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作者

廖学和

清流县龙津学校 365300

一、教材资源的深度挖掘与非连续性文本的隐性渗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在文本编排中暗含非连续性文本的隐性渗透路径。以八年级上册《背影》为例,教材在课后习题中设置“根据课文内容,绘制父子送别场景的路线图”任务,将连续性叙事文本转化为空间逻辑图示。这种设计引导学生通过非连续性文本的呈现方式,反向解构文本中的时间线索与情感脉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进一步延伸,要求学生将路线图转化为时间轴,标注关键事件的情感温度值,形成“空间 - 时间 - 情感”三维坐标系。这种训练不仅强化学生对文本细节的捕捉能力,更培养其将碎片化信息转化为结构化知识的能力。

教材中的注释系统同样构成非连续性文本资源库。八年级下册《社戏》课后注释包含绍兴方言解析、民俗文化图解等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这些分散的注释信息整合为“水乡文化认知图谱”。通过分类梳理方言词汇、民俗活动、地理特征等要素,学生能够构建起立体化的文本理解框架。这种训练方式突破传统注释的碎片化学习模式,将辅助性材料转化为认知建构工具,使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成为深化文本解读的催化剂。

二、跨学科融合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实践模式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天然具有跨学科属性,其应用路径在语文与地理、历史等学科的融合中显现独特价值。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教学可与地理学科结合,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结构描述转化为桥梁受力分析图。通过标注拱券角度、材料承重等参数,学生不仅能理解说明文的科学性,更能掌握技术类文本的解读方法。这种训练要求学生在语文知识框架中嵌入工程学思维,培养其将文学语言转化为专业图示的能力。

历史学科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提供时空坐标系。在《苏州园林》教学中,教师可引入不同历史时期的园林平面图,要求学生对比分析造园理念的变化。通过绘制“唐宋至明清园林特征演变曲线图”,学生能够直观感知文化传承与断裂的辩证关系。这种跨时空文本对照训练,使学生突破单一文本的时空局限,在宏观历史脉络中把握文本的深层意蕴。

数学学科的逻辑推理能力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形成互补。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涉及物候学数据,教师可设计“气温变化与物候现象相关性统计表”,指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分析文本中的量化信息。通过计算相关系数、绘制散点图等操作,学生将文学性描述转化为科学论证材料,既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又提升跨学科信息处理能力。这种训练模式打破学科壁垒,使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成为知识迁移的桥梁。

三、生活化场景迁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应用路径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核心价值在于培养现实问题解决能力,其应用路径必须延伸至生活场景。八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我们的互联网时代”单元,为生活化实践提供天然载体。教师可设计“网络信息真伪鉴别流程图”任务,要求学生将碎片化网络信息转化为结构化判断模型。通过标注信息来源、验证方法、结论可靠性等节点,学生构建起信息筛选的认知框架,这种训练直接回应数字化时代的生存需求。

公共空间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城市导视系统调研”,分析地铁站指示牌、道路标识牌的设计逻辑。通过对比不同区域的标识系统,学生总结出“信息密度 - 阅读距离 - 文化特征”的三角关系模型。这种实践训练不仅提升非连续性文本解读能力,更培养其公共空间认知素养,使语文学习与社会参与形成有机联动。

家庭场景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具有情感教育价值。在“家庭消费记录分析”活动中,学生需将购物小票、水电费单据等转化为消费结构饼状图。通过分类统计食品、教育、娱乐等支出比例,学生既能掌握数据可视化技巧,又能深化对家庭经济的理解。这种训练将冰冷的数字转化为温暖的认知,使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成为情感沟通的媒介。

四、评价体系的重构与非连续性文本能力评估

传统语文评价体系侧重连续性文本解读,难以全面评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需构建包含“信息提取精准度”“逻辑关系清晰度”“视觉化表达创意度”的三维评估框架。在《蝉》教学后,可设计“昆虫生命周期对比图”评估任务,要求学生将课文描述与科普资料整合为可视化图表。评估重点不在于艺术表现,而在于科学信息的准确转化与逻辑关系的合理呈现。

过程性评价应关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思维轨迹。在“传统文化节日调研”活动中,教师可要求学生提交“信息收集路径图”,展示从网络搜索、实地访谈到文献研读的资料获取过程。这种评价方式突破结果导向的局限,重点考察学生应对信息碎片化的策略选择能力,使评价过程成为学习能力诊断工具。

五、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认知升级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有效实施依赖教师认知转型。教师需突破“语文即文学”的狭隘认知,建立“大语文观”。在八年级教材培训中,应增设“非连续性文本类型学”“跨学科文本解读法”等专题模块,帮助教师构建多元化文本认知框架。通过分析说明书、统计图表、地图等文本的语篇特征,教师能够更精准地把握不同类型文本的教学重点。

教师需提升非连续性文本设计能力。在“校园安全手册编制”教研活动中,教师需将安全知识转化为流程图、警示标识等非连续性文本。这种实践训练不仅提升教师的文本转化能力,更促使其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认知功能。当教师能够熟练设计各类非连续性文本时,其教学实施自然更具专业性与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江依璐 . 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 [J]. 中学语文 ,2024,(21):69-71.

[2] 韩丽娟 . 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指导 [J]. 学周刊 ,2024,(02):149-151.

[3] 薛冰 . 基于信息素养视角的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实践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