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德育的价值取向探析及实践路径思考
蒋小南
龙岩市铁山中学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为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初中阶段作为学生从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重要时期,其德育工作的价值取向和实践路径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深入探析初中德育的价值取向,创新德育实践路径,对于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初中德育的核心价值取向
1.1 塑造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础,在初中阶段,德育工作要培养学生的积极人生观、科学价值观和良好的心理品质。通过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勇于创新的价值取向,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和压力应对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人格基础[1]。
1.2 培养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属于公民素养的关键要素,也是初中阶段德育工作的重要目标,教育工作者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国家认知认同、群体意识和社会担当精神,引导他们形成助人为乐、服务社会的价值观念。通过参与班级事务管理或者开展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在现实环境中加深学生对责任含义的认识,改进他们的操作水平,塑造“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以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
1.3 传承优秀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初中德育承担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通过经典诵读、传统节日教育、红色教育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1.4 促进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天赋和潜能。初中德育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2]。通过多元化的德育活动和评价方式,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在德育实践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和发展方向,实现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
二、基于价值取向的初中德育实践路径
2.1 优化德育课程体系
德育不应局限于思想品德课程,而应贯穿于所有学科教学之中。语文课可以通过经典篇目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历史课可以通过历史事件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理科课程可以通过科学家事迹的介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严谨态度。各学科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将德育自然融入知识传授过程,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同时,学校应建立跨学科德育教研机制,定期组织教师交流德育经验,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格局。
此外,结合学校实际和地方特色,开发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校本课程。可以开设“家乡文化探究”“青春期心理健康”“生涯规划指导”等特色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德育需求。这些课程应当注重体验性和实践性,采用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中感悟、在体验中成长[3]。此外,还可以邀请社会各界优秀人士进校开设德育讲座,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德育内容。
2.2 丰富德育活动形式
打造系统化专题教育活动体系,借助重要节假日、纪念日和社会热点话题,合理规划并依次展开各种主题活动。例如雷锋月期间开展“践行雷锋精神,共创和谐校园”志愿服务项目,国庆节期间举行“我与祖国共奋进”征文竞赛、国家宪法日设立法治宣传教育讲座等,这类活动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把传统庄重仪式同现代趣味互动融合起来,通过实践体验加深认识层面,唤起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形成依靠实践的德育体系,由于德育效能需借助实际情境加以验证,学校应统筹规划并推行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带领学生去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地考察,或者参加社区志愿活动,亦或是做职业体验等。通过脱离传统课堂环境,促使学生在真实社会环境里践行道德规范,于实际操作当中提升自身价值判断水平与行为执行能力。活动结束后,安排成果展示及经验分享环节,促使学生展开深入思考并作出总结,推动外部实践向内在素养的转化进程。
创建多元化校园文化体系,这是德育教育的关键载体。学校可以举办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之类的主题性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不同活动均要包含德育核心要素,艺术节可增添“美德故事”板块,体育赛事要凸显团队协作精神和公平竞争意识,科技创新活动要体现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培育。由此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促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收获成就感,达成全面发展的目的。
2.3 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加强家校沟通合作。家庭是德育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要建立健全家校沟通机制,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传递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建立班级家长微信群,及时分享学生在校表现和德育活动信息,让家长了解并参与学校德育工作。同时,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德育决策和活动组织,形成家校育人合力。定期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让不同职业背景的家长为学生分享人生经验和职业故事,丰富德育资源。
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德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学校应主动与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与社区合作建立德育实践基地,让学生定期参与社区服务;与企业合作开展职业体验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职业;与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机构合作,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接受文化熏陶。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拓展德育空间,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长[4]。
结束语
初中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明确的价值引领和科学的实践路径。面向未来,初中德育工作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塑造健全人格、培养社会责任感、传承优秀文化、促进个性发展的价值取向,不断优化德育课程体系,丰富德育活动形式,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德育的实效性,培养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路渠清. 新课改视域下的中学德育管理创新对策[J].2023.
[2] 王定功 , 卢锋 . 青少年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中的学科渗透 : 价值取向 , 实践要求 , 评价标准 [J]. 中国德育 ,2023(19):31-34.
[3] 王淑艳 . 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初中名著课程的路径探索 [J]. 天津教育 ,2024(10):97-98.
[4] 李丹 . 校园文化融入初中德育工作的策略 [J]. 家长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