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的化学教与学研究
王芳芳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第五中学 741600
引言:
新高考改革重构了考试评价体系,也对课堂教学方式提出了深刻变革要求。对于化学这一高度抽象又实践性强的学科而言,秦安地区薄弱学校面临诸如教师力量不足、学习资源有限、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等多重困境。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化学的热情,成为推动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命题。本文立足于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聚焦“学习驱动”这一核心命题,从问题提出、实践探索到策略总结展开,旨在探寻一条符合区域实际的新高考背景下化学教与学转型之路。
一、秦安薄弱学校化学学习现状与挑战分析
秦安地区的薄弱高中在化学教学方面普遍存在基础薄弱、学习动力不足、教学资源短缺等突出问题。在新高考政策推动下,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理念对课堂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长期处于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边缘地带,这些学校的化学教育发展滞后,课程实施往往流于形式。学生普遍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与实验操作经验,对化学概念的掌握仅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应试导向的教学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导致教学目标与新高考改革所强调的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培养脱节。
在教学实践层面,教师面临较大压力。多数教师承担多个年级的教学任务,备课时间有限,难以系统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常以教材为唯一依托,缺乏与生活情境相结合的创新形式,学生很难在真实问题中感受到化学的价值与意义。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受限于学校硬件条件,无法实现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整合,使得课堂缺乏生动性和互动性,难以满足差异化学习需求。学生对化学学科普遍产生畏难情绪,学习兴趣与投入度明显不足。
化学学习的困难还表现在学科思维的缺失上。秦安学生由于缺乏系统的科学思维训练,难以形成物质结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速率等核心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在知识迁移和综合运用方面表现乏力。尤其在面对新高考中的实验设计题、信息整合题等高阶命题时,能力短板暴露明显。这影响其高考表现,更反映出基础教育阶段未能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在新高考背景下亟需构建更具驱动力的教学体系,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建构转变,提升整体化学素养。
二、构建驱动化学学习的教学路径与策略
构建能够驱动化学学习的教学路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与探究欲望。秦安地区薄弱高中学生化学基础普遍薄弱,但并不代表其缺乏认知潜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着力于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使化学知识由抽象变得具象可感。在讲授氧化还原反应时,经过“铁钉生锈”“漂白剂原理”等生活实例引发学生思考,唤起认知兴趣。应融合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强调的宏观—微观—符号三维度转换能力,引导学生从现象出发,逐步建构微观模型,形成化学本质认知。这种思维迁移与结构化知识建构是驱动学习的关键过程。
为了实现有效驱动,教学策略需多维联动。基于新高考“情境化命题”趋势,教师应重构教学任务体系,将单一知识传授转化为问题导向型学习单元。项目化学习、探究式实验等形式,鼓励学生围绕真实问题开展合作学习、资料检索与实验验证。围绕“水质检测”开展跨章节综合性实验活动,融合溶液、沉淀反应、酸碱中和等内容,还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科学表达能力。此类策略强化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实际意义理解,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推动学生从学科知识走向学科素养的有效路径。
薄弱学校必须加强信息化教学与资源整合。利用已有的电子白板、网络课程与教学平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与本地化改编,破解传统教学中的“资源孤岛”难题。在教学评价方面,构建形成性评价机制,将过程性表现如学习态度、实验参与度、问题解决路径等纳入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过程而非仅看结果,提升学习的持续性动力。系统性的教学路径重构与策略优化,能够有效驱动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投入,更为新高考导向下的教学转型提供实践支撑。
三、基于实践的教学成效评估与经验总结
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对化学学习驱动成效的评估是验证教学设计合理性的关键环节,更是后续教学优化与策略调整的重要依据。基于秦安薄弱学校的实际教学条件与学生学情,本研究采用课堂观察、阶段性测评、学生访谈等方式进行多维度教学成效评估。从结果来看,在引入问题导向学习和项目化教学模式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明显提升,提出问题和表达观点的频率增多,反映出学习主动性的增强。阶段性测评中,学生在以“实验设计”“信息整合”为主的题型中正确率提高,表明其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有所增长,教学改革在驱动学生深度学习方面初见成效。
从学生的主观反馈中可以看出,学习兴趣的提升成为化学学习行为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创设贴近生活的学习任务,不少学生开始关注身边的化学现象,尝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如在“食品添加剂”专题探究活动中,学生主动查阅资料、制作海报、展示观点,学习过程变得更加主动与富有成就感。实验教学的加强使得学生在认知建构中形成具象直观的理解,对化学变化的微观机制建立了更清晰的模型。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学生也表现出更高的自我调控能力与反思意识,显示出教学策略对学习动机与认知水平的双重促进。
总结教学实践的经验发现,有效驱动化学学习必须立足学生实际,坚持“以学定教、以用促学”的原则,构建连贯而开放的教学体系。教学评价不应局限于考试分数,更应关注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发展与能力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持续开展教学反思,强化同伴互助与校本教研,逐步构建适应新高考背景、贴合区域特点的教学范式。教学成效评估是衡量教学成果的手段,更应成为深化教学实践、实现教学改进的内在动力来源。持续的实践探索与系统总结,秦安薄弱学校完全有可能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化学教学新路径。
结语:
本文以新高考改革为背景,聚焦秦安薄弱学校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与发展路径,深入剖析了当前教学困境,并从学习驱动的角度提出了系统的教学优化策略。教学实践与成效评估发现,问题导向、情境创设、实验探究等教学方式的引入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核心素养水平。未来应继续深化区域特色化教改,推动资源整合与教师发展协同发力,真正实现薄弱学校化学教学质量的跃升。
参考文献:
[1] 李红梅, 王晓静.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化学教学策略研究[J].化学教学 ,2021,42(12):56-59.
[2] 陈志伟 , 刘春玲 . 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路径探析 [J]. 教育观察 ,2022,11(7):94-97.
[3] 郭晓娜 , 杨丽芳 . 基于项目化学习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研究[J]. 中学理科教学参考 ,2023,52(5):71-74.课题项目:本文系天水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 年度课题,《新高考背景下的化学教与学研究——针对秦安薄弱学校》(课题立项号:TS[2024]GH180)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