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启智能教学新征程
王绿玲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214177
在科技浪潮汹涌澎湃的当下,从传统的黑板到多媒体教学,再到AI 智能课堂,技术变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教育与工作模式。在教育领域,ChatGPT、豆包、DeepSeek 等AI 技术如璀璨星辰,逐渐照亮教学的各个角落。它们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更赋予学生个性化、互动性强的学习体验,点燃了学生对课堂的热情。作为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我深刻认识到这场智能化“革命”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深度变革。如何让AI 技术成为教学得力助手,成为我教学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虚拟角色:激活课堂,让宪法知识鲜活呈现
在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坚持依宪治国》的教学中,为使课堂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兴趣,我设计了“宪法咨询室”互动环节,并运用AI 技术打造了“宪法小卫士”虚拟角色。
课堂导入时,我通过大屏幕展示“宪法小卫士”,故作神秘地引导学生猜测神秘嘉宾身份,学生们的好奇心瞬间被点燃,热烈讨论起来,有的猜是历史人物,有的认为是法律专家。这成功吸引了学生注意力,为后续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讲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这一核心概念时,我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宪法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并分享观点。讨论中,学生们积极发言,有的从历史角度分析宪法演变,有的从现实生活寻找宪法影子。讨论结束后,小组代表上台分享,面对疑问困惑,我先结合教材解答,构建宪法知识框架,随后请“宪法小卫士”出场。它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案例分析,生动形象地呈现宪法在国家治理和保护公民权利方面的应用,学生们兴趣盎然。
AI 技术的融入,提升了课堂互动趣味性,创新了情境创设和知识可视化模式。学生们在课堂中不仅学到知识,还能将抽象法律概念与现实生活联系,培养了法治意识和公民责任感。
二、多元视角:穿越时空,让历史感悟深入入心
在探讨党的领导核心议题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党的领导的历史和现实基础,我设计了“穿越时空对话”的互动环节。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扮演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英烈、新中国建设者和当今时代改革先锋,搜集与党的领导紧密相连的历史事件。
为增强角色扮演的代入感,我运用 AI 技术制作历史人物声音样本和对话脚本。课堂上播放音频,当AI 模拟的“革命先烈”之声在教室回荡,学生们仿佛穿越时空,与英雄们面对面交流。这种沉浸式学习体验极大提升了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课堂的剩余时间,我与学生一同分析历史事实、梳理逻辑关系,思考“假如我身处那个年代,我会做出怎样的抉择?”同学们纷纷表达看法,展现了对历史的深刻理解,表达了对党的坚定信念和忠诚。
这堂课最动人的地方,并非AI 的生动演绎,而是学生们在AI 的辅助与教师的引导下,形成的正确自我判断和价值认同。它不仅是一次知识传授,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价值观的塑造。
三、可视数据:直观呈现,让监督意识落地生根
在研究国家权力机关运作机制时,我借助人工智能工具搜集全国人大代表议案处理情况、网络征求意见反馈数据等权威信息资源。利用AI 图表生成功能,制作动态可视化图表,展示数据动态变化,揭示民意在法律制定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课堂上,我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我们的声音能对法律的制定产生影响吗?为什么?”引发学生思考。随后展示AI 生成的数据图表,让学生直观理解监督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明白每个人的声音都可能推动社会进步。
课堂讨论中,有学生提出“我们初中生也能参与吗?”的问题,反映了对自身在社会事务中作用的疑惑。我将问题交给 AI,要求它提供青少年在公共监督中发挥作用的具体案例。接着引导学生设计“我们的提案”活动,鼓励他们提出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和建议,通过展示与评比激发参与热情和创造力。
在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AI 担任的是信息展示者,教师是教学引领者,学生则作为核心的参与者,在双向互动和实践活动中,不仅学习了知识,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智能赋能:教学相长,让课堂焕发生机活力
AI 技术的融入为我的课堂教学注入新活力,点燃了我对教学设计与实践的激情。过去,我主要依赖教材和个人经验教学;如今,我积极探索将 AI 融入教学的新途径,如互动导入、数据分析、情景模拟等。每一次教学探索,都是我与智能助手共同成长的宝贵经历。
我虽不是技术专家,但可以是热情的学习者;虽不是内容创造者,但可以成为智慧的策展人。我将AI 的强大能力与学生的兴趣、课程目标巧妙结合,打造出独特的课堂风貌。
AI 无法取代教师的角色,但教师可凭借 AI 焕发新生。这场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深度交融,如同一场讲台上的“智能革命”,让教学更加温暖和深入,充满创新力和生命力。学生们在AI 的帮助下,以全新方式探索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升综合素质。在未来的教学道路上,我将继续与 AI 携手前行,不断探索创新,为学生的成长和教育贡献更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祝智庭. 教育信息化 2.0:智能教育启程[J]. 电化教育研究,2018(9).
[3] 何王竹立. 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J]. 远程教育杂志, 2011(02).
[4] 何克抗.教育技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姓名: 王绿玲 性别:女,出生年: 1990 籍贯到市:江苏省无锡市 民族: 汉
职称:中学一级 学历: 研究生 研究方向: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单位名称: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