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工程施工中常见技术问题与优化对策分析

作者

张飞达

东平县东平湖库区开发建设中心 山东 泰安 271500

   

引言​

水利工程是保障国家水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但因其施工常涉及复杂地质条件、恶劣自然环境以及多专业协同作业,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遭遇各类技术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及时解决,将直接影响工程进度、增加建设成本,甚至威胁工程后续运行安全。因此,深入分析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常见技术问题,并探索有效的优化对策,对保障工程顺利建设与长期稳定运行意义重大。

一、水利工程施工中常见技术问题

1.1 土方施工环节的技术难题

土方施工在水利工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涵盖土方开挖与填筑等工作。在开挖过程中,易出现边坡失稳问题,由于未充分考虑土体力学特性与地下水影响,导致边坡坡度设计不合理,在降雨或施工扰动下,土体抗剪强度下降,引发滑坡、坍塌。土方填筑时,若土料含水量控制不当,过高会导致土体无法压实,过低则难以达到设计密实度,影响工程整体稳定性。此外,土方施工中对开挖与填筑量的精准控制也存在困难,易出现超挖、欠挖或填料浪费,影响施工进度与成本控制。

1.2 混凝土施工过程的质量隐患

混凝土施工是水利工程结构成型的关键环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若不合理,水泥、砂石、水等材料比例不当,会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足、耐久性下降。浇筑过程中,振捣不密实会使混凝土内部产生蜂窝、麻面等缺陷,影响结构受力性能;若浇筑速度过快或间隔时间过长,还可能出现冷缝,降低结构整体性。混凝土养护环节同样重要,养护温度、湿度控制不佳,如养护时间不足、缺水干燥,会使混凝土收缩开裂,缩短工程使用寿命,严重威胁水利工程结构安全。

1.3 地基处理阶段的技术挑战

地基是水利工程的基础,其处理效果直接影响工程稳定性。软弱地基处理时,若未准确评估地基承载力,采用的处理方法不当,如换填法未能彻底清除软弱土层,或排水固结法排水不畅,会导致地基沉降过大、不均匀沉降,引发建筑物倾斜、开裂。在岩溶地区,地基可能存在溶洞、溶沟等不良地质现象,若探测不全面,未及时进行填充、加固处理,会形成安全隐患。此外,地基处理中对施工工艺的把控也至关重要,例如灌注桩施工时,成孔质量不达标、钢筋笼下放位置偏差等,都会影响地基承载能力。

二、水利工程施工技术问题产生的原因剖析

2.1 施工技术方案的不合理性

部分施工单位在编制技术方案时,未充分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对地质条件、水文资料分析不深入,导致方案缺乏针对性。在新技术、新工艺应用时,未进行充分的试验与论证,盲目套用其他工程经验,使得施工过程中技术方案无法有效指导施工。同时,技术方案的审核流程不严格,未组织专家对方案的可行性、安全性进行全面评估,一些存在缺陷的方案被用于施工,从而引发技术问题。

2.2 施工人员专业技能与责任意识不足

水利工程施工涉及多种专业技术,部分施工人员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对新技术、新规范了解不够,在实际操作中无法正确执行施工工艺标准。施工单位对人员培训重视程度不够,培训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未能有效提升人员技能水平。此外,部分施工人员责任意识淡薄,工作中存在敷衍了事、违规操作现象,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与安全隐患视而不见,进一步加剧了技术问题的产生与恶化。

2.3 施工设备与材料管理的漏洞

施工设备的性能与运行状态直接影响施工质量与效率。部分施工单位为降低成本,使用老旧、落后设备,设备维护保养不及时,导致设备在施工过程中故障频发,影响施工进度,还可能因设备运行不稳定影响施工技术指标。材料管理方面,对原材料采购源头把控不严,未严格审查供应商资质,部分不合格材料流入施工现场;材料存储条件不符合要求,如水泥受潮结块、钢筋锈蚀,使用时未进行严格检验,导致材料性能下降,影响工程质量。

三、水利工程施工技术问题的优化对策

3.1 完善施工技术方案与工艺标准

施工前,组织专业人员深入调研工程现场,详细收集地质、水文等资料,结合工程特点与技术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方案。对于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开展专项试验研究,验证其可行性与可靠性。建立严格的技术方案审核制度,邀请行业专家对方案进行评审,确保方案在技术上可行、安全上可靠。同时,不断完善施工工艺标准,细化各施工环节的操作流程与质量要求,为施工人员提供明确的操作指导。此外,建立技术方案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如地质条件变化、设计变更等,及时对方案进行优化更新。引入 BIM 技术,通过三维建模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提前发现潜在问题并优化施工方案,提高施工的准确性和效率。加强对施工工艺标准的宣贯与培训,确保施工人员熟悉并严格执行标准,同时建立工艺标准反馈机制,鼓励施工人员提出改进建议,不断完善工艺标准体系。

3.2 加强施工人员培训与团队管理

施工单位应制定系统的人员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施工人员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培训内容涵盖新技术、新规范以及实际操作技能。采用理论授课、现场演示、案例分析等多样化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对培训人员进行技能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不得上岗作业。加强团队建设,明确各岗位人员职责,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将施工质量与个人绩效挂钩,提高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与工作积极性,形成全员参与质量管控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拓展培训渠道,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产学研联合培训,让施工人员接触前沿技术与理论知识。针对不同岗位和技能水平的人员,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满足差异化需求。在团队管理中,推行项目经理责任制,强化项目经理对团队的领导与协调能力。

3.3 强化施工设备与材料全流程管控

在设备管理方面,根据工程需求配置性能良好、技术先进的施工设备,建立设备档案,记录设备的采购、使用、维修等信息,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与性能检测,确保设备处于良好运行状态。材料管理上,严格筛选供应商,建立供应商评估体系,从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价。加强材料进场检验,对原材料进行抽样复检,不合格材料坚决退场。优化材料存储条件,按照材料特性分类存放,定期对库存材料进行盘点检查,保证材料质量稳定可靠。

四、结论

水利工程施工中的技术问题涉及多个环节,成因复杂多样。通过深入分析土方、混凝土、地基处理等环节常见技术问题,从技术方案、人员、设备材料等方面剖析根源,并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对策,能够有效提升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水平。在未来的水利工程建设中,需持续关注施工技术问题,不断改进施工技术与管理方法,确保水利工程高质量建设与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 郭庆贤 . 基于水利水电工程常见施工技术及保障措施分析 [J]. 新农业 ,2022,(09):82-83.

[2] 王军华 . 基于水利水电工程常见施工技术及保障措施研究 [J]. 四川水泥 ,2021,(09):175-176.

[3] 李文江 .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施工中常见技术问题的研究 [J].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0,(09):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