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学习”视角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模式的构建
周晓琪
南京江北新区浦口外国语学校 210031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要: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跨学科教学资源。本文基于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探索跨学科视角下的古诗词教学模式,为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教学策略。
一、、跨学科古诗词教学的价值
(一)促进文化理解与传承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语文教师借助跨学科教学形式可以有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理解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灵活地把诗词和历史、地理等学科相结合起来,生动还原创作背景,让学生对文化的理解更加立体。
(二)培养审美与创造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把古诗词和美术、音乐等艺术学科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这种丰富的艺术表达让学生的情感更为细腻,对诗词意境的理解更为深刻。
(三)提升思维与表达能力
在跨学科的古诗词学习探索中,需要学生运用分析、比较、联想等思维方法,在多元活动中锻炼自身的语言组织和表达交流能力,更好促进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跨学科古诗词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文化浸润式情境创设
文化浸润式情境创设强调通过多学科资源还原诗词的历史文化语境。教师需要整合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运用多媒体技术构建沉浸式的学习环境。具体包括:收集相关历史影像资料,绘制诗词地图,制作时间轴等。这种情境创设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参与,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场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穿越”到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中,获得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关键在于把握学科融合的适切性,避免生硬拼凑,要使各学科知识自然服务于诗词理解。
比如,在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教师先展示南宋农村的风俗画卷(历史),引导学生观察古代农具、服饰等特点;接着让学生在地图上标注词中描写的“溪东”“莲蓬”等位置(地理);然后分组扮演词中的老夫妇、大儿、中儿、小儿等角色(戏剧),体会各个人物的劳作场景。最后,学生结合历史背景讨论:为什么词人笔下的农村生活如此恬静美好?从而理解词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样的跨学科学习使平面的文字变得立体鲜活。
(二)艺术融合式鉴赏体验
多样的艺术形式可以提高对诗词的审美能力,这是艺术融合式鉴赏的重要体现。教师引导学生把古诗词转化成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如此顺利实现审美感知能力的迁移。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想法,循序多元的艺术理解;艺术示范和指导要足够专业,才能提升学生审美;运用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艺术创作中的灵感迸发。研究表明,艺术化学习方式可以更好激活学习者的右脑思维,让理性的文字分析和感性的艺术感受相辅相成。
比如,在学习杜牧的《山行》时,教师先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营造意境(音乐);然后引导学生用彩墨画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景致(美术),特别强调中国画中的远近虚实技法;接着让学生为诗句设计肢体动作(舞蹈),用身体表现 " 停车坐爱枫林晚" 的陶醉之情。最后,学生将自己的画作配上朗诵录音,制作成多媒体诗词卡片。这种多艺术形式的介入,使学生对诗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三)生活联结式实践拓展
生活联结强调将古诗词学习延伸到真实生活情境中。教师要善于发现诗词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结点,设计跨学科的实践活动。可以结合科学观察、劳动体验、社会调查等方式,让诗词学习“活”起来。实施时要注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内容;设计具有探究性的实践任务;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架。这种实践性的学习不仅能够加深诗词理解,更能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以致用。
比如,教学贺知章的《咏柳》时,教师组织“寻找校园里的春天”主题活动。学生先观察记录校园柳树的生长情况(科学),测量柳条长度,记录新叶颜色变化;然后模仿诗句创作自己的“咏物诗”(写作);最后用柳条编制手工艺品(劳动)。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惊喜地发现“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比喻如此贴切,对诗句的理解自然深化。这样的生活化学习,使古诗不再是遥远的文字,而成为可触可感的现实体验。
结语:
跨学科视角下的古诗词教学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边界,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立体的学习体验。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学科融合的适切性,避免为跨学科而跨学科的倾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进一步探索如何利用项目化学习等方式,使跨学科的古诗词教学更加系统深入。部编教材中蕴含着大量可供开发的跨学科教学资源,有待教师们不断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徐宁. 基于跨学科的初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 江南大学,2023
[2] 沙明丹 . 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路径的建构与实施——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藏戏》为例 [J]. 全国优秀作文选 ( 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 ),20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