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田水利工程技术在节水灌溉中的应用研究
刘金丽
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架玛吐镇人民政府 内蒙古通辽市 029331
引言
在全球水资源短缺与农业用水需求持续增长的双重压力下,我国农业灌溉面临严峻挑战。农业用水占全国总用水量的 60% 以上,但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约0.57,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传统灌溉方式如漫灌、畦灌,因水资源浪费严重、灌溉精准度低,已难以满足现代农业高效、绿色发展的需求。新型农田水利工程技术融合智能控制、材料科学、信息技术等多领域成果,为节水灌溉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研究其在节水灌溉中的应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新型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核心技术类型
(一)智能滴灌技术
智能滴灌技术是传统滴灌的升级形态,以“传感器 + 物联网 + 云平台”为核心架构。土壤墒情传感器实时监测耕作层土壤含水量,当数据低于预设阈值时,PLC 控制器自动启动滴灌设备,通过压力补偿式滴头以 1.5-2.3L/ 小时的流量精准供水。与传统滴灌相比,智能滴灌系统可使水资源利用率提升 37% -45% 。其技术优势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采用抗堵塞滴头设计,通过流道优化将堵塞概率降低至 0.3% 以下;二是集成气象站数据,结合作物蒸发蒸腾量(ET)模型预测需水量,实现动态精准灌溉;三是支持手机 APP 远程控制,实时查看灌溉数据并调整策略,显著提升管理效率。
(二)渠道防渗新材料技术
传统混凝土渠道存在裂缝渗漏、冻胀破坏等问题,新型防渗技术通过材料创新实现突破。复合土工膜防渗技术采用两布一膜结构,PE 膜厚度 0.3-0.5mm ,与土体接触面铺设非织造布,防渗系数达 1×10-11cm/s ,较传统混凝土渠道渗漏量减少 92% 以上。喷涂式聚脲防水层则以液态施工,可适应复杂渠坡地形,固化后形成连续弹性膜,耐候性达 -40% 至 80% ,抗拉伸强度 ⩾15MPa ,有效解决西北地区渠道冻胀开裂难题。与传统砌石防渗相比,聚脲防渗技术施工效率提高3 倍,使用寿命延长至20 年以上。
(三)智能泵站系统技术
泵站作为灌溉输水动力核心,能耗占农田水利系统总能耗的 45%-60% 。新型智能泵站采用“变频调速 + 永磁电机 + 智能调度”集成方案,通过压力传感器反馈实时调整水泵转速,使装置效率提升至 85% 以上。该系统应用永磁同步电机,较传统异步电机效率提高12-15 个百分点;开发泵站群联合调度算法,根据灌区需水优先级动态分配流量;集成振动监测与故障预警系统,通过加速度传感器采集设备运行数据,提前识别轴承磨损、叶轮气蚀等故障,使泵站故障率降低 60% 。
二、新型技术在节水灌溉中的应用现状与问题
(一)应用现状
目前,新型农田水利工程技术在我国节水灌溉中已取得一定成效。智能滴灌技术在新疆棉花种植区广泛应用,实现每亩年节水量 210-280 立方米,增产12%-18% ;渠道防渗新材料技术在甘肃河西走廊灌区应用后,干渠水利用系数从 0.68 提升至 0.95,年节水量达 380 万立方米;智能泵站系统在江苏太湖流域泵站改造项目中,使每亩灌溉能耗从 2.8kWh 降至 1.3kWh,年节电率达
。然而,技术应用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在经济发达地区和水资源短缺严重区域推广力度较大,而在经济欠发达和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应用范围有限。
(二)现存问题
初期投入与性价比矛盾:智能滴灌系统每亩建设成本约 1200-1800 元,是传统喷灌的2-3 倍,即使政府补贴 30%-50% ,农户仍面临较大资金压力。渠道防渗工程中,复合土工膜每平方米造价 28-35 元,较土渠开挖成本增加 200% -300% ,财政薄弱地区难以大规模应用。
技术适配性与管理要求高:西北地区砂壤土保水能力差,智能滴灌湿润半径控制难度大;南方丘陵地区地形复杂,渠道防渗工程边坡稳定性要求高,新型材料施工易出现技术问题。此外,智能系统需专业技术人员维护,农村地区农技人才匮乏,设备故障后常因缺乏维修知识导致停用。
区域水资源管理协同不足:新型技术节水效益需与区域水资源规划协同。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区,即使采用高效节水技术,仍受灌溉用水指标限制;长江中下游灌区存在“重建轻管”现象,泵站智能系统建成后因缺乏统一调度平台,设备利用率不足 40% ,技术节水潜力难以充分释放。
三、新型农田水利工程技术应用的优化策略
(一)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
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开发低成本智能滴灌设备,采用国产传感器与控制器,使系统成本降低 30-40% ;开发可拆卸式滴灌组件,将毛管和滴头设计为可重复使用部件,降低每亩年摊销成本。在渠道防渗方面,推广预制混凝土U 型槽与复合土工膜组合工艺,在满足防渗要求的同时降低造价 25%-30% 。智能泵站采用“分步改造”策略,先实施电机变频改造,再逐步加装智能控制系统,缓解初期投入压力。
(二)建立适应性技术体系
针对不同区域特点开发专用技术方案:在西北干旱区,推广“滴灌 + 地膜覆盖”组合技术,提升水分利用率至 85% 以上;在南方丘陵区,采用“阶梯式渠道 + 生态护坡”结构,结合聚脲防渗与植草护坡。编制《农田水利新技术应用指南》,按区域、作物类型提供技术选型建议,如华北小麦种植区推荐低压管道输水 + 地面灌溉模式,控制每亩投资在500-800 元。
(三)完善政策支持与服务体系
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将智能滴灌补贴比例提高至 50%-70% ,对连片推广500 亩以上项目给予额外奖励。建立“技术 + 金融”服务模式,农业发展银行提供专项贴息贷款,期限延长至 5-8 年。培育专业服务组织,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节水技术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设计、安装到维护的全流程服务,降低系统故障率。
(四)强化数字化管理协同
构建区域水资源智能管理平台,整合灌区泵站、渠道、田间工程数据,实现“水源- 输水- 用水”全链条监控。在黄河流域推广“总量控制 + 定额管理”模式,将新型技术节水指标纳入用水权交易体系。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水利、农业、气象等部门共享数据,根据天气预报提前调整灌溉计划,实现水资源动态优化配置。
四、结论
新型农田水利工程技术为节水灌溉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但在推广应用中面临成本、适配性、管理等多重挑战。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建立适应性技术体系、完善政策服务支持、强化数字化管理协同等措施,可有效提升技术应用效果。未来,随着技术持续创新与政策体系完善,新型农田水利工程技术将在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鲁芳 . 农田水利灌溉节水技术及应用策略 [J]. 现代农村科技 , 2025, (07):106+6 .
[2] 王亚伟 . 高效节水灌溉设计施工及效益分 [J]. 黑龙江水利科技 , 2025, 53(06): 180-182+186.
[3] 刘再兴 .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田水利投资效益与优化路径 [J]. 新农民 ,2025, (16): 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