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学历史教学中文字史料的运用研究

作者

徐国俊

廊坊市第四中学 065000

引言:作为历史发展遗留的痕迹,“文字史料”在历史课程教学中发挥了重要性作用,将其合理化运用于历史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研究国内外的历史文化,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历史核心素养。与其它“史料”相比,“文字史料”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和介绍性,在运用时为保证运用价值的最大化,中学历史教师除了要秉承现代化教学理念外,还要对运用手段进行不断优化调整,以便于确保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一、依据课程教学内容合理化选择文字史料,深化学生历史认知能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为保障“文字史料”应用效益的最大化发挥,教师需在结合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化选择“文字史料”,以此在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化课程内容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历史认知能力。就目前来看,教师在“文字史料”选择时,除了要秉承着“科学性”、“真实性”和“合理性”原则外,还要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合理筛选,在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加深对课程的认知和理解。在应试化教学中,大部分教育工作者习惯性笼统化讲解课程知识,在削减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以偏概全问题,而作为历史事件的原始记录,“文字史料”通常系统化剖析了事件发生的原因,故而为实现高质量教学目的,在课堂实践中教师需在备课时充分考虑课程讲解过程中需要增添哪些趣味且经历史研究者确认的“文字史料”,在避免“野史”导致学生产生错误认知的前提下加深学生对真实事件的全面认知和理解。除此之外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工作者还需在秉承“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等现代化教学理念前提下,通过借助图片、视频、动画等形式将抽象性内容直观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并通过适当引导学生阅读一些食疗和历史文献,就某段历史形成自身独特见解的前提下加深需课程的记忆力,由此保证高质量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采取提问式教育教学模式,在文字史料实施中提升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性培养,是新一轮基础课学改下教育部门对初中历史课程教学提出的新目标,为此如何确保“文字史料”应用效益的最大化发挥,是现阶段课程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作为直观化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文字史料”的应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信息分析能力以及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性作用,可经调查由于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在具体化应用时习惯性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不仅导致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工作形式化,此外整体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也受到了一定影响,为改善当前教育教学现状,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采取“提问式”的教学模式,在文字史料具体化应用过程中通过提前设置教学问题,在启发学生思维的同时引导他们进行思考、探究,以便于在保证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除此之外教师除了要合理化选择“文字史料”内容,在备课时教师还要以“培养学生思维”作为目标,依据课程教学内容和需求对“文字史料”进行合理化编排,并通过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前提下形成一种双向性的互动式课堂,将具体锻炼学生思维的“文字史料”留在课后思考题中,由此为学生全面化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对文字史料信息进行深度挖掘,提高课程整体教学质量

通常来讲在“文字史料”具体化应用过程中,“文字史料”蕴含的历史信息是否被深度挖掘,也是影响“文字史料”使用价值和课程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故此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观念,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对“文字史料”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深入化挖掘,由此在全面提高整体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确保预期教学目标的实现。就目前来讲在历史课程教学中,经一段时间的学习可知历史时间之间大多具有一定的因果性和逻辑性,因此在“文字史料”应用过程中,教师可在把控历史教材的基础上将“文字史料”中蕴含的信息通过多种方式(设计启发性和层次性问题、通过多媒体教学呈现课程内容、对史实进行详细地解释)进行挖掘,此外作为课程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自身历史素养水平的高低对整体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影响力是十分巨大的,为此教师还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不断学习,来逐步提升自身历史素养,为后期高质量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结束语

综合而言,“文字史料”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化应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以及提高学生信息分析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性作用,为保证预期应用目标的实现,依据课程教学内容合理化选择文字史料、采取提问式教育教学模式以及对文字史料信息进行深入挖掘,现已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 许纪霖,郑志峰 . 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可以改变我的课堂:著名学者许纪霖教授访谈录 [J]. 历史教学,2015,12(5):122-123.

[2] 李文海 . 打破分割促进融合:对历史学学科建设的一点思考 [J]. 历史教学问题,2014,12(5):1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