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背景下提升低年级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

作者

郭平

湖北省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大柳树完全小学 442716

一、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中加强落实“三会”的重要意义。

(一)、双减政策提出的相关背景与措施

2021 年 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标志着“双减”政策的正式实施。该项政策的提出旨在减轻学生的负担,缓解家长在孩子学习方面的焦虑情绪 [7]。通过减少重复练习和机械训练,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实现以上的目标,“双减”政策提出了作业管理、课后服务、考试管理、家校协同等一系列具体措施。

(二)、双减和“三会”具有一致性。

通过对双减和新课标的“三会”的解读,可以发现二者在具体理念和要求上是统一的、一致的。其实质是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综合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低年级数学教学内容的基础是学生的口算能力训练,因此,落实双减政策和新课标中的“三会”要求,探究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口算能力和素养,是贯穿课堂教学的主线和指导思想。

二、低年级学生数学口算能力的重要性及现状分析。

(-) 、低年级学生数学口算能力的重要性

数学口算能力是低年级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对他们的数学学习和综合思维发展影响很大。好的口算能力能够提升学生口算速度和准确性,促进他们数感的形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如何通过落实“三会”要求,并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低年级学生的口算能力,是新形势下作为数学教师需要重视和探究的教学问题。

(二)、低年级学生数学口算能力现状分析

低年级学生的口算能力存在一些普遍问题。首先,部分学生对基本的口算规则掌握不够牢固,在简单计算中容易出错,在进行加减法运算时,容易出现漏掉进位或借位的问题。其次,有些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虽然能够记住计算出来的结果,但并没有理解背后的真正算理。诸如此类的问题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不仅反映了低年级学生在基础知识上的薄弱环节,也暴露出他们在学习习惯和方法上的不足[5]。

三、落实“三会”提升低年级学生口算能力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情景教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情境教学法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与兴趣。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往往感到枯燥乏味,难以理解。这种情况下情景教学法有独特的优势,能够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真实的现实的生活场景或故事情境中,让学生在模拟出来的情境中提升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第一,巧用数学课本中的情境图转化成实际生活情景。数学课本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载体,2025 版人教版低年级数学课本有着丰富的情境图。如果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情境图,去感知眼前的事物,更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数学课本中的插图,带学生走进现实生活中去观察、思考、学习。例如: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内容5 以内数的认识,课本上是一幅家庭小院图。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到操场上去观察发现:找出数量是1、2、3、4、5 的实物。学生的实践活动能把课本情境“活”起来了,让学生感知数量,能够培养学生的数感从而为学习口算打下基础。以前我们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错误的认为这些知识太简单了没有不必要让学生去感知,而在课堂上泛泛而教。实际上只有学生亲自实践了才会有数感,才能深刻理解数学算理,进而提高口算能力。通过让学生走进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慢慢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最终实现低年级口算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第二,模拟生活情景,让学生扮演角色,经历生活中的口算场景。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后,可以模拟创设“超市购物”的情景,让学生在模拟购物的过程中,扮演小小购物员学会计算商品的价格、找零等。让学生在熟悉情景中感知生活中的口算,从而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口算能力。这样设计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扮演角色,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口算练习,降低学习疲劳感,提高自主学习和计算能力。

(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在口算教学中的应用

“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运用符号、图表、文字等多种方式进行数学思考和交流的能力 [4]。语言表达能力要从低年级开始逐步渗透。教学数学概念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慢慢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所学知识。下面是加法教学案例:

加法的意义

数学语言表达:加法是将两个或多个数合并在一起,求它们的总和的运算。用符号“+”表示,结果称为“和”。

具体情境:桌子上有3 个苹果,又拿来了2 个苹果,现在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数学表达:3+2=5 理解意义:将 3 和2 合并,得到总数5。

抽象表达:2 和5 相加,和是多少?

数学表达:2+5=7 理解意义:2 和5 合在一起,和是7。

由具体情境到抽象表达帮助低年级学生建立数与量的对应关系,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不仅提高了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提高口算能力。

(三)、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在口算教学中的应用用数学的思维思考在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有:逻辑思维发展、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培养批判性思维[2]。课堂教学具体运用如下:第一、生活化情景促进算理理解与知识内化。

低年级学生在理解抽象思维上存在一定困难,情景模拟能够化抽象为具象,在具体现实的情景中帮助学生理解口算算理,建立更贴近生活的数学模型 [1],从而更好地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案例:学习10 的计算时运用生活情景,采用儿歌方法教学。

低年级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孩子大多数都有自己的好朋友,课余时间经常和好朋友手拉手到操场上玩。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据此设计教学活动: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好朋友是谁。然后布置任务:给数字(1---9)找好朋友,两个数加起来是 10 。最后分组引出“凑十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这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凑十法”的原理,学会运用儿歌进行10 的口算,也为后面学习20 以内进位加法打下坚实的的基础。

第二、动手操作,将计算思维可视化。

低年级学生在学习口算时通过动手操作小棒进行加减法计算,符合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特点:“感知—动作—表象—概念”的认知路径。小棒不仅仅是计算工具,更是打开学生数学思维大门的钥匙。学生在操作中实现知识的自我思考。这种注重学生动手操作的认知的教学策略,把算法背后的数学原理可视化了,降低了学习难度,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综合数学素养,为以后学习复杂的计算奠定基础。

案例:20 以内退位减教学,教师创设学习活动,学生按教师口令完成动手操作过程。计算 17-9=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用个位上的7 去减9 够不够?怎么办?

学生自主思考交流方法。

教师引出“破十法”的方法,学生口令完成摆小棒的过程:

先摆17 根小棒:一捆(10 根)和7 根,强调个位不够减。

然后把一捆打开(把一个十变成10 个一)。

再从10 根中拿走9 根,剩下1 根(理解破十法的意思)。

最后把剩下的1 根和原来的7 根合在一起是8 根,算出结果17-9=8。

通过设计学生动手操作的学习活动,能让学生们深刻理解加减法和退位减本质,明确算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不是单纯地记忆口算结果的学习方法,能够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动手经历形成的思维,提高口算速度与准确率,提升计算能力。

( 四)、多样化的巩固训练是课堂知识学习掌握的保障。

课堂新知学习完成之后,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来巩固掌握和提升。低年级数学口算能力的训练需要结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如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好奇心强等),特别是遗忘快的特点,如果缺乏练习就会出现“今天学了明天忘”的现象,导致知识断层。而定期、适量的练习能将临时性记忆转化为长期存储,确保知识点的稳定性 [6]。

1、坚持每天课前口算的习惯,夯实基础形成强化记忆与自动反应。

研究表明,每天坚持定时训练的学生比每周一次集中练习的学生错误率低很多。大脑通过每天有针对训练建立稳定的口算思维习惯,能将数字运算从有意识的思考转化为无意识的快速反应(如“看到 7+8 立刻想到 15”),这是学生学习复杂计算(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前提和基石[3]。

2、形式的多样化,激发兴趣,培养计算能力。

多做多练是前提,低年级学生习惯性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特别喜欢在游戏中学如果长期只进行单一练习,学生很容易感到厌倦。所以,口算练习要活泼、生动、多样化。形式一:运用肢体动作手势,计算 20 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学生边说边用手势完成计算,锻炼学生多感官的认知思维能力。

形式二:实力相当的同学pk,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形式三:开小火车接龙赛,答错或超时,火车就会停下。教师营造氛围,激励学生人人争当高技能的小火车司机。

形式四:人工赋能运用智能信息技术,设计具有个性化的动态竞争游戏。教师还能根据系统自动生成错题分析掌握学生的口算情况,进而做好有针对性辅导。其中希沃白板的游戏口算判断比赛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

此外还可以根据内容进行扑克牌数字计算、听算、对口令、PPT动态展示等多种形式。

3、适量的非书面作业进行有效补充,实现计算能力的长效性。

双减背景下,低年级数学口算作业要做到减负增效与趣味性,避免机械重复的书面训练转化为设计多样化的非书面作业形式。

形式一:口语表达类作业

例如:说一说加减法图片的意思。(课本第25 面①、第27 面 ① )

说一说计算过程。 6+8= 13-7=

通过学生说一说的语言表达,加强加减法的概念和进位加、退位减的理解与巩固,强化数学思维和口算逻辑。

形式二:操作性作业

摆小棒:用小棒摆出加减法算式的计算过程 7+9= 17-8= 边摆边说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强化数感和口算能力。

形式三、 生活实践类作业

例如:家庭小管家 -- -- 根据家庭人员发放碗筷,计算一共需要多少个碗?多少根筷子?把口算与生活情境结合,让学生体会感知计算在生活场景中的应用。

形式三:亲子互动类作业

例如:家长和孩子互动 ----- 家长说算式,孩子回答。也可以是孩子说算式,家长回答。家庭生活的亲子互动和适度表扬,能够降低学习压力,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双减和新课标提出的新形势下,教师要加强学习,在教学实践中转变思想,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能力素养,才能真正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新时代的教师,要不断地探究、践行双减政策和新课标理念,实现低年级口算能力课堂教学的减负增效,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世明 . 新课标“ 三会” 要求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EB]. 百度文库,2022.07.072. 邱俊凯 . 数学新课标“三会”[EB]. 百度文库 2024.08.053. 饶黎云 . 新课标下小学一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J]. 学苑教育,2020,(15):49.4. 胡晶晶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材解读的实践与思考 [J].《中国教师》,2021.01.295. 刘清兰 . 浅谈新课改下小学低年级数学口算能力的培养 [J].《中小学教育》,2020.09.076. 周文高 .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N]. 少年科技报, 2021.04.077.mmhaijing. 双减背景下如何提升低段学生口算能力 [EB]. 原创力文档,2025.04.02

作者姓名:郭平工作单位: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大柳树完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