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后,假期里的科学作业做些什么?

作者

郭舒悦

杭州市钱塘外语学校

一、长周期项目化作业设计正当时

(一)天时:“双减”改革保证作业时间

为了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国家提出“双减”政策,对作业提出明确改革要求,“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把握不同学习环节的作业功能与特点,设计适宜的作业来促进学生的思考、理解和探究,切实减少简单记忆和机械重复的练习,让作业实现轻负高效”。教育主体回归校园,校外补习大幅缩减,这让学生的假期有了更多自主安排的时间,让科学类的长周期探究性作业有了时间上的保证,此为“天时”。

(二)地利:学校积极实践项目化学习

在学校顶层设计下,教师通过主题学习和专题培训,积极开展项目化学习和研究。双减背景下作业是实践目标,让项目化学习理念走进常态课堂,在学校活动领域、学科领域和跨学科领域,通过作业项目化设计,以真实、富有创造性的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持续探究,形成相关项目作业成果,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促使学习真实发生!此为“地利”。

(三)人和:科学项目化作业美好畅想

具体到科学学科,科学探究是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以“双减”政策下的作业形式要求为指引,笔者提炼出小学科学长周期项目化作业设计的四要素:

1.精选作业主题,长远规划设计

自上而下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进行作业设计规划,精选项目驱动问题精心设计环节,进行长周期作业布置。

2.探究目标领航,指导工具到位

有前置探究目标和作业评价量规,始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目标是什么。提供可用工具,帮助学生在碰到未知的内容时进一步探究。

3.学科深度联结,建构知识体系

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调动,深度联结与其他学科,注重科学学科知识逻辑和探究精神,也能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

4.成果展示多元,评价反馈多样

作业可不受限于纸质,有更多的物化成果,将理论带入真实实践的过程。并且引入各界多元的评价反馈声音,搭建各级展示平台,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化发展。

巧用情境化的项目式作业替代了原来的机械化的练习式作业,通过对真实的问题进行探究,以项目化活动的预期成果为依托进行逆向设计,融合数学、语文、美术等学科的学习形式,通过调查、绘图、制作、展演等学习成果形式,帮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逐渐建构知识网、掌握必备技能、实现综合发展,助力学生思维多方面成长,此为“人和”。

二、长周期项目化作业设计四步走

(一)双向设计,纵深“长”态化

1.横向:全学段的广度设计

结合时事政治热点和学科特质,设计全校整学年的作业项目化规划。我们贯穿整个学年的长假、小长假、科技节等进行长周期项目化作业设计,经过针对性分析筛选内容,把机械化的练习转化为围绕每个年段学生的学习特点的作业,通过一年的实践,已经初步构建起综合的作业项目化设计的框架。

2.纵向:项目化的深度设计

基于精选的探究主题,结合项目化思维深挖内涵。,我们聚焦每一个具体的探究作业,纵向深入解读各年段课表和教材教参,提炼学科核心素养,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将原本单一的练习升级成融合项目化要素的作业。作业周期的延长给了孩子们更多的时间去慢慢理解科学现象,更为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孩子提供了深入探究的空间。

(二)领航指导,作业量规前置化

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的完成学科作业,就需要教师通过量规前置,指导学生明确作业的目的;提供思维工具,帮助学生自主解决作业进程中遇到的一个个问题。

1.思维工具助力,不缺专业指导

我们减掉了各课重复的纸质练习,只保留了活动手册的记录任务,将其他练习整合到一起,改变了以往的单课时的作业碎片状设计模式,以整体的视角,帮助学生建立整体的科学概念。如下范例,设置知识加油站等形式的思维工具指引栏,指导学生如何获取可信的参考资料,培养学生的资料搜索和检阅的能力。

2.量规细则前置,不会偏离评价

一个好的评价量规可以引导学生向既定的学习目标努力。将前置的评价量规作为作业导航标,学生可以利用量规列举的评价标准,初步判断自己的探究学习成果,反思自己的作业是否符合既定的标准,关注学习的过程,随时自己修改自己的作品,相当于随时随地的教师指导。

(三)知识建构,深度融合跨学科

跨学科作业是以一个学科为中心,用某一话题为载体,将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会贯通、交叉渗透的作业设计。这种作业指向的是“培养人的全面能力”,讲究串联性、多样性、开放性、实践性四大设计要则。全方位地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迁移创新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为学生学习素养的提升创造机会。

(四)成果展示,评价反馈多样化

区别于停留在纸面呈现和止步于教师评价的传统作业形式,长周期项目化作业设计还关注作业成果的物化产出和多元主体评价。

1.成果形式多样,我的作业我做主

除了上述提到的长周期观察中的个性化记录、实践调研活动撰写的活动报告、制作的蚕宝宝的家等作业成果外,学生在探究作业中还学习制作了实用工具,如一分钟计时器,还有形式丰富多样的科学模型,如独立完成的人体消化系统模型、星球模型。

2.评价来源丰富,你的作业我来评

评价除了来自教师之外,在前置的评价量规中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成果也进行了自评,同学们课堂反馈时还借助便利贴互相点评启发。

共开展示是对作业成果最大的激励和肯定,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评价反馈信息,还能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学生要做到科学详尽,又生动有趣地向他人介绍探究作业成果,需要先将所学的知识内化吸收再能够输出,学生由此做到了主动学习最高阶的一步,不再是机械式的简单记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兴趣被激发,真正掌握学习主动权。这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教学评价活动的主体,让探究发挥更大的促学成效。

【结束语】

通过作业项目化设计的实践,让情景先行、目标先行,关注作业过程中的学习与思考,助推高阶思维,实现活动的整合升级,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在完成作业的学习过程中,师生经历探究、共同成长,科学探究作业的项目化设计与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进一步探索设计、实施和体系构建,期待更多师生的智慧火花可以在“双减”之下的作业设计中精彩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