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的“两把斧头”
窦凌
重庆市求精中学校 重庆 400010
中图分类号:G444
正文:
第一部分:班主任的柔性管理
初中阶段是学生品德塑造的关键阶段,良好的班级氛围能够熏陶 学生形成端正的思想态度,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品德。而班主任是班级管理工作的主要执行者,也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领者,其所开展的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素质品格建设进程。然而,就目前来讲,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常陷入刚性约束误区:单纯利用校规校纪强制管理易引发学生叛逆心理,严重违背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规律。因此,教师需落实柔性管理思想,针对班级管理工作进行合理调整与规划,营造和谐班风学风。
1. 设计依据
柔性管理尊重学生诉求,以柔性、民主的方式进行有效疏导和干预,在素质课改的育人环境下,可启蒙学生自我管控意识,强化集体意识。可以说,柔性管理在初中班级管理工作中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能够突出学生所具有的中心地位,同时也能够启蒙学生形成良好自我管控意识,强化集体意识,并在和谐、民主的班级氛围下逐渐形成端正的学习观念,塑造优良的素质品德。
2. 教育教学过程
在我所带的班级中,部分学生表现出一定的叛逆情绪,他们自我个性越发凸显,对待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能有效遵守班级的规章体制,纪律意识和集体责任感淡薄,基本的礼仪素养和道德品质相对比较薄弱,这与素质课改下所提出的学生的素质建设要求存在较大偏差。在班级活动中,有些同学肆意扰乱班级秩序,在课堂上肆意说话,打扰其他同学学习,在课余活动中打闹现象屡见不鲜,甚至经常因为把握不好疯闹的尺度而发生冲突,严重威胁班级和谐,也给学生整体身心健康建设造成不良影响。为了有效改善班级的不良教学现状,我身为班主任需要积极肩负起班级管理的职责,改变传统强制性的管理模式,在人本思想的导向下,将柔性化管理体制有效落实到班级实践工作当中,希望能够有效改善班级风貌,构建和谐班级。下面,主要从以下几点出发有效构建柔性管理体制。
(1)环境柔:发挥传统文化功能,渲染柔性的班级氛围我在管理班级时,本着柔性管理的原则,深入发掘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内在功能。合理渲染班级氛围,引领学生形成端正的文化观、思想观,并从实际出发规范自身的日常品行。首先,借助《论语》装点班级环境,设置宣传标语,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时刻提醒学生要端正自身的日常思想认知。其次,也可以有效借助《弟子规》,引导学生就自身在日常班级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加以规范,真正做到“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意识,塑造优秀的品质素养。同时,班主任还需要在传统文化的导向下组织丰富的班级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传经颂典的活动当中,让学生从中发掘优秀的道德内涵,并树立良好的思想认知。也可以借助传统节日开展主题式班级活动,例如在端午节,组织学生围绕“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品质”进行实践调研,搜集与屈原有关的诗词,分析其身上所具有的民族精神,并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探索如何树立良好的爱国观,在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础上明确今后的学习目标和奋斗的方向。
(2)思想柔: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特色化的教育体制
我在班级管理中,为了全面落实柔性管理思想,始终秉承着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实施教育和管理期间,全面调研和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活动,这样能够保证所落实的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在我的班级中,小花是典型的留守学生,从小父母便外出打工, 一年只能回来一次,而她平时则与爷爷一起生活,到了初中之后,小花因为长时间缺少父母的关爱,性格变得十分自卑、怯弱,在平时生活中也不善与人交际,学习也不好。为了帮助其走出困境,我在深入了解其实际情况之后,选择先与她做朋友,我会时不时地找她聊天 :“小花小朋友,今天老师看你有点不开心呀,遇到什么问题跟老师说说呗,或许我能帮助你呢!”一开始,她比较紧张,但是我一直告诉她 :“老师愿意做她的好朋友……,”慢慢地突破了她心理的防线,开始对我敞开心扉,表明:“老师,我想爸爸妈妈了,明天是我的生日,可爸爸妈妈远在外地……”,在了解之后,第二天,我为小花同学买了一个生日蛋糕,并组织了全班同学为她过生日,她当时感动的不行,在那之后,她的性格开始慢慢地得到转变,逐渐变得开朗,也愿意融入到集体生活中。
(3)手段柔:强调民主管理,发挥班干部的管理职能
为了真正展现柔性管理的特色,我在开展班级管理实践的过程中,有效践行了民主管理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发挥班干部所具有的管理职能。适当放权给班干部,让他们主动配合我完成相关的班级活动任务,结果发现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明显提升,班级凝聚力也获得了显著提升。
3. 教育教学反思
通过此次实践研究,我发现柔性的管理体制,相较于传统的强制性管理模式所呈现的效果更加突出,能够让整个班级环境更加轻松、和谐,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形成端正的思想观,在强化学生集体意识的基础上提高整体的集体凝聚力,同时也能够促使其在端正行为品德的同时,构建优秀的班风和学风。在柔性化管理实践的过程中,我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本位思想所具有的指导价值,并意识到在具体实施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从心理上、情感上给予学生一定的关怀与呵护,让学生能够真正认可所落实的管理决策,也能够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在此,需要明确强调一点的是,柔性管理不等于不管理,而是要选择相对融合的方式,遵循润物细无声的原则开展管理,从思想上、环境上、手段上进行柔性管理,让学生更加认同所落实的管理举措,并提高整体的配合度,在师生共同努力下,营造和谐、健康的班级风气。
第二部分:高效家长会
1.“双减”政策下的家长会,对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的重要意义
家长会是每一阶段教学中都会出现的内容,也是班主任的工作重点之一。教师通过家长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思想动态,家长则通过家长会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变化,可谓是学生、教师、家长之间的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初中阶段,学生正处在叛逆的青春期,对于教师和家长的教导会产生排斥和逆反心理,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通俗地讲,家长会是由学校和老师组织的活动,邀请在校学生和家长到学校与老师进行交流和互动,了解孩子在一个阶段的心理变化和成长情况 [1]。今年,国家出台了“双减”措施,“双减”减什么?减的是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随着作业量的减少,孩子们自由的时间多了,在家的状态呈现两极化:自觉的孩子会合理安排时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提升自我上;不自觉的孩子有大把大把的空闲时间,他们可以打游戏、耍电脑、看小说。家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等着家长会给老师“告状”,笔者经常碰到这样的家长,一开口就是“请老师管严点、请家长多布置作业、他(她)只听老师的”之类的话。在很多家长眼里,看不得孩子有空余时间,满心希望孩子的所有时间都被作业填满。久而久之,不仅影响亲子关系,更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很不利。社会快节奏的发展,但许多家长对于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并不重视,认为自己只需要为孩子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就可以,教育工作还是要全部交给学校。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但却很常见。其实,家长是和孩子长期相处的角色,对孩子的性格习惯也比较了解,而且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工作通常是“一对一”或“多对一”的,相较于教师的“一对多”模式会更加高效。而家长会不仅是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在校生活,更是家庭教育与校园教育的“会面”,是保证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促进综合教育有效开展的必经之路。
2.“双减”政策下,初中班主任在家校共育中开展家长会的有效路径(1)会前:做好前期准备和铺垫工作并设置学生自我展示环节
教师是家长会的必要角色,而学生则是家长会的主要角色,教师要对家长会做好前期的准备和铺垫工作,以保证会议的顺利、有序、有效开展。首先,要明确告诉家长具体的会议时间,让家长有时间预留。其次,要告知家长此次会议的主题,成绩、日常表现或是阶段性的基础交流。再者,要提前准备好家长会上要给家长看的东西,成绩记录单、学生成长记录袋、优秀作业展示等。家长会不仅是校园与家庭的连接形式,也是班主任教师组织能力和工作能力的体现,教师应当利用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在校生活和学习情况。所以,教师应当提前准备好每一个学生这一阶段在校园的学习状态、生活情况,避免在会上“无话可说”[2]。
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一些自我展示的机会和平台,而家长会,不仅要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园内的表现,更要真正看到学生的成长。教师在布置家长会时,可以设置学生的展示环节。由学生作为主持,主要介绍班级一段时间内的教学成果和亮点,学生分别主持、介绍后,由班主任教师进行总结。既能够给学生设置自我展示的平台,也可以让家长真正看到学生的进步。班级内的一些进步,从学生口中说出,会让家长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也是保证家长会有序开展的关键。让家长会充分发挥其实质效用,全面落实家校共育,助力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
(2)会中:设置紧密的会上环节;保证与家长的沟通
会上的内容是家长会的关键,也是保证家长会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教师在家长会时,要设置紧密的会上环节,避免出现“空档”情况 [3]。首先,要有“看”的,要利用一些文字内容,让家长通过看,了解孩子的日常表现。比如“成长记录袋”,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学生,并将具体的表现情况进行总结。教师将自身所记录的内容,在家长会上给家长看,可以让家长对孩子的在校情况有一个全面地了解,以便家校共育的开展。其次,有“听”的,教师可以为家长设置一些可以听的内容,既能缓解会议的枯燥,还能吸引家长的注意力。教师可以给家长介绍一些班级内的总体情况,或是教育方法,给予家长一些学习的机会和内容。再者,有“想”的,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时间,让家长思考自身在对孩子教育时存在的问题,给家长完善自身的机会,这也是保证家长会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教师除了要设置会议中的各项环节外,还要注重自身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以及学生在家里的动态。初中生,年龄使然,经常会出现在家里和校园内两种样子的情况。比如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束缚、严厉管制,就会激起学生的叛逆心理,在校园内做一些与自己年龄不相符的事情,早恋、校园霸凌都时有发生。教师应当将每一个学生在校园中的日常表现和学习情况进行讲给家长,并引导家长说出孩子在家庭中的日常表现。教师与家长的有效沟通,是保证家长会顺利开展的基础,也是双方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初中班主任在开展家长会时,应当注重自身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在交流中了解学生,这也是保证自身班级管理工作的关键因素。家长会并不是班主任教师的“独角戏”,教师在完成自己的会议任务后,就要让家长说说自己内心的想法,对校园工作的建议,对教师工作的要求和对学生的了解的。也只有家长与教师积极沟通,才是有效落实家校共育的关键。教师在会议中要保证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倾诉自己内心的想法,然后以家长的语言为依据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不仅更加高效,更是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路径。
(3)会后:家长会的主要目的就是家长与教师的沟通,双方共同努力下,促进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在会后的总结与评价工作也很重要。在家长会议结束后,教师要对会议中的所有内容进行过归纳、总结,然后将自己和家长在会上的沟通情况告知学生,并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 [4]。比如:有的学生在校园的学习状态不好,但是在生活中却有很好的习惯,乐于助人、感恩父母、友爱同学,这也是学生的优点,教师对每个学生都要有正确、客观地评价,而非只依据成绩讨论学生的好与坏。假设,这个家长会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学生某一次考试的成绩,这时在家长会后,教师就要与学生沟通,“可能你的这次成绩不理想,但是我听你的家长说,平时你在家里的学习也很刻苦,表现也特别好,还会主动帮助家长承担家务。其实你的性格很好,也很聪明,所以你只要改变一下学习方法,就能保证下次有很好的成绩。”“虽然你这次考的成绩不错,但是我听你的家长说,你在家时的生活习惯很不好,就像一个“小公主(小少爷)”。所以,老师希望你在关注成绩的同时也要分出一部分心思和家长沟通,要学会感恩父母,感恩家庭,承担家庭的责任,这样才能成长为一个温暖的人。”家长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教师更好地完成班级日常管理工作。因此,在家长会后教师要积极与学生沟通,就家长会所讨论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其实,许多教师认为家长会是自身与家长的沟通,并不需要将结果告知学生。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家长会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成长,所以学生有义务了解家长会上的内容。而且教师将家长会上的情况与学生积极沟通,还可以拉近自身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保证家长与学生之间关系和谐,这也是提高学生观念意识和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所以在当今双减政策的推行下,家长也要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工作,家长会不应当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文化知识掌握,更应当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加初中生的社会参与度,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用校园学习,建立完整的文化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初中班主任在落实家校共育时,不仅要注重与家长之间的联系,还要通过家长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以便自身工作的开展。在家长会上,教师除了要做好充足的会前准备外,还要保证会议环节的细致、灵活、多样,并在会议结束后对学生的情况予以正确、客观地评价。以自身的班级管理工作,促进初中生身心健康成长。
结论:
综上所述,班主任将柔性管理(包括营造柔性氛围、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民主管理)与精心组织、高效运行的阶段式家长会(注重会前准备、会中互动沟通、会后总结评价)有机结合,有效优化了班级氛围(提升学生自我规范、集体荣誉感、学风),并强化了家校协作(增进沟通共识、促进共育效能),是构建和谐班集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路径。
参考文献
[1] 韩姝 . 家校共育的现状及其优化策略 [J]. 公关世界 ,2021(11):123-124.
[2] 赵建素 . 家校共育家风建设的创新策略研究 [J]. 科技风 ,2021(08):138-139I:10.19392/j.cnki.1671-7341.202108067.
[3] 张国凤 . 基于新形势的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成效提升策略 [J]. 西部素质教育 ,2020,6(02):254.DOI:10.16681/j.cnki.wcqe.202002151.
[4] 李高田 . 初中班主任与家长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J]. 西部素质教育 ,2019,5(14):242.DOI:10.16681/j.cnki.wcqe.20191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