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角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融合与实施路径
夏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 江苏省南京市 211156
一、引言
在高等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重要的育人使命。传统体育课程往往侧重于体育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对思政教育的融入相对不足。而跨学科视角为体育课程思政的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将体育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能够充分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体育课程的育人价值,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跨学科融合的必要性与意义
(一)必要性
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高校体育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不能仅仅局限于体育技能的训练,而应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然而,单一的体育学科知识难以满足这一需求,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丰富体育课程的思政内涵。同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跨学科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体育课程思政的跨学科融合能够顺应这一趋势,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意义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跨学科融合的体育课程思政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将体育与哲学、历史学等学科相结合,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体育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对体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融合有助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此外,跨学科融合还能够提升体育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体育课程思政与多学科的内在联系
(一)体育与哲学
哲学为体育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能够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体育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体育中的竞争与合作、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等问题,都可以从哲学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将哲学思想融入体育课程,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体育与历史学
体育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不同历史时期的体育形式和内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状况。通过研究体育历史,学生可以了解体育的发展脉络,感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例如,古代奥运会的起源和发展,不仅体现了古希腊人的体育精神和文化传统,也对现代奥运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将体育历史知识融入体育课程,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三)体育与心理学
体育与心理学密切相关。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其运动表现和学习效果。例如,自信心、动机、情绪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和训练产生重要影响。通过运用心理学知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同时,体育课程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体育与社会学
体育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社会变迁等因素密切相关。例如,体育赛事的组织和举办反映了社会的组织能力和文化水平;体育产业的发展与社会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通过研究体育社会学,学生可以了解体育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同时,体育课程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跨学科视角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一)课程目标设定
在设定体育课程目标时,应充分考虑跨学科融合的要求。除了传统的体育技能和知识目标外,还应明确思政教育目标和其他学科知识目标。例如,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等思政目标与体育技能训练相结合,同时融入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能够接受到全面的思政教育和跨学科知识熏陶。
(二)教学内容整合
教学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在整合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时,应充分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与其他学科知识有机结合。例如,在讲解体育项目的发展历史时,可以融入相关的历史学知识,让学生了解体育项目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在分析体育比赛中的战术策略时,可以引入哲学中的辩证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战略眼光和决策能力。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体育项目和教学主题,选择合适的跨学科内容进行整合,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三)教学方法创新
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为了实现跨学科视角下体育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操作。例如,通过分析体育赛事中的经典案例,让学生从哲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培养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四)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为了实现跨学科视角下体育课程思政的融合,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一方面,体育教师应加强自身的思政素养和跨学科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可以通过参加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拓宽自己的视野,更新教育观念。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加强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例如,体育教师可以与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教师合作,共同开展课程设计和教学研究,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教学质量。
(五)评价体系构建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保障课程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在构建体育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时,应综合考虑学生的体育技能、思政素养、跨学科知识掌握情况等多个方面。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例如,在过程性评价中,可以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思维;在终结性评价中,可以通过考试、考核等方式,评价学生的体育技能和跨学科知识掌握情况。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从跨学科视角对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融合与实施路径展开研究,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仍有广阔探索空间。未来需持续深化跨学科融合理论,挖掘更多学科与体育课程思政的结合点。强化实证研究,用数据验证融合效果并优化路径。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提升思政教育针对性。同时,加强国际交流,汲取国外先进经验,推动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与国际接轨。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让体育课程思政在跨学科融合中绽放更大育人光彩,助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勇 , 高欣 .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育人新模式研究 [J]. 当代体育科技 , 2024, 14 (26): 154-157.
[2] 程传银 , 魏源 .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萃取解析及应用策略[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 2024, 23 (08): 1-8+87.
作者简介:夏越(1985 年2 月),女,汉族,仪征,本科,副教授,运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