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信息通信学术英语》课程思政改革实施方案研究

作者

何鹏 万志飞 吴大鹏 崔亚平 王汝言

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重庆 400065

中图分类号 G420

引言

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战略路径,其国家教育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实施路径,强调通过价值引领筑牢学生“四个自信”的认知根基。习近平总书记着重指出课堂教学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需推动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构建协同育人新生态 [2]。研究表明,课程思政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素养与社会责任感,成为高校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抓手[3][4]。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形式发展迅速,其中《信息通信学术英语》课程因专业性与国际化特征,成为通信工程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既提升学生学术英语与国际视野,又培养学术规范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对后续科研与职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此背景下开展课程思政既有机遇,也存在文化差异、价值观多元及外籍教师理解不足等挑战。构建专业内核与国际化视野的辩证统一框架,实现思政元素在课程体系中的精准渗透,构成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命题。本文以重庆邮电大学与英国布鲁奈尔大学合作开设的该课程为例,总结可复制的课程思政融入策略,为同类项目供给理论模型与实践框架。

1 课程定位与建设基础

《信息通信学术英语》课程聚焦通信工程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系统培养学生在国际学术协作与工程实践中所需的专业化英语素养及跨文化沟通胜任力。课程不仅训练语言技能,更注重在学术与专业语境中的运用,使学生能在国际科研与工程交流中准确表达、撰写论文并参与讨论。课程目标涵盖听、说、读、写的系统培养,同时融入信息通信领域的专业知识训练,通过真实任务与项目实践,提升批判性思维、跨文化理解力和国际视野,并贯穿课程思政理念,涵育学生科学理性精神、价值判断能力及职业伦理自觉。

教学内容锚定信息通信技术前沿、国际学术准则及科研方法论,创新耦合任务驱动与案例教学模式,贯穿性融入学术写作、会议陈述、文献批判及学术伦理规范四大核心模块。课程形式多样,包括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分组研讨及模拟国际会议,注重参与与互动。通过引入国内外科研案例和科技成就,将科技强国和创新驱动战略融入语言训练,潜移默化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

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现有实践主要体现在将科研诚信、科技伦理、中国科技发展成就等思政元素贯穿于教学单元,依托协作探究、案例解构及专题文本生产等教学策略,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认知整合。这些探索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融入奠定了基础,但在体系化、针对性和可复制性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基于这样的建设现状,本文重点探讨融合课程思政的系统设计理念与实施路径,以期为本课程乃至同类国际化课程的改革与推广提供可借鉴的范式。

2 融合课程思政的三维耦合的教育范式架构

图1 信息通信学术英语课程思政方案

本研究构建的教学改革总体框架如图1 所示,该框架以‘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维耦合为核心,立足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将课程思政贯穿建设、实施与评价全流程,形成系统化且可复制的路径。

在课程思政导向的师生协作机制中,充分发挥中外教师在学科背景、教学经验与文化视角上的互补优势,建立贯穿建设周期的协作体系。初期联合研讨与培训统一理念和目标,明确课程大纲与内容调整方向;中期跨文化协同备课与观摩,确保各单元思政元素的一致性与针对性;后期联合教研、分析反馈与成果展示,总结并固化可推广模式。该机制不仅关注课堂教学的即时协同,更强调课外项目指导、学术竞赛辅导与跨文化交流活动中的价值引领,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协同育人。

在思政元素挖掘中,以专业导向和国际化需求为驱动,构建可持续更新的资源库。前期梳理与课程单元契合的国家战略案例和科研成果,例如5G核心技术突破、“一带一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绿色通信发展等,形成覆盖语言技能训练与专业知识拓展的案例矩阵;中期通过师生研讨与素材收集拓展深度与广度;后期在教学总结与评价基础上,将优秀案例与任务标准化、模块化,便于直接应用。该方法确保课程思政元素不仅具有时代性与针对性,还能实现动态更新与长期积累。

在思政元素融合设计中,采用“课堂导入—知识讲解—课堂互动—课后拓展”四阶段模式。课堂导入引入国内外科技热点和学术会议实例,激发学生对价值议题的兴趣;知识讲解中并行呈现专业技能与价值导向,如在摘要写作中融入国内科研成果的国际评价,培养文化自信与表达能力;课堂互动围绕科技与社会责任开展辩论、模拟会议和案例分析,强化价值理念理解;课后拓展鼓励调研、写作与跨文化交流,将价值内化为持续动力。项目后期结合评价与反馈迭代优化,确保融合路径的长期有效。

结语

本研究设计了一套针对中外合办课程的思政融入实施方案,该方案兼具高度适应性及可推广潜力。未来,可在跨学科协作、国际化案例拓展及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探索,以持续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课程的育人实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 [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020-06-01.2. 邓薇 . 高校档案思政类课程建设路径与推进策略 [J]. 山西档案 ,2025,(08):182-184.3. 李侦. 学术英语教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困境、理念与路径[J].林区教学 ,2025,(03):27-30.4. 李彩容 , 杜可婷 , 吕文婷 . 社会学习理论视域下科学家精神挖掘与课程思政应用探析——基于科技名人档案 [J]. 山西档案 ,2025,(04):7-13.

作者简介:何鹏(1990-5)男,汉族,重庆,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无线通信。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前沿技术 -基础理论 - 实践应用多环节融合的智能 + 通信课程群教学改革研究及实践”(项目编号:231020);重庆邮电大学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信息通信学术英语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编号:XKCSZ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