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张垣红色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策略研究

作者

何雅茹

张家口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河北 张家口 075000

注: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课题张垣红色文化融入初中《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策略研究(编号:2404495 )研究成果

摘要:初中阶段是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更是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然而当前思政课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诸如学生参与度不足、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等,亟须创新教学资源与教学方法。张垣红色文化中彰显的“抗战精神”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形态,其革命精神、历史记忆和价值理念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高度契合。将这一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教学,既能丰富思政课内容体系,又能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增强教育感染力。

关键词:张垣红色文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张垣红色文化是以抗日战争历史为核心,集中展现了张家口地区军民在党的领导下抵御外侮的英勇事迹,其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承载着理想信念教育、革命精神传承与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功能,传递着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与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将其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既能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又能通过历史叙事与精神传承增强其历史责任感与国家认同感。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分析张垣红色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方式,以期为相关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一定借鉴。

一、精选红色文化资源

张垣红色文化包括察哈尔革命根据地斗争史、平北抗日根据地建设等重要历史事件,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深厚的历史积淀。然而大量的资源不能一股脑地投入课堂,需要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精选适合的素材,系统开发特色课程资源库。在教学实践中,相较于抽象的理论说教,红色文化中的具体人物、事件和革命精神更具感染力。对此,教师就可以导入历史故事、革命文物等多元素材,为教学创新提供可能,以此弥补教材中地方性案例的不足,增强课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例如,在教学《做有梦想的少年》这一课时,为了进一步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教师可以立足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创设“张垣红色足迹”的情境剧场,让学生自由选择想要扮演的人物,进而重现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成立场景。通过让学生扮演冯玉祥、吉鸿昌等历史人物,来帮助其在模拟决策中体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用平北地委书记詹大南“让敌人付出百倍代价”的战斗宣言,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的关联。除此之外,在教育学生“少年要有怎样的梦想”时,教师还可以引入察哈尔革命根据地的儿童团事迹,通过分析当时少年参与站岗放哨、传递情报等具体行为,引导学生讨论新时代青少年参与社会建设的可行方式,使红色精神转化为具体的责任意识。

二、打造沉浸式课堂

针对目前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存在的理论说教化、情境割裂化等问题,教师在将张垣红色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践中,应重视打造沉浸式课堂,让学生在历史场景中理解爱国、敬业等价值观的深层内涵,直观感受革命精神的实践逻辑,使抽象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具象的情感认同。这一方式,不仅是在当前文化多元、价值多样的时代背景下对革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更是培养青少年文化自信与价值认同的重要途径,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例如,在教学《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这一课时,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设计“时空穿越”的情境,将张垣大地的红色地标转化为教学场景。例如以蔚县“抗大纪念馆”为虚拟背景,组织学生扮演抗战时期的学生,通过模拟“战地课堂”体验在炮火中坚持学习的艰辛。当学生用颤抖的手握着毛笔抄写课文时,也就更能理解“闻鸡起舞”精神在特殊年代的具象化表现。同时,为了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平山团出征前的誓师影像,并配合战地记者拍摄的简陋教室照片,以此形成视听冲击。在学生沉浸在课堂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当教室的屋顶被炮弹掀翻,是什么支撑着师生继续上课?通过这一方式,让学生自主发现:不同时代的自强精神都体现着“对使命的坚守”。

三、注重文化氛围塑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培养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为核心目标。而为了使得张垣红色文化的导入能够有效达成这一教学目标,还需要教师注重相应文化氛围的塑造。通过将课堂环境塑造与张垣红色文化氛围进行有效结合,来帮助学生入情入境,更好地体会张垣红色文化中的革命精神。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立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课堂教学实际,以真实物品的导入和课外实践活动素材的引入,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革命文化学习氛围。

具体来说,为了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课堂,教师可以通过教室文化墙展示张垣革命人物事迹,或在教学案例中引用本地红色故事,使红色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教师可结合张垣地区革命历史,在教室布置中融入“红色文化角”,陈列地方革命文物复制品、历史照片及英雄事迹手绘展板,形成可触可感的物理空间。在课外,教师还可以组织“红色足迹寻访”,让学生利用周末或寒暑假走访当地革命遗址、纪念馆,完成“红色地标打卡”任务。在特别的节日,如清明节、国家公祭日等,通过默哀、献花、宣誓等环节,将抽象的文化概念转化为具象的情感体验。

总而言之,张垣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实践的精神结晶,其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核。作为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充分重视应用地方特色红色资源,通过开发特色思政课程,进一步丰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以多元化的红色资源导入,使得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琴. 红色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优化策略 [J]. 新课程导学, 2025, (12): 46-49.

[2]陈淑琴.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本土红色文化的实践探索 [J]. 试题与研究, 2025, (03): 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