核中,过程性评价仅占 30% (侧重考勤与作业),终结性评价占 70% (侧重符号演算与推理题),对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理性精神与责任意识的养成”等融合效果缺乏量化与质性评估,导致融合目标难以落地。
三、逻辑学课程思政中科学思维与人文情怀融合的重要性阐释
(一)科学思维是逻辑学课程思政的“立身之本”
科学思维是逻辑学的核心特质,体现为“遵循逻辑规律、运用推理方法、开展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是学生认识世界、探求真理的基础。逻辑学通过演绎推理训练学生的严谨性,通过归纳推理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通过谬误分析提升学生的辨伪能力——这些科学思维能力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必备素养,更是学生应对复杂社会问题、抵制非理性思潮的“理性武器”。
(二)人文情怀是逻辑学课程思政的“铸魂之基”
逻辑学并非“脱离价值的纯工具”,其学科发展始终蕴含深厚的人文内涵:从先秦墨家“兼爱非攻”的论辩伦理,到亚里士多德“人是理性动物”的哲学命题;从金岳霖“以逻辑探求真理”的学术追求,到当代“逻辑理性与法治精神”的内在关联——逻辑学的人文情怀既体现为对文化传统的传承,也体现为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三)融合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
科学思维与人文情怀的融合,本质是“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缺乏科学思维的人文情怀易沦为“空泛的道德说教”,缺乏人文情怀的科学思维则可能异化为“冰冷的技术主义”。只有二者结合,才能培养出“既会思考、又有温度”的人才:艺术院校学生可通过“逻辑+ 艺术设计”的融合,实现“创意落地与价值表达的统一”;公安院校学生能借助“逻辑推理 + 公安案例”的训练,养成“执法公正与为民服务的素养”。这种融合正是逻辑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路径。
四、逻辑学课程思政中科学思维与人文情怀的融合路径
(一)重构课程内容:挖掘“思维- 情怀”双契合点
课程内容是融合的基础,需打破传统逻辑知识体系的封闭性,构建“科学思维模块+ 人文情怀载体”的融合内容体系。
传统逻辑与文化传承融合:在“词项逻辑”章节,结合墨家“名实之辩”讲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通过“公孙龙‘白马非马’的论辩分析”,既训练学生的逻辑辨析能力,又传承中华优秀逻辑思想,增强文化自信;在“论证理论”部分,引用《毛泽东选集》中“论持久战”的论证案例,解析归纳与演绎的结合运用,同时感悟革命领袖的战略思维与家国情怀。
现代逻辑与价值引领融合:在“命题逻辑”的真值表教学中,引入“疫情防控政策的逻辑论证”案例,通过符号化分析政策制定的逻辑必然性,引导学生理解“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导向;在“批判性思维”模块,以“网络谣言的识别”为主题,既教授“证据核查、谬误辨析”的科学方法,又强调“理性发言、维护清朗网络空间”的社会责任。
(二)创新教学方法:搭建“训练- 培育”双互动平台
教学方法是融合的桥梁,需突破单向讲授模式,通过互动式、沉浸式教学实现“思维训练”与“情怀培育”同步发生。
案例教学法:实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选取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典型案例,如讲解“二难推理”时,以“革命先烈的生死抉择”为素材,分析其推理结构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舍生取义”的精神;讲解“类比推理”时,结合“家国同构”案例,从“家庭责任”类比“社会责任”,培育家国情怀。
论辩实践法:强化“理性思辨、价值认同”:组织主题辩论赛,如“科技发展更需逻辑理性 vs 人文关怀”“法治建设中规则意识与道德自觉哪个更重要”,学生在立论、驳论中锻炼逻辑论证能力,同时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三)强化实践环节:拓展“理论- 应用”双落地渠道
实践是融合的关键,需将课堂所学延伸至课外,让科学思维与人文情怀在实践中内化。批判性阅读与写作实践:布置“领导人讲话的逻辑分析”“经典逻辑著作的人文解读”等任务,学生通过梳理文本的逻辑结构,挖掘其中的价值内涵,形成兼具逻辑性与思想性的论文,实现“思维训练”与“理论认同”的结合。
社会调研实践:组织学生以逻辑方法开展社会调研,如“社区治理中的矛盾分析”“校园文化建设的逻辑建议”,学生运用归纳推理整理调研数据,通过演绎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文情怀。
跨学科实践项目:联合思政、法学、艺术等学科开展项目式学习,如“红色文化作品的逻辑化传播”项目,学生既需运用逻辑思维设计传播方案,又需融入红色文化的人文内涵,实现多学科视角下的融合育人。
(四)完善评价体系:建立“能力- 价值”双导向标准评价是融合的保障,需构建兼顾科学思维与人文情怀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优化评价指标:将评价内容分为“科学思维”(逻辑规则掌握、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与“人文情怀”(文化认同、责任意识、价值判断)两大维度,各占 50% 权重。其中“人文情怀”可细化为“案例分析中的价值挖掘能力”“论辩中的理性包容态度”“实践中的社会责任感”等具体指标。
丰富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 40% )+ 终结性评价( 30% )+ 实践评价( 30% )”的模式:过程性评价关注课堂互动、线上闯关等日常表现;终结性评价侧重逻辑知识的综合运用;实践评价通过调研报告、项目成果等衡量融合效果。
强化评价反馈:建立“师生互评 + 生生互评”机制,教师针对学生的逻辑漏洞与价值偏差提供针对性指导,学生通过互评反思自身在“思维严谨性”与“情怀深度”上的不足,形成“评价- 改进- 提升”的闭环。
五、结语
逻辑学课程思政中科学思维与人文情怀的融合,并非简单的“技术+ 价值”叠加,而是基于学科本质的“基因式融合”——科学思维是“骨架”,支撑课程的严谨性;人文情怀是“血肉”,赋予课程的温度。通过课程内容重构、教学方法创新、实践环节强化、评价体系完善的协同发力,既能让学生掌握“求真”的逻辑工具,又能培育“求善”的人文素养,最终实现“以逻辑育理性、以理性塑人格”的课程思政目标。
未来,逻辑学课程思政还需进一步深化跨学科协同,丰富融合载体,结合不同专业学情动态调整路径,让逻辑学真正成为“科学思维与人文情怀同育、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并重”的基础育人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