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用空调制冷系统压缩机变频控制优化研究

作者

张粤政

引言:全球“双碳”背景下,家用空调作为居民核心用电设备,其平均能耗超过居民总用电>30%,压缩机变频控制技术对空调能效、稳定性产生直接影响。现阶段家用空调变频控制存在低负荷能耗冗余、制冷剂-变频协同不足、极端工况性能衰减的问题。通过“优化方向-技术突破-实践验证”框架,结合主流机型参数,采用实验与仿真结合方法优化控制逻辑,以此提升家用空调制冷性能。

1 家用空调压缩机变频控制核心优化方向

1.1 基于负荷动态匹配变频转速调节优化

结合变频转速调节实现与负荷,精准匹配家用空调制冷负荷随室内外环境参数、使用场景动态,避免传统定频空调“启停式”运行造成能耗浪费与温度波动。以1.5 匹美的KFR-35GW/BP3DN8Y-PH200(1)空调为例,其额定制冷量为3500W,额定输入功率为980W,当室内负荷降至 2100W(约60%额定负荷)时,当维持额定转速运行状态下,输入功率为920W,能耗冗余明显。建立负荷-转速映射模型,将室内温度偏差(设定温度与实际温度差值)、湿度 (40%⋅60%RH 为舒适区间)作为核心输入参数,以此确定转速调节梯度。

1.2 基于制冷剂循环特性变频控制逻辑优化

制冷剂循环特性对压缩机变频控制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应当针对不同制冷剂的热力性质优化控制逻辑,以此保障制冷系统运行稳定性。现阶段家用空调主流制冷剂为R32,其临界温度为 78.1C 、标准沸点为-51.7℃,在不同工况下的饱和压力、比焓变化存在显著差异,通过控制逻辑优化实现制冷剂循环参数与变频频率协同。以格力 KFR-26GW/(26564)FNhAa-B1(WIFI)空调为例,其采用电子膨胀阀(通径 1.8mm,调节范围 0-500步)控制制冷剂流量,建立变频频率与膨胀阀开度的联动算法:当变频频率从50Hz 上升至70Hz 时,压缩机排气量增加 40% ,应当将膨胀阀开度从200 步调至 320 步,将蒸发器过热度维持在5-8℃,避免过热度偏低造成制冷剂回液或过高造成制冷量衰减。

2 家用空调压缩机变频控制优化关键技术

2.1 变频模块IGBT 损耗抑制技术

变频模块中的 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作为能耗核心部件,其开关损耗与导通损耗在模块总损耗中占比>80%,应当通过技术优化降低损耗、提升变频系统能效。以美的 MDV-250W/D2SN1-8U1 变频模块为例,其搭载的IGBT 型号为FS450R12KE3,额定电压1200V,额定电流450A,通过调制方式优化损耗。采用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替代传统正弦脉宽调制(SPWM),SVPWM 的电压利用率比SPWM 高 15% ,且开关次数减少20%,使IGBT 开关损耗降低 18%-22% 。

2.2 压缩机矢量转矩控制技术

压缩机运行过程中会产生电磁转矩波动,在低频(<20Hz)与高频(>100Hz)工况下,转矩波动易引起振动、增大噪声,通过矢量转矩控制技术进行优化,以此提升转矩控制精度,以此确保压缩机稳定运行[1]。矢量转矩控制重点为将压缩机定子电流分解为励磁电流与转矩电流,通过独立调节两类电流精准控制转矩,以三菱电机MSZ-KY35VFK 空调搭载的变频压缩机为例,其定子电阻为 1.2Ω,漏感为0.008mH,基于电机数学模型构建矢量控制算法。

优化PWM 调制频率,设定PWM 调制频率为15kHz,在避免频率过低导致的电流谐波增大(控制谐波含量<5%)的同时,还能防止频率过高引起开关损耗骤增(当频率从15kHz 升至20kHz 时,开关损耗增加约 15%%⟩ )。

在散热设计环节,将铝基覆铜板(导热系数200W/ (m⋅K); )作为变频模块基板,搭配热管散热器(热管直径8mm,散热面积 0.5m2; ),选用12V 直流风扇(风量30CFM,风速 2.5m/s) ),控制IGBT 结温<125℃(额定结温 150C) ),当模块温度达到85℃时,启动风扇高速运转,进一步强化散热效果。

3 家用空调压缩机变频控制优化实践

3.1 制冷系统-变频控制硬件适配调试

制冷系统与变频控制硬件的适配性对优化效果产生直接影响,通过系统性调试确保硬件参数与制冷系统特性匹配,同时规避兼容性问题。以1.5 匹奥克斯 KFR-35GW/BpR3PYA1+1 空调为调试对象,其制冷系统包括转子式压缩机(排量10.8cm³/rev)、冷凝器(换热面积8m²)、蒸发器(换热面积6m²)、电子膨胀阀(通径1.5mm),变频控制硬件包括变频主板(采用STM32F103 微控制器,主频72MHz)、IGBT 模块(型号 F400R12KS4)、电流/温度传感器[2]。调试第一步为硬件参数标定:通过功率分析仪(横河WT3000,精度±0.1%)采集压缩机额定工况下的输入功率(950W)与电流(4.3A),将数据录入变频主板控制程序,设定电流保护阈值为5.2A(额定电流的 1.2 倍);通过温度巡检仪(Agilent 34970A,精度±0.05℃)采集冷凝器出口温度 (40C) )、蒸发器进口温度(10℃),标定温度传感器检测范围,控制温度采集误差≤0.2℃。

3.2 制冷系统循环特性与变频参数匹配

制冷系统循环特性(如冷凝压力、蒸发压力、制冷剂流量)应当与变频参数(频率、电压、电流)精准匹配,以此实现制冷效率最大化,通过实验与仿真结合的方式确定最优匹配关系。以海信 KFR-26GW/E25A3 空调(额定制冷量 2600W,制冷剂R32 充注量 800g)为例,搭建制冷系统循环特性测试平台,平台包括压力传感器(精度±0.01MPa,测量范围0-4MPa)、流量计(精度±1%,测量范围 0-50kg/h)、温度传感器,可实时采集冷凝压力、蒸发压力、制冷剂质量流量。

3.3 制冷系统多工况下变频优化方案验证

为验证变频优化方案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与有效性,选取典型工况开展测试,通过数据对比分析优化方案的实际效果。测试对象为1.5 匹格力 KFR-35GW/(35592)FNhAa-B1 空调,优化方案包括基于负荷的转速调节、基于制冷剂循环的控制逻辑、IGBT 损耗抑制与矢量转矩控制技术,根据GB/T 7725-2022 设定测试工况,包括标准工况(室内27℃/19℃,室外35℃/24℃)、高温工况(室内27℃/19℃,室外43℃/28℃)、低温工况(室内27℃/19℃,室外18℃/15℃),测试指标包括制冷量、输入功率、COP、噪声、温度波动,测试设备采用功率分析仪(横河WT3000)、声级计(AWA5636,精度±0.5dB(A)、温度记录仪(精度±0.1℃),每种工况稳定运行2h 后记录数据,测试重复3 次取平均值。

结束语

本次研究通过优化压缩机变频控制,解决传统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升空调能效、性能、舒适,使空调制冷性能得到保障。未来在开展相关研究的过程中,可进一步融合智能算法,结合用户习惯构建自适应模型;探索环保制冷剂与变频控制的适配,使家用空调向更高能效、更环保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岩. 空调制冷系统的节能设计[J].节能,2020,39(08):31-33.

[2]杭先华. 变频技术在中央空调制冷系统中的应用分析[J].农家参谋,2020,(12):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