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小学校园欺凌的成因剖析及“ 家校社” 协同干预模式构建研究
万琼芳 熊灵巧
湖北省京山小学 431800
一、引言
校园欺凌是发生在校园环境中的持续性攻击行为,形式涵盖言语羞辱、肢体冲突、社交孤立及网络霸凌等,既损害学生的身体与财产安全,更对其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造成长期负面影响[1]。
2021 年 1 月 20 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工作方案》,要求通过深入开展防范中小学生欺凌专项治理行动,织牢联动网络,健全长效机制,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县域小学的特殊性加剧了治理难度:一方面,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有效监护与情感支持,易成为欺凌的受害者或实施者;另一方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匮乏、社区支持力度不足,难以形成长效治理合力。
基于此,笔者立足县域小学实际,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框架剖析成因,以协同治理理论为指导构建“家校社”协同干预模式,为提升欺凌治理效能、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二、县域小学校园欺凌的成因剖析
(一)微观系统:个体与直接环境的交织
个体层面:部分学生情绪管理弱、共情不足易被攻击,学习困难或行为问题学生因边缘化易成目标。
家庭层面:留守儿童缺监护与情感支持,隔代教养失当,家长重学业轻品行甚至认同暴力,家庭矛盾易引发孩子模仿攻击。
学校层面:教师识别干预能力不足,班级管理失当,监控有盲区,心理资源匮乏。
同伴层面:不良圈子诱发模仿,小团体排斥“异质”学生,旁观者沉默纵容欺凌。
(二)中间系统:主体联动的断裂
1. 家校沟通依赖传统形式,聚焦学业,家长参与度低,家访流于形式。
2. 家社互动中,社区缺家庭教育指导,家长参与社区事务少。
3. 校社联动松散,缺乏常态机制,信息不畅,合作临时化。
(三)外层系统:间接环境的制约
1. 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缺管教;
2. 社区教育资源匮乏或利用率低;
3. 本地观念容忍轻微暴力,淡化了欺凌危害。
(四)宏观系统:社会层面的影响
1. 相关法规基层落实不足;
2. 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冲击致学生认知偏差;
3. 网络不良信息扭曲行为认知。
(五)时间系统:城镇化的新挑战
城镇化使县域流动、留守儿童增多,生源复杂,滋生欺凌[2]。
综上,县域小学欺凌源于家庭功能弱、学校资源缺、社区支持少及三方协同断,需多系统联动破解。
三、家校社协同干预模式构建
(一)构建理念与原则
核心理念是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聚焦学生成长,整合家校社资源,形成“预防为主、早期干预、综合治理”的合力。基本原则包括:凝聚“零欺凌”共识;明确学校主导协调、家庭情感支持、社区资源供给的角色,实现责任共担互补;结合县域实际确保模式简便适配、可持续。
(二)协同主体与角色定位
学校(主导者与协调者):制定政策预案;成立由校领导、教师、家长及社区代表组成的防治小组;开展专项培训;搭建欺凌报告渠道;组织主题活动,牵头协调联动事务。
家庭(基础支持者与参与者):提升欺凌认知,关注孩子情绪异常;建立良好亲子沟通;配合学校教育,传递友善价值观;主动参与家校活动,理性应对欺凌问题。
社区(资源支持者与监督者):乡镇政府提供政策与资源支持;村(居)委会协助家访、调解矛盾;派出所开展法治宣传、处置涉法事件;社区场所提供安全活动空间[3]。
(三)协同运行机制设计
1. 组织保障机制:成立县级“家校社反欺凌协作委员会”,负责政策指导与监督;学校设立“欺凌防治协作小组”,落实具体工作。
2. 沟通协调机制:建立定期联席会议(每学期 1-2 次);搭建线上信息平台(家校通APP 或微信群),用于政策宣传与线索反馈;明确家校、校社联络员,设立家长接待日,推动常态化家访。
3. 联合行动机制:
(1) 联合预防:开发县域特色课程(如情景剧、乡土案例),联动开展主题活动,排查校园周边隐患;
(2) 早期识别:培训教师、家长、社区网格员等组成“预警网络”,畅通报告渠道;
(3) 协同处置:轻微事件由班主任协调家校处理,一般事件由校级小组介入,严重事件联动公安与教育部门;
(4) 监督评估机制:制定量化指标(欺凌发生率、处理满意度等),每学年由三方代表评估,持续优化模式。
(四)实施保障建议
政策制度保障:县级出台专项政策,明确职责与经费标准;
专业能力提升:培训教师、家长及社区人员的协同干预能力;
文化氛围营造:倡导尊重包容价值观,强化“欺凌零容忍”共识;
信息技术应用:优化线上平台,弥补农村数字鸿沟;
关注特殊群体:为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设计个性化帮扶方案。
四、总结
县域小学校园欺凌是家庭、学校及社会多系统失衡的结果,其治理需突破“单打独斗”模式。本研究构建的“家校社”协同干预模式,以生态系统理论解析成因,以协同治理理论设计机制,明确三方角色与五大运行机制,突出县域特色,为基层欺凌治理提供了可操作路径。
参考文献
[1] 刘 佳 , 蔡 杭 州 . 家 校 携 手 共 筑 防 线 —— 家 校 协 同防治校园欺凌的联动策略与实践探索 [J]. 河北教育 ( 德育版 ),2024,62(10):22-24.
[2] 高敏 . 预防和治理小学校园欺凌中班级主体功能的发挥[J]. 甘肃教育 ,2024,(16):40-44.
[3] 杨向东 . 校园欺凌的家校社治理策略 [J]. 湖南教育 (A版 ),2024,(08):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