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与实践探索
黄彩梅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龙华第二小学
阅读作为人类获取知识与信息的关键途径,在个体成长与发展进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自主阅读能力的养成不仅关系到学生语文学习效果,更对其终身学习与长远发展意义深远。然而,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制约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提升的问题,如学生主体地位在课堂中未充分凸显、学生普遍缺乏阅读兴趣等。鉴于此,本文对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展开深入探究,期望为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主体地位落实不到位
新课程改革着重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不少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也朝着多样化、开放化、人性化方向转变,为学生留出更多思考与交流空间。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长期影响,仍不自觉地将自己置于课堂主导位置,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这使得课堂主动权紧握在教师手中,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长此以往,势必对学生自我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抑制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二)阅读兴趣缺失
阅读兴趣是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关键驱动力。然而,当下小学生普遍缺乏阅读兴趣,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阅读内容选取不合理,部分读物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二是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无法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热情;三是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未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导致阅读体验不佳,逐渐丧失阅读兴趣。
二、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一)激发兴趣,培育阅读习惯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源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营造富有情趣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情感上受到熏陶、感染与激励,从而主动投入学习。
一是讲述名人故事。教师可通过讲述名人勤奋读书、善于发现的故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与好奇心。比如,向学生介绍鲁迅年少时在 “三味书屋” 刻苦读书的经历,他即便在艰苦学习环境中,仍对书籍满怀热爱,广泛阅读各类书籍,为日后文学创作奠定坚实基础;讲述冰心从小与书相伴,在家庭浓厚文化氛围熏陶下,凭借对阅读的热爱,开启辉煌文学之路。这些故事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阅读的强大力量与独特魅力,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向往。
二是开展名言朗诵会。组织学生搜集读书名言,并开展名言朗诵会。在朗诵会上,学生们饱含深情地朗诵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等经典名言。通过朗诵,学生能深刻领悟阅读对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激发内心对阅读的热爱。
三是鼓励自由讨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分享各自阅读体验与感悟。例如,在阅读完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后,组织学生讨论故事中人物性格特点、故事情节发展以及自己从故事中获得的启示。讨论过程中,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思维碰撞出火花,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还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有机结合课内外阅读
课内外阅读的有机融合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一是课前预习,筑牢知识根基。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比如,预习一篇新课文时,学生需查阅课文写作背景及作者相关资料,这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创作时代背景与作者创作意图。同时,学生要自主阅读课文内容,反复阅读直至读通顺,准确识记生字词。阅读过程中,尝试对文章分层,划出重点与难点语句,概括文章大意,标注自己不理解的问题。通过这样的预习过程,学生能初步构建对课文的认知框架,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二是课上精学,深挖文本内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听讲,跟随教师教学思路深入学习文章。学生要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解决预习时遇到的大部分问题,同时勇于提出自己仍存疑惑的问题。此外,学生要认真完成课后检测,通过检测及时发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复习巩固。
三是课后延读,拓展阅读视野。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文本,并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阅读,完成相应阅读任务。例如,学习完《女娲补天》后,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女娲造人》的故事,让学生对比两篇故事中女娲形象的异同,总结文章主要内容。通过课后拓展阅读,学生能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拓宽阅读视野,丰富知识储备。
(三)创设民主情境,调动阅读积极性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应是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师是 “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民主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
一是尊重学生阅读方式。: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喜好选择阅读方式和阅读内容。例如,阅读《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自主决定先读描写草原景色的段落,还是先读介绍草原风俗的部分,然后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这种个性化教学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使学生在阅读中更积极主动,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二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自主阅读基础上,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例如,阅读一篇科普文章后,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文章中介绍的科学知识,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问题。同时,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与沟通能力。
(四)感悟情感,为创造性阅读提供支撑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朗读、默读、复读、美读、赛读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创造更多自我研读机会。在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与教师建立亲近关系,相互交流各自理解,甚至展开深入讨论。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感受,避免用单一评价尺度限制学生思维。例如,阅读《少年闰土》一文时,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足够时间阅读课文,让学生在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对年少时唯一同龄朋友闰土的深厚感情。尽管两人身份有别,但作者始终保留着对闰土最质朴、最纯真的印象。这种情感难以用言语精准表达,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对文本的深入阅读、独立思考,才能逐步体会到作者情感的微妙变化。通过这样的阅读过程,学生能逐步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为创造性阅读奠定坚实基础。
三、实践效果与反思
通过在教学实践中实施上述教学策略,我校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学生阅读兴趣明显增强,逐渐养成良好阅读习惯,阅读素养与综合素养也全面提升。学生在课堂上更积极主动,能大胆表达自己观点想法,在语文学习中展现出更强自信心与创造力。然而,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因阅读基础薄弱,在阅读中遇到较多困难,需要教师给予更多关注与辅导;部分学生在阅读内容选择上存在局限性,过于偏向自己感兴趣的某一类读物,需要教师引导其拓宽阅读视野,涉猎不同类型书籍。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将继续深入探索研究更有效的教学策略,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进一步提升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助力学生在语文学习道路上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 胡晓东 .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自主阅读能力 [J]. 天天爱科学 ( 教育前沿 ),2020(11):121.
[2] 谢忠华 . 小学语文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J]. 品位经典 ,2020(10):171-172.
[3] 乔 娜 . 小 学 语 文 教 学 中 培 养 学 生 自 主 阅 读 能 力 的 探 究 [J]. 教师 ,2020(21):30-31.
[4] 李芳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提升的策略研究 [D]. 济南 :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5] 王荣生. 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原理[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