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层行政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研究

作者

张宗园 吕曼

武警工程大学乌鲁木齐校区

一、引言

基层政府作为国家行政体系的基础,承担着大量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决策任务。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公共服务供给,从社区规划到环境治理,基层行政决策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民众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公众参与基层行政决策,不仅能够使决策更好地反映民意、汇聚民智,还能增强民众对决策的认同感和支持度,提高决策的执行效率。然而,当前基层行政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机制尚存在诸多不足,制约了公众参与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深入研究和完善基层行政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层行政决策中公众参与机制的现状

2.1 参与形式逐渐多样化

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基层行政决策的公众参与形式日益丰富。除了传统的座谈会、听证会、问卷调查等方式外,政府还通过政务网站、社交媒体平台、在线论坛等渠道广泛征求公众意见。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城市规划时,利用官方网站发布规划草案,设置专门的意见征集板块,鼓励公众在线留言、提出建议;部分乡镇政府在推进农村环境整治项目前,组织村民代表召开座谈会,直接听取村民对整治方案的看法。这些多样化的参与形式为公众提供了更多表达意见的机会。

2.2 制度建设逐步推进

为规范公众参与基层行政决策活动,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制度。从国家层面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到地方政府制定的实施细则和具体规定,都对公众参与的范围、方式、程序等作出了明确要求。许多地方规定,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高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必须公开征求公众意见,举行听证会,并对意见的收集、整理、反馈等环节进行了详细规范。这些制度的建立为公众参与基层行政决策提供了制度保障,使公众参与逐步走向规范化、法治化轨道。

三、基层行政决策中公众参与机制存在的问题

3.1 公众参与意识不足

一方面,部分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对公众参与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仍然习惯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决策模式,认为公众参与会增加决策成本、降低决策效率,对公众意见存在敷衍态度。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公众自身参与意识淡薄,对基层行政决策缺乏关注,认为决策是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参与决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这种双向的参与意识不足严重阻碍了公众参与机制的有效运行。

3.2 参与渠道不畅

尽管参与形式多样,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参与渠道存在信息传递不及时、反馈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一些政府网站的意见征集板块更新不及时,公众提交的意见长时间得不到回应;听证会的组织过程不够透明,代表的选取缺乏广泛代表性,导致公众对听证会的公正性产生质疑。此外,不同参与渠道之间缺乏有效整合,公众在参与过程中往往需要在多个平台之间切换,增加了参与的复杂性和难度,影响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3.3 信息公开不充分

公众参与决策的前提是获取充分、准确的决策信息。然而,目前部分基层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存在不足,信息公开的内容不全面、不详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决策信息缺乏通俗易懂的解读,导致公众难以理解决策的背景、目的和影响,无法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例如,在一些环保项目决策中,政府对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公开不完整,公众无法准确判断项目对自身生活环境的潜在影响,从而影响了公众参与的质量。

四、完善基层行政决策中公众参与机制的建议

4.1 强化公众参与意识

基层政府应将提升工作人员的民主决策意识纳入常态化培训体系。定期组织以“公众参与与科学决策”为主题的专题培训,邀请专家学者解读公众参与在现代治理中的重要价值,剖析因忽视公众意见导致决策失误的典型案例,引导工作人员深刻认识到公众参与是降低决策风险、提升决策质量的重要途径。同时,开展模拟决策演练,让工作人员在实践中体会公众参与对优化决策的积极作用,从而主动转变决策理念。对于公众参与意识的培养,可联合社区、学校、企业等多方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在社区设立“民主决策宣传角”,通过海报、手册等形式普及基层行政决策与公众生活的紧密联系;在中小学课程中融入公民教育内容,组织学生参与模拟基层决策活动,从小培养民主参与意识;针对企业员工,开展“参与基层治理,共建美好家园”主题宣讲会,结合企业发展与社区建设的关联,激发其参与热情。此外,利用短视频平台、直播等新媒体手段,制作通俗易懂的公众参与科普视频,扩大宣传覆盖面,营造全社会关注、参与基层行政决策的良好氛围。

4.2 优化参与渠道

搭建“一站式”基层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平台,整合政务网站、移动政务APP、微信公众号等线上渠道,以及社区服务中心、村民委员会等线下场所,实现参与信息的统一发布、意见的集中收集与反馈。在平台设计上,注重用户体验,简化参与流程,设置清晰的意见分类提交入口,方便公众快速找到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决策事项并发表意见。针对听证会等传统参与形式,完善代表选取机制。采用“自荐 + 推荐 + 随机抽取”相结合的方式,确保代表涵盖不同年龄、职业、性别、收入层次的群体,充分体现代表性。在听证会举办前,通过参与平台提前公布听证会流程、代表名单及决策事项的详细资料,接受公众监督;听证会过程中,全程直播并开放线上互动通道,允许未能到场的公众实时发表意见;会后,及时整理并公开听证会记录和意见采纳情况,增强听证会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4.3 加强信息公开

制定基层行政决策信息公开清单,明确规定重大决策事项必须公开决策背景、目标、方案比选、成本效益分析、风险评估等核心内容,以及公众参与的具体方式、时间节点和意见反馈途径。建立信息分层解读机制,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决策信息,除了发布原始文件外,还需邀请行业专家、学者制作图文解读、视频讲解等通俗易懂的辅助资料。建立信息公开监督问责机制,由纪检监察部门、人大代表、公众代表组成监督小组,定期检查政府信息公开情况。对于未按规定公开信息或公开内容不完整、不及时的情况,责令限期整改,并将整改结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同时,设立信息公开反馈专线和意见箱,鼓励公众对信息公开问题进行监督举报,及时回应公众关切,确保公众能够获取充分、准确的决策信息,为有效参与决策奠定基础。

五、结论

公众参与是基层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保障。尽管当前基层行政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机制在参与形式和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参与意识不足、渠道不畅、信息公开不充分等问题。通过强化公众参与意识、优化参与渠道、加强信息公开等措施,可以有效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公众参与的质量和效果,使基层行政决策更好地反映民意、汇聚民智,推动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持续关注公众参与机制的运行情况,不断探索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为基层行政决策注入更多的民主活力。

参考文献:

[1] 沈梦璇 . 论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 [D]. 江西省 : 南昌大学 ,2022.

[2] 张乐 . 治理能力现代化下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公众参与 [J]. 延边党校学报 ,2020,36(04):59-64.

[3] 徐闯. 公众参与重大行政决策程序问题研究[D]. 甘肃省: 兰州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