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沧州大运河文化资源融入高职课程中的开发研究

作者

陈艳

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沧州段大运河南起山东,北通天津,历史上曾是明清两代漕运枢纽和盐运要道,为沿线城镇的经济繁荣与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深刻塑造了沿岸的社会风貌与文化生态。千百年来,在运河水的滋养下,沧州孕育出了样式丰富、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形态。

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具有显著地域标识的文化形态 ,既承载中华文化共同基因,又彰显独特地方特色,是高校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资源。如何推动大运河沧州段文化实现教学转化,是当前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教师口语》作为高职小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兼具人文性与实践性,具有融合地方文化的天然优势。因此,将大运河文化引入该课程,既体现资源适配性,也具备显著的教育价值与实践可行性。

一、大运河(沧州段)文化资源概述

大运河(沧州段)文化资源可分为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指沿岸居民世代传承、深受运河影响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现有国家级非遗 18 项、省级 124 项、市级 347 项 [2],按形态与内涵可分为六大类。

第一类为传统体育与表演技艺,以身体技能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力量控制为特点。沧州武术与吴桥杂技作为与大运河密切相关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广泛影响力。

沧州武术历史悠久,发轫于春秋,明清时期趋于兴盛。得益于漕运发展,沧州成为重要水旱码头与货物集散地,安全护卫需求推动镖师行业迅速兴起。沧州籍镖师武艺出众,使“镖不喊沧”成为行规,镖业繁荣也带动民间习武之风日益浓厚,至民国及近代达到鼎盛。吴桥杂技作为中国杂技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发展同样深深植根于运河文化。历史上,艺人依托运河南北卖艺谋生,运河不仅为其提供流动通道,也促进技艺交流与融合,传承下蹬大缸、硬气功等经典节目。

第二类为民间故事传说。沧州段大运河沿岸世代流传的民间故事,生动记录了大运河的历史变迁与风土人情,是承载运河记忆的重要文化载体。这些故事可分为三类:一是风物传说,解释沿岸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起源,如《运河漂来的铁菩萨》讲述东光铁佛寺的由来;二是武术传说,传达侠义精神与江湖道德,如《肖林彪大闹瓷器店》[3] 记叙劈挂拳大师行侠济危的事迹;三是名人故事,包括与沧州相关的历史人物轶事,如大刀王五救法场、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所载运河轶闻等。

第三类为传统曲艺,以沧州木板大鼓为代表。第四类为传统戏剧,以青县哈哈腔最具特色。第五类为传统舞蹈,包括南皮落子、沧县狮舞等,沧县狮舞尤其突出。第六类为传统工艺技艺,涵盖泊头铸造、火柴制作、十里香酒酿造等多种非遗项目。

二、大运河文化(沧州段)融入教师口语的价值意义

1、筑牢文化基因载体,开辟活态传承新路径:

通过对沧州段大运河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可构建一套适于教学与传播的口语资源体系。课程以结构化实践为核心,融入文化解说、经典朗诵、故事演绎等多种形式,将抽象文化精神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增强学生的感知与认同。该方式有效激发学生文化探究内驱力,推动其利用节假日深入运河沿线开展实地体验与非遗学习;师生还通过赛事、展演和新媒体发布等实践平台,持续深化运河文化研究并衍生文化创意成果。这种“课堂—实地—创新”三结合模式,为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开辟了新路径,有效促进了文化基因在青年群体中的内化与价值认同。

2、锻造本土传播使者,赋能运河文化带建设:

课程致力于培养兼具扎实口语表达能力与深厚运河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使其能够精准阐释、生动传播沧州运河文化,成为服务于旅游、教育、媒体等领域的“本土文化代言人”,助力沧州文旅融合、非遗活化与城市形象推广。同时,通过课程对大运河口语传播资源的系统开发与创新运用,引导学生以文化感知与批判思维挖掘并凝练其文化基因,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灵感和内容支撑,推动非遗与产业融合,促进区域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持续赋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三、大运河文化(沧州段)融入教师口语的探索与措施

高职教师口语课程包含普通话表达基础训练、综合训练与教师职业口语训练三部分。大运河文化(沧州段)资源的融入主要体现于表达综合训练模块,具体可通过以下方式实施:

依托运河(沧州段)文化资源开展主题解说训练,系统提升学生口语核心能力:一是在能力培养方面,通过对静态文化载体(如苗刀的形制)与动态非遗技艺(如八极拳“贴山靠”发力原理)的精准解说,强化客观严谨的表达能力;二是在训练模式上,设置课堂实训、遗址实地摄制、短视频平台投放(以“沧州运河故事”为主题,完播率 >60% 为达标)三类任务;三是在支持体系中,借助实景图像、AI 历史场景重建、AR/VR 等技术构建沉浸情境,并严格依据史料与学术著作确保文化阐释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依托运河沧州段民间故事,系统化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第一、能力培养方面,(1) 借助风物传说中工艺细节的阐释(如连镇谢家大坝“糯米灰浆夯筑工艺”的配比与流程),强化客观严谨的表达能力;(2)通过武术传说的场景演绎,运用语速变化与拟声词等手段,提升语言节奏与感染力。第二,考核评价机制方面,(1)课程考核,课程内举办“运河故事讲述擂台赛”,按文化阐释力(占 30% 权重)等维度分项评分;(2)校园实践,推荐优秀者参与校庆演出、美育节目展演等。(3)社会验证,推动学生将成熟作品发布于抖音等主流短视频平台,以用户互动量作为社会验证指标。

依托运河沧州段文学作品提升学生的朗诵水平。第一,朗诵素材的方面,主要有三类:(1)原生性文本,运河劳作活动中产生的原生性语言艺术,比如运河船工号子以及吴桥锣歌等,用以训练气息控制与集体和声能力;(2)经典文学文本,指历史上创作的大运河(沧州段)主题的文学作品。如萨都剌的《元统乙亥余录囚至沧州坐清风楼》等古代名篇,帮助学生把握文言节奏与意境营造;(3)现代创作的文本,通过现当代运河主题新作,培养学生的意象表达与情感铺陈能力。第二,训练成果展示方面,主要有四种:(1)课堂展示,课上个体或小组展示;(2)赛事锻炼:推荐学生参加各类朗诵比赛,如中华经典诵读大赛;(3)演出实践:参与校内外非遗展演、文艺晚会等活动中;(4)还可以新媒体推广:制作“可听文化地图”,在地标处设置声景二维码,链接朗诵音频,拓展传播维度。

本研究以高职“教师口语”课程为载体,系统融入沧州大运河文化资源,不仅实现了课程创新,也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与路径探索。通过系统性课程设计,培养具备文化素养与口语传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区域文化发展注入持续动力。教学实践延伸至运河实地与新媒体平台,推动学生积极参与文化阐释与创作,其音视频成果可直接转化为文化数字资产,有效助力沧州段运河IP 的活化与传播。

参考文献:

[1] 彭立威 ,高艳青 . 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涵育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12):44-49.

[2] 刘宝锁 , 郝放 . 沧州段大运河文化研究略论 [J].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38(02):18-21.

[3] 见沧州地区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编.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沧州地区故事卷[M].222-224.讲述者:肖树荣.搜集整理者:汪洪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