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语文学习内驱力的心理机制及其培养策略探究

作者

高丽红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

摘要:随着义务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亦持续经历变革与创新。这一过程中,对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灵活性及探究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展现出更强的学习内驱力。然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学生学习内驱力的缺失始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学生在内在动力的驱动下参与学习活动时,其能够表现出更深层次的情感参与和更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影响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心理机制,提出培养学生内驱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内驱力;心理机制;培养策略

引言

语文教育在小学阶段占据核心地位,对于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未来自主学习能力具有决定性作用。然而,众多学生表现出学习动机的缺失、学习兴趣的缺乏以及学习成效的不佳,导致学习内驱力不足。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激发和培育学生对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本研究探讨培养学生内驱力的有效策略。

一、小学语文内驱力的心理机制

学习环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一个积极、鼓励性、支持性的环境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此环境中,学生能够体验到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的班级氛围以及丰富的学习资源,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学生,有助于培养他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和自信,进而增强其学习动力[1]。在学习动机的激发方面,教师的教学策略选择和应用同样具有重要作用。诸如启发式教学、情感互动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等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学习动力。此外,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学生内在动机紧密相关。若学生能够根据个人利益和需求自主设定学习目标,他们将会展现出强烈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目标的设定过程,协助学生制定既有挑战性又可实现的学习目标,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二、语文学习内驱力的有效培养策略

(一)开展体验式教学,创设课堂多元情境

通过构建多样化的情境,可以有效地为枯燥乏味的课堂内容注入活力,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愉悦,进而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通常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情感。教师通过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契合的情境,能够更深刻地体验到文章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从而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例如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够积极地投入故事之中,从角色的视角去感受和理解情节,这有助于增强他们对小说的鉴赏力和理解力。在情境式角色扮演活动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特定的情境和角色,以确保学生能够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小说的情节与人物。通过构建逼真的情境,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府,《西游记》中的取经之旅,《白雪公主》中的“天国”,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融入剧情之中。通过模仿角色对话、动作等,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主题和价值观念。情景式角色扮演并非简单地重复或模仿文学作品,而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认知、创新思维和协作精神的培养。通过对不同角色的演绎,学生需对角色的性格特征、情感变化等进行深入反思,从而对角色的心理世界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二)营造和谐教学氛围,深入挖掘文本内涵

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注入情感元素,营造“温馨”的语文教育环境。首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倡导以阅读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优秀的课文蕴含丰富情感,通过反复阅读,学生能够自主感悟,情感体验需自发生成,不可强求。采用分段逐句阅读、师生互动、生生合作阅读、竞赛式阅读、文本解析与重构等多种教学策略,以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2]。其次,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指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文章内容本身,还需关注作者背景、同主题或同类型文章的比较分析,并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学生理解文本情感,促进学生情感共鸣。例如,在讲授萧红的《祖父的园子》一文时,教师需引导学生观察到文中所描绘的园子与“我”的园子之间的相似性。通过阅读活动,学生得以深入体验“我”的童年记忆,以及园子在萧红心中的独特地位。结合萧红的推荐及相关电影资料,教师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园子对萧红而言的难忘之处。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与作家、时代背景及文本主角之间建立深刻的情感联系。这种情感交流的深化,不仅能显著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还能增强他们的学习内驱力,从而实现更佳的教学效果。

(三)提出多元问题,激发学生的挑战兴趣

探究式学习通过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自身的智慧与创造力,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与成就感。该方法是一种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和探索的教学策略,它能够在学生面对并克服困难学习任务时,唤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浓厚兴趣。此类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在知识的吸收中获得知识,而且强调主动思考、分析和整合的重要性,使学生在探究复杂问题时,感受到乐趣与挑战并存。在《我与地坛》一课教学中,教师可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掌握相关知识。在完成文本解读后,教师可适时提出问题:人生究竟是命运的安排,抑或在生活重压之下,我们应如何探寻自我价值与人生意义?在讲授《草原》一课时,教师可依据学生朗读表现,灵活选取特定语句,如:“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随后,围绕该语句设计一系列问题。首先,询问学生文中哪一句描述了大草原的景象?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其次,探讨将情感与景物描写相结合的益处。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搜集与论文写作背景相关的资料,以激发他们对作者其他作品的阅读兴趣。

(四)鼓励与肯定式教育,加强学生学习动力

对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及其取得的进步给予肯定,能够提升他们的自尊与自信。在自信支撑下,学生更倾向于接纳新事物,勇敢面对挑战。提供积极的反馈和评价,强调学生的优点和提升空间,激励学生的付出和成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和动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投入,可以点燃他们对学习的热情[3]。当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认可时,学生将更愿意投入到学习,主动探索未知。例如,在教授四年级学生《夜飞秘诀》一课时,教师应在课堂上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正面的评价与肯定,以确认学生付出的努力和辛劳。《夜飞秘诀》作为一部富含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作品,教师应激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进行合理的推断与阐释,从而领悟到独立思考与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教师可构建一系列激励与奖励机制,涵盖对学习成就的认可、对创新项目与活动参与的奖励等。综上所述,通过鼓励与肯定的教学策略,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增强其学习动力与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并培养其乐观精神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语

在小学阶段,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应聚焦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并将自主学习的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以有效拓展学生的语言视野,并促进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持续兴趣。通过构建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确立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以及实施鼓励与肯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和学习成绩。未来的研究应深入探讨培养学习内驱力的策略,以期对提升教学效果、增进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董晓燕.小学生语文学习内驱力激发策略[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2025(1):001-004

[2]白立芳.小学生语文学习内驱力的激发与培养策略[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2023(10):75-77

[3]陶然.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内驱力的路径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2023(5):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