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险评估的网络安全技术管理策略研究
王仲港
北京卓识网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引言
互联网的普及与深化应用,让网络深度融入社会经济与人们生活。然而,网络安全事件频繁发生,从个人隐私泄露到企业核心数据被盗,从网络诈骗到关键基础设施遭攻击,这些事件不仅给个人和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更对国家的安全与稳定构成潜在威胁。传统被动式网络安全防护手段,难以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网络攻击。风险评估作为主动的安全管理方式,通过全面识别、分析网络系统潜在威胁与漏洞,能为管理者清晰呈现网络安全状况,明确防护重点,制定科学有效的网络安全技术管理策略,提升防护精准度与有效性,因此对其研究意义重大。
一、网络安全风险评估体系
1.1 风险评估流程解析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是一项严谨且系统的工作,主要涵盖六个关键环节。首先是确定评估范围,需明确界定网络系统边界,将网络拓扑结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应用程序、数据资源及用户群体等要素全部纳入,以此确保评估全面且精准,合理调配资源。以企业为例,评估范围通常包括内部办公网络、服务器集群、生产控制系统,以及连接互联网的各类设备与应用。其次,识别资产,对评估范围内的资产进行详细梳理与分类,涵盖硬件、软件、数据、网络及人员资产等。依据资产的重要性、敏感性及替代成本,赋予相应价值,如企业核心业务数据往往价值较高。识别威胁,威胁源分为外部和内部。外部威胁包含黑客攻击、恶意软件、网络钓鱼和 DDoS 攻击等;内部威胁则来自员工误操作、恶意破坏和管理漏洞。通过收集情报、参考历史事件、分析行业动态等方式,全面识别威胁,如移动办公中设备丢失可能导致数据泄露。然后识别脆弱性,查找资产存在的弱点和漏洞,涉及系统配置、软件代码、网络架构及人员安全意识等方面。未及时更新的软件漏洞、弱密码策略、员工安全意识不足等,都可能被威胁利用。再是评估风险,结合威胁与脆弱性识别结果,运用定性(如风险矩阵)或定量(数学模型计算)方法,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影响程度,确定风险等级。例如,存在高风险漏洞且频繁遭受攻击的关键服务器,风险等级较高。最后,制定风险处理计划,针对不同风险等级采取对应措施。
1.2 风险评估方法分类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多样,各有优劣,适用于不同场景。依靠专家经验和判断进行评估,如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和检查表法。定性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结果获取快,但主观性强,准确性依赖专家水平。运用数学模型和数据统计计算风险概率与影响,常见方法有故障树分析法、事件树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定量方法结果精确,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但计算复杂,对数据要求高。实际应用中,常将两者结合,提升评估准确性。
二、网络安全现存主要风险
2.1 外部攻击风险加剧
外部攻击者不断创新攻击技术,常见攻击类型包括:
黑客攻击:利用漏洞、社会工程学等获取系统权限,窃取或破坏数据,近年来 APT 攻击增多,隐蔽性和破坏性强。恶意软件威胁:病毒、木马、勒索软件等通过网络传播,感染设备后窃取信息、控制设备或加密勒索,移动设备恶意软件也快速增长。DDoS 攻击升级:通过僵尸网络向目标服务器发送海量请求致其瘫痪,攻击规模和手段不断升级,影响企业运营和关键基础设施。
2.2 内部安全隐患凸显
员工误操作方面,由于部分员工安全意识薄弱或缺乏专业培训,在日常工作中可能误删重要数据、错误配置网络参数,或因点击不明恶意链接,导致企业敏感数据泄露,甚至使恶意软件侵入内部系统。内部人员恶意行为层面,个别员工受利益驱使,凭借对系统架构、业务流程的熟悉,故意篡改核心数据、破坏关键系统,或窃取商业机密转卖牟利,因其行为隐蔽性强,往往难以被及时察觉。而管理漏洞上,企业若存在安全策略不完善、访问权限管控松懈、审计监督机制缺失等问题,例如未及时注销离职员工账号、安全审计日志留存不完整,极易为网络安全风险埋下隐患。
2.3 新兴技术衍生风险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诸多安全风险。云计算环境下,企业对云端数据的物理控制权弱化,不仅面临数据泄露、丢失和服务中断的风险,多租户架构还易导致数据隔离失效,使不同租户数据存在交叉泄露隐患。大数据处理中,海量敏感信息汇聚,黑客可能通过攻击平台窃取数据,内部人员也可能利用技术手段滥用或篡改数据,严重威胁用户隐私。物联网设备数量庞大且性能参差不齐,安全防护普遍薄弱,常被攻击者利用作为攻击跳板或发起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人工智能领域,算法漏洞可能被恶意利用,攻击者还会借助其开发更智能、隐蔽的攻击手段,加剧网络安全威胁。
三、基于风险评估的网络安全技术管理策略
3.1 技术强化策略
构建完善漏洞管理体系,定期利用专业工具(如 Nessus、OpenVAS)扫描系统,依据风险等级优先修复高风险漏洞,加强与供应商沟通确保补丁及时安装。严格访问控制:实施最小权限分配原则,采用多因素认证增强身份认证,部署防火墙、IDS/IPS 等设备,严格控制网络边界访问。对敏感数据加密存储和传输,运用 SSL/TLS 协议保障传输安全,建立数据备份恢复机制,异地存储备份数据。部署 SIEM 系统实时收集分析安全事件和日志,借助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智能检测未知威胁并及时预警。
3.2 管理优化策略
制定全面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涵盖安全策略、访问控制、数据保护和应急响应等内容,并定期评估更新。定期组织网络安全培训,通过案例分析和模拟演练,提升员工安全意识和防护技能,减少人为安全事件。制定详细应急响应预案,明确流程和责任分工,定期演练,确保安全事件发生时能快速有效处置。采购时严格评估供应商安全能力,签订安全协议明确责任,持续监控供应链安全风险,如评估云服务提供商资质并要求定期提交安全报告。
四、结语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是保障网络安全的核心环节,通过科学评估风险,能为网络安全技术管理策略制定提供可靠依据。在当前复杂网络环境下,企业和组织面临外部攻击、内部隐患和新兴技术等多重风险,需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入手,综合运用各类策略,将技术与管理紧密结合,持续优化风险评估和管理策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网络安全防护水平,降低安全风险,为网络系统稳定运行和社会发展筑牢安全防线。未来,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和安全威胁演变,基于风险评估的网络安全技术管理策略也需不断创新,以适应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张健 . 基于大数据的网络安全信息化风险评估技术探究 [J]. 信息与电脑 ,2025, 37 (09): 37-39.
[2] 段佳宁 . 基于等保测评的网络安全风险评估与改进研究 [J].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 , 2025, (05): 119-121.
[3] 孙合玉 . 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的网络安全风险评估与防范策略分析 [J]. 集成电路应用 , 2025, 42 (04): 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