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 CIPP 模式的《运动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效能研究

作者

陈艳

通化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 吉林省通化市 134001

引言

《运动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自然、有效地‌融入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引导学生在学习人体运动科学奥秘的同时,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家国情怀、科学精神、人文素养、体育精神等。CIPP模式结合《运动生理学》课程思政,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从“为什么做”到“做得怎样”的完整逻辑链条,有着非常积极的价值。

一、CIPP 模式简述

‌CIPP 模式是‌背景评价(Context)、输入评价(Input)、过程评价(Process)、成果评价(Product)‌的缩写,由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am)‌ 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CIPP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为决策服务”‌,通过系统性数据收集支持教育项目的规划、实施与改进,而非仅判断结果优劣。

‌基于 CIPP 模式的《运动生理学》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以背景评价‌来诊断《运动生理学》课程思政现实需求以及现状不足,明确《运动生理学》课程思政的价值以及设定科学目标;以输入评价来评价资源配置与方案是否可行,进一步优化资源投入;以过程评价来评价师生在《运动生理学》课程思政中的表现,评估教师是否按照课程思政计划实施教学,了解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有哪些表现;以成果评价来‌测量、解释和评判课程计划的成效,评价学生的长期思政表现及增值成长[1]。

研究

二、基于 CIPP 模式的《运动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效能

(一)落实背景评价,明确《运动生理学》课程思政任务与育人目标

基于CIPP 模式,落实对《运动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的背景评价,主要是对《运动生理学》课程思政的政策导向及教学可行性进行评价,通过“政策文本分析 + 专家论证”, 分析课程标准与思政教育契合度,回答“需求是什么?目标合理吗?”等核心问题[2]。

落实背景评价的效能主要体现在明确教育目标,为决策者对课程目标进行调整提供依据。通过背景评价发现,《运动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符合国家政策与学科发展趋势,《关于深化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等均指示各课程落实思政教育,将价值塑造融入知识传授;国务院《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强调“体医融合”,课程需引导学生理解运动促进健康的生理机制,这为《运动生理学》课程思政提供政策导向。《运动生理学》课程涵盖健康、科学、伦理等思政主题,也让《运动生理学》课程思政具有较强可行性。

(二)落实输入评价‌,优化《运动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资源配置

基于CIPP 模式,落实对《运动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的输入评价,教师应以课程思政资源为着力点,建立多维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教学资源审计 + 教案检查”,来了解《运动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资源配置现状,回答“资源配置与方案是否可行?”这一核心问题。

落实输入评价的效能主要体现在开发、丰富与更新教学资源,不断优化课程资源配置。《运动生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师资源、教材资源、案例资源及数字资源等,调查发现,部分高校的教材、案例库等静态资源更新滞后于体育科技发展,难以支撑前沿思政话题讨论;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视程度不足,更重视技能传授,导致思政教育与知识教育“两张皮”。面对此问题,提倡由、马院、学工部联合制定《课程思政资源配置白皮书》,每年修订一次,对《运动生理学》课程思政作出指导;促使教师整合并开发《运动生理学》课程思政矩阵,明确各章节可融入的价值观目标;整合国家级运动员访谈视频、运动健康公益项目案例等活页式素材;并加强教师培养,促使教师提升课程思政主动意识及教育能力[3]。

(三)落实过程评价,促进《运动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迭代

基于CIPP 模式,落实对《运动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评价,一方面,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监控教师对《运动生理学》课程思政的执行动态,及时调整偏差;另一方面,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客观反应学生的思政素养,即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表现、实验/ 实践等学习情境中的表现。例如在案例分析、问题讨论中,评价学生是否‌自觉、自然、准确‌地运用专业知识支撑其价值判断和观点?

落实过程评价的效能主要体现在监督教师落实课程思政,以及评价学生的思政素养。对教师的评价可通过听课、训课、检课以及学生问卷反馈来实现,对学生的评价可实施多元主体评价模式,即不仅由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也需要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班委评价等。落实过程评价的另一个效能在于倒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观测点(如课堂讨论、实验报告),实时捕捉思政元素渗透效果[4]。

(四)落实成果评价,了解《运动生理学》课程思政最终成果

基于CIPP 模式,落实对《运动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成果评价,可在期末试卷中增设思政关联案例分析题,通过问卷调查测量学生对体育精神的认同度提升率,以及根据案例分析报告、专题研究 / 小论文、运动处方/ 健康促进方案设计、社会实践/ 志愿服务报告等环节的成果,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例如,在运动处方 / 健康促进方案设计中,评价学生运用运动生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与社会责任相关现实问题的能力。

落实成果评价的效能主要体现在评价学生的长期思政表现及增值成长情况,教师集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形成最终评价,让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准确。再基于最终评价,促使教师修订《运动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优化对学生的思政素养评价方案。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 CIPP 模式所构建的《运动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是一套多维度、过程化、重融合、可操作的评价体系,能够客观反映《运动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素养,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沈鑫 . 基于 CIPP 评价模式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评价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 ,2025,15(19):158-161.

[2] 南子春 , 白华 , 张贵婷 . 需求导向下运动生理学课程评价体系构建路径探析 [J]. 邢台学院学报 ,2022,37(03):175-181.

[3] 郭凤婷 , 周君华 , 张帅 . 基于 CIPP 模型的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构建 [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2,38(12):71-79.

[4] 莫伟彬 , 李国峰 , 邓勇 , 等 . 运动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 [J]. 体育科技 ,2018,39(01):139-141.

项目:2024 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基于 CIPP模式的《运动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JY2024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